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語網(wǎng)_語文知識_初中語文_小學語文_教案試題_中考高考作文

首頁 > 教案 > 教育資源 > 高二教案

必修三《寡人之于國也》說課稿

[移動版] 佚名

必修三《寡人之于國也》說課稿

一、說教材、學情

《寡人之于國也》是普通高中課程標準試驗教科書語文必修三第三單元的重點篇目,該文集中反映著名思想家孟子的“仁政”思想及其縝密的思維,高超的論辯能力。新課程標準關于文言文教學的要求:閱讀淺易文言文,養(yǎng)成初步的文言語感。能借助注釋和工具書,理解詞句含義,讀懂文章內(nèi)容。了解并梳理常見的文言實詞、文言虛詞、文言句式的意義或用法,注重在閱讀實踐中舉一反三。

該單元所選課文都是古代的議論性散文。通過本單元的學習在于讓學生感受我國傳統(tǒng)文化的精神,掌握基礎的文言語法知識,學習如何清晰有力的表達自己的思想和見解。本文安排在單元的第一篇,如何指導學生學好這篇課文,是實現(xiàn)“授之以漁”,樹立學生學好文言文的信心,掌握文言學習方法的關鍵。

高中不少學生還延續(xù)初中學習文言文的方法,只滿足于盲目背誦,只顧掃清課本中的文字障礙,無法把課內(nèi)學到的知識轉(zhuǎn)化為能力,對于文言文的知識高一學生還處在積累的階段,應該注重基礎知識的積累和一定量的誦讀。

結(jié)合教學大綱對本單元教學要求,依據(jù)新課標倡導從“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三方面出發(fā)設計課程目標的要求和學生的具體情況擬確定以下教學目標:

1、學習孟子“仁政”的思想;

2、掌握課文中出現(xiàn)的文言現(xiàn)象,包括理解課文中實詞與虛詞的意思,通假、詞類活用、一詞多義、古今異義和一些固定句式的使用;

3、通過誦讀體會孟子長于雄辯的語言特色。

新課標指出,應該“通過閱讀與思考,領悟其豐富的內(nèi)涵,探討人生價值和時代精神,以利于逐步形成自己的思想”,因此,我把學習孟子仁政的思想設為本文的教學重點。由于本文系諸子散文,時間跨度大,學生較少接觸論辯式議論文,因此,我把“通過誦讀體會孟子長于雄辯的語言特色。”設置為本文的教學難點。

二、說教法學法

科學合理的教學方法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為了達到以上教學目標,我采用的教法是以誦讀和分析為主,加以點撥啟發(fā)、討論領悟。誦讀法是學習文言文最基礎、最重要的方法,也是最有效的方法。關鍵是要讀準字音、讀出節(jié)奏、語調(diào)、感情等,這就需要揣摩文意。因此,范讀、多讀尤為重要。分析法在于讓學生在老師的指引下對課文的思想內(nèi)容進行探究,從而使學生了解文中所蘊含的深意,體現(xiàn)語文課程的人文性。

關于學法,我貫徹“學生的主動權(quán)還給學生”,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在本課教學中貫穿自主探究,引導學生自學、教會學生如何學習古文,只有這樣才能真正達到提高學生語文綜合能力的目標。具體的學法有討論法,誦讀法,勾畫圈點法?梢园寻咽柰ㄎ囊夂驼n文思路的任務交給學生。在理解課文的同時背誦課文,使記誦和理解結(jié)合在一起,這樣才符合學生的記憶規(guī)律,也減輕學生課下的負擔。   

本課計劃安排兩課時

三、說教學過程

(一)第一課時

1、導入課文。

從學生們學習過的有關儒家的知識導入,讓學生復習相關的文學常識。

2、誦讀課文,整體感知。

通過全體學生讀課文、教師的糾正范讀、學生分角色誦讀三個步驟,目的是希望學生能夠正確、流利、有感情的朗讀,使文言文語感的訓練和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教育能夠落到實處。另外,使學生整體上對文章有所了解,明確課文是孟子和梁惠王圍繞“民不加多”展開的。

3、讓學生結(jié)合注釋主動疏通課文詞句,指出應該注意的文言知識點,教師給與總結(jié)與點撥,這是給學生主動權(quán),讓他們學會收集整合資料,提高口語表達能力。

4、理解課文的基礎上給課文分層次,從而理解孟子論說的邏輯性,也為第二課時分析課文作準備。

5、誦讀課文,加深記憶和理解。最后布置作業(yè),要求背誦全文。

第二課時

1、檢查課文的背誦情況。借以了解學生對課文的熟悉程度。

2、研讀分析課文。然后通過一系列點撥式提問,讓學生理清思路。   

孟子和梁惠王的對話是圍繞“民不加多”展開的,請學生找出“民不加多”的語句。

(1)、“鄰國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這是“民不加多之疑” 

在課文第一段,讓學生背誦,再提問。

【提問】梁惠王問什么會有這樣的疑問?

明確:“寡人之于國也,盡心焉耳矣!                 

【提問】為什么說是“盡心焉耳矣”?具體做法是什么?

明確:“河內(nèi)兇,則移其民于河東,移其粟于河內(nèi);河東兇亦然。”

【提問】通過和鄰國相比,梁惠王感覺如何?

明確:“察鄰國之政,無如寡人之用心者!

(2)、“無望民之多于鄰國也”,這是孟子回答的“民不加多之因”這是文章的第二層,也就是課文的2—4段,同樣先讓學生背誦,然后拋出兩個問題:

【提問】這里孟子采用了哪一種論證手法,這樣論辯的心理動機是什么?

明確:比喻論證。投梁惠王所好,“循循善誘”、“欲擒故縱”。通過學生的討論,明確比喻論證化抽象為形象的好處,了解孟子投其所好循循善誘的心理動機。

【提問】這個比喻的深層意思是什么?

通過學生討論明確孟子指出惠王的盡心其實和鄰國相差無幾,本質(zhì)都是暴政。

(3)、“王無罪歲,斯天下之民至焉”,這是“民不加多之措施”。屬于第三層,就是課文的最后三段。同樣要求學生先背誦課文。

【提問】孟子認為怎樣才能做到“王道之始”?要想“王道之成”還需采取哪些措施?

這一小步的目的是想讓學生通過這些問題的解答,可以進一步理清思路,掌握仁政的大概內(nèi)容。

【提問】有了合理的措施,還需要有合理的態(tài)度。孟子是怎樣批評當時統(tǒng)治者不顧人民死活的?這一部分采用了什么樣的論證方法?

明確:課文的最后一段,這一段是采用對比和比喻的論證方法從反面證明使民加多應有的態(tài)度。

(4)、本文的語言藝術特色。

學生根據(jù)課文分析,交流,自主回答,教師明確。

抓住對方心里,循循善誘;善于取譬論證;富于雄辯氣勢。

3、總結(jié)。

向?qū)W生介紹孟子“仁政”思想在當時的結(jié)果和對后世的影響。要求學生再次背誦課文,把握文章感情。

4、作業(yè),要求學生鞏固背誦課文,識記本課學習的文言實詞、虛詞和文言現(xiàn)象。

四、說板書設計

語文板書要力圖簡明概括,布局合理,美觀醒目。擬采用提綱式的板書,簡單明了,清晰直觀,便于記錄和復習。

五,說教學反思

沒有一節(jié)課是一無是處的,但也沒有一節(jié)課是完美無缺的,在教學活動結(jié)束后,將對本課教學設計,教學過程,教學效果進行認真反思,發(fā)現(xiàn)不足,及時調(diào)整,以利于今后提高教學效果。

欄目熱點
熱評資源
最新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