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生語感培養(yǎng)之我見
漢語的模糊性和多義性的特點啟示我們,語文教學應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語感。那么這個語感到底是什么呢?我查閱了大量資料。對語感有不同的說法,在這里我介紹一下,也許我們對于“語感”更有一個理性的認識。
“語感就是對于作品內(nèi)容的感知,它意味著用自己的身體去接觸、感受、領(lǐng)悟、認知、驗證、考察,從而深入具體的把握作品的本質(zhì)。”
“語感是在閱讀時,讀者憑著積累的語言經(jīng)驗而又自覺或不自覺地綜合運用語言基礎(chǔ)知識感受語言的過程!
“語感是感性和理性相統(tǒng)一的一種語性,是一種直覺,或者說是一種直接的理解!
“語感是人與語言這一對象相適應的感覺,是人們直接的感受、領(lǐng)悟,把握語言這一對象的一種能力,一種方式,一種結(jié)構(gòu)!
“語感,就是對語言的敏銳的感覺,是對語言文字迅速領(lǐng)悟的能力,是對語言隱含意義的一種深刻的直覺,一種頓悟,一種心理體驗!
這些觀點從不同側(cè)面揭示了語感的性質(zhì)和特點,豐富了我們對語感的認識。但是,這些理解起來比較困難。我的理解,尤其是面對我們的小學生,語感就是語言文字表達了什么意思你得明白;讀了之后你自己有什么心理感受,把你的理解、感受說出來,用讀的方式表現(xiàn)出來。語文學科的個性是交際性,即運用語言文字這個工具進行口頭或者書面的交際,所以學習語言文字,用好語言文字,便是語文學科很突出的特點。所以,在語文教學過程中,我們就要培養(yǎng)孩子們的語感。在不斷的領(lǐng)悟、滲透過程中。提高學生們的閱讀能力和語文素養(yǎng)。我認為,語文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語感應從以下幾方面著手:
第一,重視范讀,引導多讀。
一節(jié)好的語文課離不開教師聲情并茂的范讀,范讀可以給學生提供一個正確的導向,激勵學生在模仿中逐步加深自己的情感體驗。學生在聆聽高水平的范讀時獲得的對語言的感受,常常勝過教師對語言的分析性講授。可以采取范讀、學生跟讀、師學同讀、抽查閱讀等形式,及時糾正朗讀中的錯誤,日積月累,持之以恒形成良好的語感。
教師范讀得好,就可以感染學生,把學生帶入語言環(huán)境之中,激發(fā)他們強烈的朗讀欲望。特別是課文中一些重點段落、關(guān)鍵語句、感情較強烈、難度較大的地方,教師要讀給學生聽。如在教學蘇教版教材《天鵝的故事》這篇課文時,我范讀了描寫老天鵝破冰的第五、六自然段。我借助語言,用不同的表情、語氣、聲調(diào)讀出老天鵝為了天鵝們的生存,不惜用自己的身體和生命連續(xù)不斷地撲打著冰面,直到冰面“嚓——嚓”地裂開了一條條小縫才罷休的那種頑強精神。當我戛然而止,驀然發(fā)現(xiàn),教室里異常的安靜,同學們被我繪聲繪色的朗讀感染了,準確地說,被天鵝們勇敢奉獻,團結(jié)拼搏的精神感染了,眼睛還緊盯著課本,思緒還停留在課文內(nèi)容中。這種范讀不僅讓學生有樣可學,而且能使其跟隨老師步步走進作者的感情變化之中,受到了語感的熏陶。當然,朗讀示范可以是教師的范讀,也可以是錄音范讀,更要注意發(fā)揮學生的榜樣作用。
朗讀是直覺感受語言、訓練語感的基本方式。新大綱指出:“小學各年級的閱讀教學都要重視朗讀”。在語文教學中,要使學生對語言文字有真切細膩的感悟,一種有效的方法就是:讀。讓學生通過朗讀中語氣的變化去感受語言文字所描繪的情,去意會語言文字所蘊含的思想。因為課本語言本身包含著各種各樣的語氣、節(jié)奏、句式、格調(diào),蘊含著作者的情感意旨,學生通過富有感情的朗讀,能對語言進行感受。古人云:“書讀百遍,其義自見”就是這個道理。所以,對一篇課文的朗讀必須不厭其煩,反復進行,通過反復的誦讀,讀出情,讀出意,讀出味,在不斷的涵詠、體悟中感受語言文字的特點,在積累語言的過程中體會作品所包含的情理。因此,我常常適當壓縮講課的時間,增加學生的朗讀時間。在給學生范讀后,引導學生通過反復朗讀、體味,加深對課文內(nèi)涵意境的理解。
第二,引導想象、遷移表達、拓展閱讀。
語文教材是將各種文化信息用抽象的文字記錄下來的一種“閱讀材料”。只有充分利用語言材料進行想象,才能深切地感受語言的原始信息。
想象是通過多種手段幫助學生把語言文字轉(zhuǎn)化成生動的畫面,或是讓學生聯(lián)系已有的生活經(jīng)歷和實際認知水平在思維上發(fā)散延伸,使其對語言文字有更加深刻的感悟。遷移表達就是讓學生運用在課文中感悟到的表達方法、寫作方法進行一些口語和書面寫作方面的訓練,使學生的語言感知力在實踐中不斷提高。文學作品不僅具有字面意義,而且還有言外之意或語外之意的高情遠韻和“可解不可解”之意,這種語感才是最敏銳、最深切的。精鶩八極,心游萬仞的想象與聯(lián)想,對于這種最敏銳、最深切的語感的形成與發(fā)展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意義。例如:浙江一位教師在執(zhí)教《只有一個地球》一文,在感受地球的痛苦時,教學之前,教師已經(jīng)事先讓學生查閱大量資料,帶著閱讀期待走進課堂。下面重點談談該教師對課文中的一句話——因為人們隨意毀壞資源,濫用化學品,造成了一系列生態(tài)災難,地球有限的礦產(chǎn)資源正面臨枯竭——的處理。教學中,教師要求孩子根據(jù)收集到的材料,用上面的“……因為……”因果句式說明其他資源的情況。于是,學生們紛紛談到因為濫砍森林、濫墾坡地,長江的秀色正被滔滔黃水代替;因為我國土地沙化嚴重,沙化的速度相當于每年損失一個中等縣的面積;因為大氣污染形成了酸雨,使得植物枯死,湖水變質(zhì),建筑物嚴重損害,成了“石頭的癌癥”……
學生暢談之后,教師和學生伴隨著音樂,誦讀了黎巴嫩著名詩人紀伯倫的《田野里的哭聲》:“我聽到溪水像失去兒子的母親似的在號哭……我又聽到鳥兒仿佛號喪似的在唱一首悲歌……一只小鳥走近我,站在枝頭上說:人將帶著一種該死的器具,像用鐮刀割草似的把我們消滅掉……”誦讀畢,全班一片沉寂……引導拓展閱讀和語言積累。上述案例收集的相關(guān)文字材料,補充的紀伯倫的《田野里的哭聲》等,既是對語文教材的補充,又是對情感的深化。模仿書上句式表達感情,是語言的學習,更是情感的表達。教師沒有就課文本身進行枯燥的分析,而是抓住了文字后面的東西,為學生打通了時間和空間的界限,讓學生在文字中感覺到了地球母親的心跳、地球母親的呼吸。因此,在學生的心里,真正強烈地感受到地球已經(jīng)不再是地球,地球是母親,是人類的母親,是可愛、可親、無私、慷慨的母親。語文在這里生成火種,激起的是學生無限的想象、豁然開朗的頓悟、情思勃發(fā)的智慧,真正做到了“以學生的心靈激活文本的言語,以文本的言語點燃學生的心靈。
第三,加強“聽、說、讀、寫”的練習。
讀和遷移表達有助于語感的發(fā)生與形成。這種發(fā)生常常是潛意識的,而多寫有助于語感的表現(xiàn)和成熟,由潛意識進入顯意識,由內(nèi)在潛能轉(zhuǎn)化為外在行動,使語感得到全面發(fā)展。因此,培養(yǎng)學生的語感,還要注意讀寫結(jié)合。寫是對讀、聽、說最好的反饋,這種反饋是其他學習形式、練習方式所代替不了的。培養(yǎng)語感是為了更好地寫作,同時,不斷地寫作也能轉(zhuǎn)化語感。我們可以用不同的寫作方式來培養(yǎng)語感,如抄寫、仿寫、改寫、語句的積累、日記等形式都是培養(yǎng)語感的重要手段。
另外,教師要指導學生多聽別人的語言,多讀好書,留意作者的用詞,表達的意思,并能夠復述;課堂設計好提問,讓學生獨立組織語言回答;課外組織學生開展演講賽、辯論賽、講故事,鼓勵學生多想多說,留意身邊的每一個人,每一件事,仔細觀察、勤于思考、勤寫多寫,反復修改,讀寫結(jié)合,善于積累,才會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總之,在小學語文教學中,重視加強學生語感的培養(yǎng)和訓練,對學生提高語文水平,發(fā)展思維的邏輯性、靈活性、準確性能起到極大的作用,也為學生今后的學習奠定了良好的基礎(ch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