①讀書中的“樂”確實不多,“苦”卻常常存在。但是往往苦得越多,最后嘗到的甜也就越多。學習中的苦與樂,依據(jù)一定的條件可以互相轉化。世上之所以出現(xiàn)出類拔萃的偉人,就是因為他們在學習中正確地對待苦。在苦中前進,在苦中尋樂。偉大發(fā)明家愛迪生,他一生的發(fā)明(樂)不知其數(shù),而他在發(fā)明以前的學習過程中經(jīng)受的失。ǹ啵└遣恢鋽(shù)。他曾為一件發(fā)明做過8000次失敗的實驗,每次失敗都對他的努力作了否定,給他帶來了痛苦。而他并不因痛苦而停止努力,反而說,這8000次的失敗雖然使我痛苦,但我也從中感到了樂;因為它們至少使我知道這8000種實驗方法是行不通的。他不因失敗的痛苦而感到失望,反而是從中吸取教訓,得出經(jīng)驗,頑強不屈地繼續(xù)走這一條既有苦,又是通向樂的曲折道路。
②苦雖是對樂的否定,但也能引導人們逐步走向樂,這就是“苦中有樂”。
③但是,樂不是苦的積累,而是對苦的總結。不懂得這一點就會導致“苦得望越多就越樂”的謬論。苦雖然顯示了學習中的錯誤,但要想得到樂,還要從苦中摸索,找出導致苦的原因。眾所周知的平行公理在它真正誕生以前,也經(jīng)過了一段曲折的道路。在它剛剛問世時,人們對它大加懷疑。許多科學家、學者以畢生的精力致力于平行公理的證明,但得到的只是失敗。過了幾個世紀,有個科學家經(jīng)過七年的論證,得出了平行公理不可論證的結論,從而創(chuàng)造了聞名世界的新學科——非歐幾何學,這個科學家受到全世界人們的尊敬,得到了樂。那么,除了這個科學家以外,其他學者為什么盡是苦(失。┠?其原因就在于他們沒有從失敗中(苦)中得到正確的教訓,而這個科學家之所以得到成功(樂),就是因為他善于在失敗中科學地總結,終于找了通向成功之路。所以,樂并不是苦的海的簡單的積累,只有在苦中認真總結,才能最終嘗到成功的甜頭,享受到樂。
1.第①段中說“往往苦得越多,最后嘗到的甜也就越多”,這同第③段中把“苦得越多就越樂”看作謬論的說法有沒有矛盾?為什么?
2.文中前面用愛迪生的事例,后面用創(chuàng)造非歐幾何學的科學家的事例,都是科學研究,這兩個事例能否對調一下位置?為什么?
3.第②段在文中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全文的論點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不矛盾。第①段這句話是指苦與樂依據(jù)一定的條件是可以轉化的,這個條件就是要正確地對待苦,善于總結苦。而“苦得越多就越樂”的觀點則是錯誤地認為樂是苦的自然積累的結果,把苦絕對化地等同于樂了。
2、不能對調。因為用愛迪生…查看完整議論文閱讀訓練答案…積累,而是對苦的總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