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白楊 " />

華語網(wǎng)_語文知識_初中語文_小學語文_教案試題_中考高考作文

首頁 > 教育資源 > 教學反思

《白楊》教學反思

[移動版] 佚名

 

通過讀課文,學生明白了父親的話是托物言志。作者表面上是在寫物,實際上是在喻人,是通過對白楊樹的贊美來歌頌扎根邊疆、建設邊疆的建設者,歌頌他們無論在什么艱苦的條件下都能像白楊那樣堅強,不軟弱,也不動搖。為了加深這個認識,在學生理解的基礎上,讓學生充分讀,充分體驗感悟,讓學生發(fā)表個人獨特的感受。對于課文最后一句話的理解,我沒有機械地照書后要求讓學生說句子含義,而是巧妙地承接上文“父親又陷入了沉思”一句,提出:此時此刻父親看到了什么,他想些什么?從而喚起學生豐富的聯(lián)想,理解“……幾棵小樹正迎著風沙成長起來”這句話的深刻含義。通過解詞析句,不僅使學生掌握本課托物言志、借物喻人的寫法,也使學生掌握了抓住重點詞句理解內容和思想的方法。

白楊教學反思

《白楊》是一篇借物喻人的文章。作家文筆清新流暢,人物描寫生動。文章由樹及人,從孩子們關于白楊的爭論開始,引出爸爸對白楊特點的介紹,托物言志。對于這樣一篇意境深遠的文章,學生很難透過文字理解課文蘊涵的深刻含義。

在教學這篇課文的時候,我大致分了三步:第一步,課前讓學生搜集白楊的資料,了解白楊的生長環(huán)境,外在特點,以便為下文體會白楊的內在品質作鋪墊。課堂上通過朗讀兩個孩子的對話,歸納出白楊的外在形象——高大挺秀。第二步,深入研讀父親對孩子們說的話。通過朗讀、思考、小組交流,全班交流,讓學生充分與文本對話。抓住關聯(lián)詞“哪兒……哪兒……”和“不管……不管……”反復朗讀,充分體驗感悟,自由發(fā)表自己的獨特感受,最終體會白楊樹不擇環(huán)境,生命力強的特點。雖然此時學生還是不太明白爸爸說這句話的真正意思,但也是不要急。至少學生在此時已經(jīng)體會到了白楊樹身上所具有的精神品質。通過質疑:爸爸只是向孩子們介紹白楊樹嗎?繼而引出最后一個自然段,理解爸爸所要表達的自己的“心”。爸爸望著窗外的白楊樹“又陷入了沉思”,接著又“浮起了一絲微笑”。由爸爸的神情變化深入體會最后一句話“那時因為他看見前進方向的右邊,在一棵高大的白楊樹身邊,幾棵小樹正迎著風沙成長起來。

”通過聯(lián)想:爸爸看到了什么,在想什么?體會父親的話是托物言志,表面上是寫物,實際上是喻人。爸爸自己已經(jīng)扎根邊疆,獻身邊疆,他也希望自己的子女如小樹一樣成長,經(jīng)受磨練,成為祖國邊疆的建設者。第三步,回過頭來朗讀爸爸臉色變得嚴肅起來的時候說的那段話,從而真正領悟爸爸的話的深刻含義。通過對白楊樹的贊美來歌頌扎根邊疆、建設邊疆的建設者,歌頌他們無論在什么艱苦的條件下都能像白楊那樣堅強,不軟弱,也不動搖,F(xiàn)在讀這句話,學生已經(jīng)清楚地明白原來“樹似人,人似樹”啊,樹的形象與人的形象合二為一。借此進一步體會文章表達上的借物喻人,托物言志的特點。

這一堂課教下來,自我感覺還比較流暢,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也很高。我想大概與我能根據(jù)學生的實際出發(fā),找準方法,化難為易有關吧。我還覺得,在教學中對于含義深刻的句子,教師要給予學生充分的時間朗讀與思考也是必不可少的。

《白楊》教學反思

《白楊》是一篇借物喻人的抒情散文,作者借大戈壁上的白楊禮贊了在新疆扎根落戶的邊疆創(chuàng)業(yè)者。文章是按照白楊的形象——白楊的特性——白楊的象征意義這個順序組織文路的。然而,課文所描寫的畫面與精神境界與學生的生活經(jīng)驗相差甚遠,學生初次學習這種借物喻人的寫作手法,在理解上有一定的難度,在教學中如何解決這些問題。在備課時,我反復參考了網(wǎng)上的一些資料,在教學中作了以下的嘗試:

一、力求構建新的教學模式

1.設計了“變序”教學。初讀課文了解課文梗概后,直奔與課文中心密切相關的段落,先學習“白楊樹的特點”,這就與理解“建設者的奉獻精神”自然銜接,而又在學生精力最充沛的黃金時段,集中學習課文主要段落。學習白楊樹的特點之后,自然引向前三個自然段,了解了白楊樹的生長環(huán)境;學習最后一個自然段,反顧全文,深入理解作者為什么寫白楊樹。既突出了重點,又梳理了順序,條理異常清晰。

白楊教學反思

書讀百遍,其義自見。語文課上應該聽到的是朗朗的書聲。執(zhí)教完《白楊》一課后,我深深地感觸到:給學生充分的機會地去讀,學生能從中了解到文章的內容,感悟到人物的情感,領會出文章的中心。

《白楊》這篇課文講的是一位在新疆工作的父親,在旅途中向子女介紹生長在戈壁灘上的白楊,借以表達自己扎根邊疆、建設邊疆的志向,同時希望自己的子女也能像白楊那樣。哪里需要就在哪里生根、發(fā)芽、成長。

對白楊的特點和父親表白的心愿這一難點,在備這一課的時候我有些擔心學生是否能體會得出來,于是課堂上我創(chuàng)造一切機會盡量讓學生去讀,我發(fā)現(xiàn)我的擔心是多余的。如對白楊的特點的理解,主要抓住爸爸的一段話來領會,在這部分,我先重點指導學生朗讀這段話,學生有了一定的了解后再分小組討論,當學生還有些困難的時候,再次來朗讀這段話,在反復朗讀的基礎上,學生體會到了白楊具有高大挺秀、生命力強、堅強不屈的特點。又如父親向孩子們表白自己的心愿這一段中,我先跟學生一起分部分朗讀,再讓學生分小組討論,學生在初步感知后,我讓學生又討論白楊和爸爸有哪些相似之處,從中進一步感受到爸爸自己服從祖國的需要,像白楊扎根戈壁一樣地扎根邊疆,并希望自己的子女在邊疆落戶,學好本領,長大參加邊疆建設。在處理課文難點部分,我給學生充分的機會去讀,讓學生在讀的基礎上,再分組合作學習,文章難點慢慢地化解了。

欄目熱點
熱評資源
最新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