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語網(wǎng)_語文知識_初中語文_小學(xué)語文_教案試題_中考高考作文

首頁 > 文言專題 > 詩詞欣賞

崔顥《黃鶴樓》原詩、注釋、翻譯、在線朗讀與賞析

[移動版] 崔顥

崔顥《黃鶴樓》原詩、注釋、翻譯、在線朗讀與賞析

【原詩】:

黃鶴樓①

崔顥

昔人②已乘黃鶴去,此地空余③黃鶴樓。

黃鶴一去不復(fù)返,白云千載空悠悠。

晴川歷歷④漢陽⑤樹,芳草萋萋⑥鸚鵡洲⑦。

日暮鄉(xiāng)關(guān)⑧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

【注釋】:

①黃鶴樓,故址在今武漢市蛇山(又名黃鵠山)武漢長江大橋橋頭處。傳說三國時費袆登仙駕鶴于此,因此得名。1985年在今址重建。本詩選自《崔顥集》。崔顥(公元704-754),汴州(今河南開封)人。唐代詩人。

②昔人:指傳說中的仙人。

③空余:只留下。(空:只)

④歷歷:清楚分明。

⑤漢陽:指今武漢市漢陽縣一帶。

⑥萋萋:形容草木長得很茂盛。

⑦鸚鵡洲:唐朝時在漢陽西南長江中,后逐漸被水沖沒。

⑧鄉(xiāng)關(guān):故鄉(xiāng)。

【翻譯】:

前人早已乘著黃鶴飛去,這里留下的只是那空蕩蕩的黃鶴樓。

黃鶴飛去后就不再回還,千百年來只有白云悠悠飄拂。

晴朗的漢江平原上,是一片片蔥郁的樹木和茂密的芳草,它們覆蓋著鸚鵡洲。

天色漸暗,放眼遠(yuǎn)望,何處是我的故鄉(xiāng)?江上的煙波迷茫,使人生出無限的哀愁。

【翻譯二】:

過去的仙人已經(jīng)駕著黃鶴飛走了,這里只留下一座空蕩蕩的黃鶴樓。

黃鶴一去再也沒有回來,千百年來只看見悠悠的白云。

陽光照耀下的漢陽樹木清晰可見,碧綠的芳草覆蓋著鸚鵡洲。

天色已晚,眺望遠(yuǎn)方,故鄉(xiāng)在哪兒呢?眼前只見一片霧靄籠罩江面,給人帶來深深的愁緒。

【在線朗讀】:(Mp3格式,第一遍為女聲朗讀,第二遍為男聲朗讀)

【簡析】:

登上今天的黃鶴樓想起昔日的傳說,歲月流逝,人去樓空;惟一還像昨天的,只有那悠悠的白云。世事茫茫,真令人有無限的感慨!詩人觸景抒懷,一發(fā)不可收,一氣呵成,氣貫長虹。

剛剛抒發(fā)了對古人的感慨,又看到了漢陽城、鸚鵡洲的芳草綠樹,于是又勾起了一懷鄉(xiāng)愁。這正是先放后收,完全合乎格律上「起、承、轉(zhuǎn)、合」的要求,文勢波瀾起伏,而末句煙波江上日暮懷歸之情又重回開篇的渺茫境界,全詩渾然一體,意境天成。

【賞析】:

此詩前四句抒寫人去樓空、世事蒼茫的慷慨,后四句描繪登樓所見,烘托思鄉(xiāng)之情,視野開闊,抒情真摯,為詠黃鶴樓的絕唱。傳說李白登黃鶴樓,曾想寫詩,見到此詩佩服之至,并說:“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顥有詩題上頭。”傳說或出于后人附會,未必真有其事。然李白確曾兩次作詩擬此詩格調(diào)。其《鸚鵡洲》詩前四句說:“鸚鵡東過吳江水,江上洲傳鸚鵡名。鸚鵡西飛隴山去,芳洲之樹何青青。”與崔詩如出一轍。又有《登金陵鳳凰臺》詩亦是明顯地摹學(xué)此詩。為此,說詩者眾口交譽,如嚴(yán)羽《滄浪詩話》謂:“唐人七言律詩,當(dāng)以崔顥《黃鶴樓》為第一!边@一來,崔顥的《黃鶴樓》的名氣就更大了。

黃鶴樓因其所在之武昌黃鶴山(又名蛇山)而得名。傳說古代仙人子安乘黃鶴過此(見《齊諧志》);又云費文袆(一作費袆)登仙駕鶴于此(見《太平寰宇記》引《圖經(jīng)》)。詩即從樓的命名之由來著想,借傳說落筆,然后生發(fā)開去。仙人跨鶴,本屬虛無,現(xiàn)以無作有,說它“一去不復(fù)返”,就有歲月不再、古人不可見之憾;仙去樓空,唯余天際白云,悠悠千載,正能表現(xiàn)世事茫茫之慨。詩人這幾筆寫出了那個時代登黃鶴樓的人們常有的感受,氣概蒼莽,感情真摯。

前人有“文以氣為主”之說,此詩前四句看似隨口說出,一氣旋轉(zhuǎn),順勢而下,絕無半點滯礙。“黃鶴”二字再三出現(xiàn),卻因其氣勢奔騰直下,使讀者“手揮五弦,目送飛鴻”,急忙讀下去,無暇覺察到它的重疊出現(xiàn),而這是律詩格律上之大忌,詩人好像忘記了是在寫“前有浮聲,后須切響”、字字皆有定聲的七律。試看:首聯(lián)的五、六字同出“黃鶴”;第三句幾乎全用仄聲;第四句又用“空悠悠”這樣的三平調(diào)煞尾;亦不顧什么對仗,用的全是古體詩的句法。這是因為七律在當(dāng)時尚未定型嗎?不是的,規(guī)范的七律早就有了,崔顥自己也曾寫過。是詩人有意在寫拗律嗎?也未必。他跟后來杜甫的律詩有意自創(chuàng)別調(diào)的情況也不同?磥磉是知之而不顧,如《紅樓夢》中林黛玉教人做詩時所說的,“若是果有了奇句,連平仄虛實不對都使得的”。在這里,崔顥是依據(jù)詩以立意為要和“不以詞害意”的原則去進(jìn)行實踐的,所以才寫出這樣七律中罕見的高唱入云的詩句。沈德潛評此詩,以為“意得象先,神行語外,縱筆寫去,遂擅千古之奇”(《唐詩別裁》卷十三),也就是這個意思。

此詩前半首用散調(diào)變格,后半首就整飭歸正,實寫樓中所見所感,寫從樓上眺望漢陽城、鸚鵡洲的芳草綠樹并由此而引起的鄉(xiāng)愁,這是先放后收。倘只放不收,一味不拘常規(guī),不回到格律上來,那么,它就不是一首七律,而成為七古了。此詩前后似成兩截,其實文勢是從頭一直貫注到底的,中間只不過是換了一口氣罷了。這種似斷實續(xù)的連接,從律詩的起、承、轉(zhuǎn)、合來看,也最有章法。元楊載《詩法家數(shù)》論律詩第二聯(lián)要緊承首聯(lián)時說:“此聯(lián)要接破題(首聯(lián)),要如驪龍之珠,抱而不脫!贝嗽娗八木湔侨绱,敘仙人乘鶴傳說,頷聯(lián)與破題相接相抱,渾然一體。楊載又論頸聯(lián)之“轉(zhuǎn)”說:“與前聯(lián)之意相避,要變化,如疾雷破山,觀者驚愕!奔怖字,意在說明章法上至五、六句應(yīng)有突變,出人意外。此詩轉(zhuǎn)折處,格調(diào)上由變歸正,境界上與前聯(lián)截然異趣,恰好符合律法的這個要求。敘昔人黃鶴,杳然已去,給人以渺不可知的感覺;忽一變而為晴川草樹,歷歷在目,萋萋滿洲的眼前景象,這一對比,不但能烘染出登樓遠(yuǎn)眺者的愁緒,也使文勢因此而有起伏波瀾!冻o·招隱士》曰:“王孫游兮不歸,春草生兮萋萋!痹娭小胺疾葺螺隆敝Z亦借此而逗出結(jié)尾鄉(xiāng)關(guān)何處、歸思難禁的意思。末聯(lián)以寫煙波江上日暮懷歸之情作結(jié),使詩意重歸于開頭那種渺茫不可見的境界,這樣能回應(yīng)前面,如豹尾之能繞額的“合”,也是很符合律詩法度的。

正由于此詩藝術(shù)上出神入化,取得極大成功,它被人們推崇為題黃鶴樓的絕唱,就是可以理解的了。

隨機(jī)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