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語文探究美育
我國偉大的教育家蔡元培先生曾經(jīng)說過:“凡是學校所有的課程,都沒有與美育無關(guān)的!
縱觀語文教材中古今中外的優(yōu)秀作品,文質(zhì)兼美、膾炙人口,思想深邃,藝術(shù)完美,每一篇課文都能給人以美的陶冶、美的享受、美的啟迪。我們要充分利用好語文這一美育資源,培養(yǎng)學生的審美情趣,讓學生在語文學習中感受美。
一、品詞賞句,探究語言美.
1、抓住古今名句:例如,當我們讀到《詩經(jīng)》中的《蒹葭》——“關(guān)關(guān)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當我們讀到范仲淹的《岳陽樓記》——“至若春和景明,波瀾不驚,上下天光,一碧萬頃,沙鷗翔集,錦鱗游泳,岸芷汀蘭,郁郁青青”的詩句時,沒有誰不沉浸于其中所描寫的和諧舒緩、行云流水般的音樂境界。又當我們讀到蘇軾的《赤壁賦》,不僅有詩歌的深致情韻,又有散文透辟理意,駢散交錯、語言節(jié)奏富于變化,讀起來聲調(diào)鏗鏘,意趣無窮,極富音韻之美。其中描寫簫聲的幽咽哀怨的句子——“其聲嗚嗚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訴,余音裊裊,不絕如縷。舞幽壑之潛蛟,泣孤舟之嫠婦!蹦巧朴谌∑┑恼Z言,將抽象而不可捉摸的聲情寫得具體可感,訴諸于讀者的視覺和聽覺,讀來意境高遠,美不勝收。
所以說,我們在教授詩詞歌賦時,應首先考慮朗讀,教給學生押韻、平仄的知識和朗讀的方法,讓學生從中感受語言的美。如果再采取齊讀、男女混聲讀、小組讀等多種朗讀方法,不問其內(nèi)容,單是語言本身散發(fā)出的魅力就是一種美的享受。
2、抓住關(guān)鍵詞語:清代國學大師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說過:“‘紅杏枝頭春意鬧’,著一‘鬧’字而境界全出矣。‘云破月來花弄影’,著一‘弄’字而境界全出矣!薄按猴L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這句詩中,這個‘綠’可以換成哪些詞?可以換成“到、吹、過、來、刮、入、滿……”,為什么詩人不用這些字,而用‘綠’字?”通過比較,我們很快就懂得那些詞只寫出風的動態(tài)而已,沒有寫出江南的生機和美。而‘綠’字不僅寫出春風的動態(tài),還寫出了顏色的變化,仿佛在人們面前展現(xiàn)了一幅春風吹過江南一下子變綠的畫面,充滿勃勃生機的美,也盡情地表達了詩人對江南家鄉(xiāng)的熱愛和對家鄉(xiāng)美景的思戀。
3、抓住文眼語句:陸機在《文賦》中說:“立片言而居要,乃一篇之警策!保娧凼窃娭凶罡槐憩F(xiàn)力、最能開拓詩歌意境的關(guān)鍵詞句,是詩歌表現(xiàn)情蘊的焦點所在。就散文或小說而言,文眼起著凝聚主旨、關(guān)聯(lián)結(jié)構(gòu)和點睛畫龍等作用,更好地突現(xiàn)散文中美的因素,給人以美的感受。
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是一篇富有詩情畫意的優(yōu)美散文,全文以“荷”、“月”為寫景對象,描寫了月下的荷塘和荷塘上月色的幽靜、素淡、朦朧的景色。然而,“一切景語皆情語也”(王國維語),寫景是為了抒情,本文自然也不例外。作者著力描寫荷塘和月色,是為了抒發(fā)一種怎樣的情感呢?
課文中,荷塘與月色相映生輝,荷花與荷葉動靜有致,月光與月影和諧無比,再襯之以荷塘四周的幽僻、寂靜,共同構(gòu)就了一個寧靜、幽美、素淡、朦朧的意境。作者完全沉醉于這一美景之中,獲得暫時的超脫了,“頗不寧靜”的心暫時獲得了“寧靜”,“一個人在這蒼茫的月下,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便覺是一個自由的人。白天里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說的話,現(xiàn)在都可以不理!笨梢姡魏商两o作者帶來了精神上的無比自由和舒暢。也讓讀者感受到了語言與境界的雙重美。
4、抓住修辭手法:朱自清《荷塘月色》這篇散文,在賞析“月下荷塘”這一極富詩情畫意的語段時,可引導學生揣摩“比喻、通感、擬人”等修辭手法在表情達意上的豐富內(nèi)涵,“羞澀”、“裊娜”等詞表現(xiàn)出一種什么樣的情趣;賞析“荷塘月色”這一精彩語段時,可引導學生找出描寫月光的一系列動詞“瀉”、“浮”、“洗”、“籠”、然后讓學生思考這些詞在描摹景物上有何特點?通過指導學生仔細揣摩作者在遣詞造句方面的功力,體會文章的意境美。又如古代詩歌中,表現(xiàn)“愁思”,“愁思本無形”,而作者就借助一定的修辭手法加以表現(xiàn),諸如“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李煜《虞美人》),“只恐雙溪蚱蜢舟,載不動許多愁”(李清照《武陵春》)等。詩句中,“一江春水”,“蚱蜢舟”與“愁思”何干?恰恰在于作者將“愁思”喻為悠悠的春水,似江水之深;將“愁思”變?yōu)橹刎,連小舟也不能荷載。這是多么地形象生動、優(yōu)美感人。
二、身臨其境、探究自然美.
1.入景。自然美的審美教育,首先要引導學生“入景”!叭刖啊笔歉惺茏匀幻赖牡谝徊,只有入景,才能感受到課文中的自然美,才能受到自然美的熏陶。《桃花源記》,讓學生反復朗讀,然后入景,才能感受到課文中描繪的那如詩如畫的美景。由于課文中自然美具有間接性特點,需要教師給予啟發(fā),讓學生身臨其境,增強直觀體驗,真切地感受課文中的自然美。入景的具體方法有很多。
A朗讀法。一些優(yōu)美的詩歌、散文,語言精煉,富有節(jié)奏感、音樂美,寫景狀物也出神入化,教師應指導學生加強朗讀。朱自清《背影》通過反復朗讀,體會文中的思想感情,陶冶學生的道德情操,健全學生的人格,培養(yǎng)學生做一個有孝心的人。有聲有色的朗讀,能渲染氣氛,激發(fā)情感,能變無形為有形,變抽象為具體,變平面為立體。
B直觀法。利用多媒體直觀教學材料來豐富學生的直接經(jīng)驗和感情認識,增強學生欣賞自然美的能力。如教《蘇州園林》,學生沒有目睹過“是各地園林的標本”的蘇州園林,對蘇州園林的美理解不深,教師可以利用彩色圖片,把蘇州園林亭臺軒榭的布局、假山池沼的配合、花草樹木的映襯、近景遠景的層次以及角落的點綴、門窗的雕琢、顏色的調(diào)配等展現(xiàn)在學生面前,增強學生的直觀。
C描繪法。學生不可能直觀地看到教材中涉及的所有的美好自然風景,教學時,就靠我們教師利用簡明生動的語言去描繪課文中的美景,讓美景再現(xiàn)學生的眼前。如《湖心亭看雪》,教師根據(jù)課文的內(nèi)容描繪如下:《湖心亭看雪》以精煉的筆墨,記敘了作者自己湖心亭看雪的經(jīng)過,描繪了所看到的幽靜深遠、潔白廣闊的雪景圖,表達他幽遠脫俗的閑情雅致。有人物,有對話,敘事、寫景、抒情融于一爐。淡淡寫來,情致深長,洋溢著濃郁的詩意,而全文僅一百多字,筆墨精煉含蓄令人驚嘆。!
2.出景。除了把學生帶進教材的美景中去,讓此情此景變?yōu)閷W生的我情我景,提高學生欣賞自然美的能力外,更重要的是要讓學生跳出教材,領(lǐng)會作者描繪自然美的目的和課文的內(nèi)涵,培養(yǎng)自己描繪自然美的能力。如果說只有引導學生“入景”,才能讓學生領(lǐng)略課文中的自然美,那么,也只有引導學生跳出教材——“出景”,才能讓學生高屋建瓴地理解自然美的本質(zhì)。
作者是把自然美與人類社會生活聯(lián)系在一起,帶上人類的主觀色彩,作者寫景的真正目的是寫人,表達作者的情感和寫作目的。那么,我們在教學課文中的自然美時,要引導學生跳出自然景物,去發(fā)掘作者描繪自然的深層內(nèi)涵。如《風景談》,全篇由六幅風景圖畫組成:沙漠駝鈴、高原歸耕、延河夕照、石洞雨景、桃林小憩、北國晨號。這六幅風景圖寄托著作者的情與思。作者表面上談風景,實際上寫主宰風景的人,贊美的辛勤勞動和崇高精神征服自然、改造環(huán)境、振興民族的延安兒女。又如:《白楊禮贊》、《愛蓮說》都是通過贊美自然物來贊美人的精神品格。那么引導學生欣賞課文美景時,不能離開課文中的人或作者,要由景想人。
三、鉆研教材、探究情感美.
教師和學生是課堂教學中的兩個決定因素,他們都是有血有肉有思想的活生生的個體。因而,從某種意義上來說,語文課堂教學是人與人之間的情感關(guān)系。作為在課堂教學中居于主導地位的教師,就必須注重對學生情緒的感染,通過它來刺激、調(diào)動學生的無意注意的心理活動潛能,在師生之間和學生之間必須營造出一種融洽、和諧的氣氛,使他們在思想高度集中、精神完全放松的情況下進行學習。
1、要對教學內(nèi)容作深刻的情感處理,充分展示情感因素。
所謂以情施教,是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傳授知識、技能、傳播思想、觀點的同時,伴以積極的情感,從而突出展示情知交融所產(chǎn)生的教學魅力。就教學內(nèi)容而言,以情施教的一個主要方面,便是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富有情感地講解教學內(nèi)容,對教學內(nèi)容作情感處理,充分展示教學內(nèi)容中的情感因素。教師的責任是把教學中那些內(nèi)含的情感,通過自己的加工,提煉而展示出來,給學生以情感上的感染,使學生在接受認知信息的同時,接受相應的情感因素的影響,以達到以情生情、以情促知、知情共育的效果。
《誰是最可愛的人》是一篇著名的優(yōu)秀通訊。教師首先要被教學內(nèi)容中的情感所打動感染;在教學中,教師再用這種感情去打動感染學生。作者選取了“松骨峰戰(zhàn)斗”、“馬玉祥舍身救朝鮮兒童”、“戰(zhàn)地談話”三個典型事例,以飽滿的激情謳歌了志愿軍戰(zhàn)士偉大而崇高的情懷,極大的鼓舞了全國人民的愛國熱情,今天仍然是一篇生動的愛國主義教材。其中“松骨峰戰(zhàn)斗”描寫的是激烈的戰(zhàn)斗場面,感人至深,表現(xiàn)了志愿軍戰(zhàn)士英勇殺敵、奮不顧身的革命的英雄主義氣概,每次備課讀到這里時,我們眼前似乎都會浮現(xiàn)出一幕幕戰(zhàn)士們同敵人進行殊死搏斗的驚心動魄的壯麗場面,對英雄的崇敬和熱愛之情便油然而升。戰(zhàn)士們崇高美麗的思想感情,英勇無畏的壯舉,強烈地感染著教師自己,覺得自己有一種義不容辭的責任把這種深刻的感受告訴學生。正因為自己在備課時,把情感性、體驗性的內(nèi)容備到深處,在教學中就能深深地感染學生,激發(fā)學生的情感,進而理解教學內(nèi)容中所蘊涵的情感因素。實踐表明,教師對教學內(nèi)容理解得越透徹,感受越深,對學生啟發(fā)引導也就越富有情感性,對學生的感染和教育也就越深。
2、要激發(fā)學生內(nèi)在感情,實現(xiàn)師生共鳴,領(lǐng)悟作者的心理體驗。
歸有光的《項脊軒志》是一篇語言樸素簡潔、感情真摯自然、抒情色彩很濃的散文。要是能抓住學生的心理并為學生深情并茂地朗讀全文,特別注意演繹那些生動感人的細節(jié);還要求學生聚精會神,整個身心節(jié)奏與所聽的語音節(jié)奏相合拍;同時要求他們邊聽邊看課文,以加深對意義的理解,從而使他們在情感感染和意義理解的基礎(chǔ)上展開充分的語文感悟活動。首段娓娓道來,如敘家常,抒情色彩很濃。第二段讀得低沉,突出“多可悲”一面,情感通過朗讀節(jié)奏來體現(xiàn)。第三段內(nèi)容與首段相照應,“能以足音辨認”從側(cè)面表現(xiàn)出了項脊軒的寧靜,讀出喜愛之情,但又不能太高昂。第四、五段讀出物是人亡的傷痛感情。讀完全文后,學生沉浸其中不能言語,。教學所要的效果達到了。學生通過語言這個載體已深深理解體悟了文章字里行間蘊含著的對親人的思念之情,并為之感動。所以這一階段雖說是在“享受聽讀”,其實也是對全文的整體感悟,并使整堂課的教學漸趨高潮,師生交流達到共鳴。
進而深深地被文章內(nèi)容所感動、所吸引,從而使教師、學生、作品之間,從感情、意志到思想達到契合一致。
3、要注意恰到好處的理性總結(jié),引導學生感情反饋,形成創(chuàng)造美的能力。
對學生進行情感教育,不僅是期望他們有一定的審美能力,能感受文章之美,而且還要培養(yǎng)他們有意識地將原本作品之美融于自己的寫作之中,這就需要對構(gòu)成文章之美的因素進行理性的分析與總結(jié),總結(jié)出從內(nèi)容到形式的美的規(guī)律,并通過反復地寫作訓練,引導學生感情反饋,形成創(chuàng)造美的能力,寫出美的文章來。
教學《最后一課》,應首先引導學生理清小弗朗士在上最后一課時感情變化的過程,啟發(fā)學生深思:為什么會發(fā)生這些變化?指導學生歸納出他的心里活動的流程:吃驚→詫異→萬分難過→懊悔→舍不得→忘了先生的懲罰→明白→挺難受→全都懂→挺容易→永遠忘不了。明確韓麥爾先生滿懷對祖國對人民的愛,對敵人的仇恨,上了最后一課,使小弗朗士覺醒了,懂事了→愛祖國,愛人民,恨侵略者,進而理解作者的意圖,表現(xiàn)了韓麥爾先生強烈的愛國主義情感。
學習了《最后一課》,我們的心靈受到了極大的震撼!我深刻地感受到了戰(zhàn)爭給無辜的人民帶來了巨大的災難!或許,有一點還“不錯“,就是戰(zhàn)爭能讓一個人瞬間成長。當然,誰都不喜歡這種”成長“方式吧。
普法戰(zhàn)爭暴發(fā)后,從白發(fā)老人到年幼小童,都是那樣地愛國!這,使我們感動。
我們不盡會想起了,在抗日戰(zhàn)爭時期的中國人民,也是如此,為了祖國,不惜一切代價。雖然地域不同,種族不同,時代不同,但是戰(zhàn)爭對人民的損害卻是一樣一樣地!
可惡的侵略者,該死的戰(zhàn)爭狂,他們的所作所為能對得起誰呢?
我們要熱愛自己的母語,母語對于一個國家、一個民族是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是文明的承傳載體。如果母語沒了,國家統(tǒng)一和民族團結(jié)將不復存在,因為一國人民語言彼此不通,就是一盤散沙。作為一個中國人,當然,我們也更應該熱愛我們的國家,我們的民族,我們的心永遠是中國心。
四、剖析形象、探究藝術(shù)美.
1、正面的美:《水滸傳》里行者武松,一身虎膽,武藝高超,疾惡如仇,行俠仗義,愛打抱不平。魯提轄拳打鎮(zhèn)關(guān)西,愛憎分明,見義勇為,扶危濟困,嫉惡如仇,慷慨大方,重義疏財,率直粗礦,勇而有謀,膽大心細。讓我們感受到了疾惡如仇、同情弱者、見義勇為等中華民族的優(yōu)良傳統(tǒng)。教學中使學生增強社會責任感,培養(yǎng)其積極樂觀的人生態(tài)度。雜劇《竇娥冤》通過塑造一個純樸善良、堅貞不屈的元代女性形象,反映了元代惡人橫行、官吏昏庸、法制黑暗的社會現(xiàn)實,從而創(chuàng)造了一種震撼人心的悲劇美。這些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無不給人以精神上的熏染,無不給人以美的快感。
初中語文課本中《背影》這篇散文不僅描寫了衰敗的家境和傷感的父子別離,而且樸實無華地刻畫了一位衰老的父親蹣跚而行的背影,車站送別時為了給獨生子買橘子,他穿過鐵道,爬上月臺,“兩手攀上面,兩腳再向上縮,他肥胖的身子向在微傾,顯示出努力的樣子……!贝颂幟鑼懖粌H令當時的作者潸然淚下,更讓在座的學生感到了深深的父愛,課文展現(xiàn)出的親情之美感動了學生,更讓他們想到自己父母平日的關(guān)懷雖瑣碎卻是出于愛子真情,應當用心回報自己的親人。
2、反面的美:
課本中的文學作品里也少不了各式各樣“丑”的人物形象。如:《裝在套子里的人》別里科夫,《守財奴》老葛朗臺等。這些“丑”的人物形象,無不具有一種別樣的美感,正如羅丹所說:“在自然中一般人所謂的‘丑’,在藝術(shù)中可以成為非常的美!边@是因為作家從正確的觀點出發(fā),對“丑”進行揭露、嘲諷、否定,激起人們的厭惡、憎恨,從而讓讀者更加熱切地向往美,進而達到審美效果。
“美是到處都有的,對于我們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fā)現(xiàn)!贝蟮袼芗伊_丹道出了這一亙古不變的真理。所以,我們語文教師就應該走進語文、鉆研教材、探究美育,在這一美的課堂里挖掘美,引導學生感知美、鑒賞美、創(chuàng)造美。
2011年3月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