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無大有周恩來
—一紀念周恩來誕辰 100年
今年是周恩來誕辰百年,他離開我們也已經(jīng)22年。但他的身影卻時時在我們身邊,至今,許多人仍是一提總理雙淚流,一談國事就念總理。陸放翁詩:“何方可化身千億,一樹梅前一放翁! 是什么辦法化作總理身千億,人人面前有總理呢?難道世界上真的有什么靈魂的永恒?偉人之魂是可以這樣地充盈天地,浸潤萬物嗎?就象老僧悟憚,就如朱子格物,自從 1976年 1月國喪以來,我就常窮思默想這個費解的難題。20多年了,終于有一天我悟出了一個理:總理這時時處處的“有”,原來是因為他那許許多多的“無”,那些最不該、最讓人想不到、受不了的“無” 啊。
總理的驚人之無有六。
周恩來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提出死后不留骨灰的人。當總理去世的時候,正是中國政治風云變幻的日子,林彪集團剛被粉碎,江青“四人幫”集團正自鳴得意,中國上空烏云壓城,百姓肚里愁腸千結(jié)。1976年新年剛過,一個寒冷的早晨廣播里突然傳出了哀樂。人們噙著淚水,對著電視一遍遍地看著那個簡陋的遺體告別儀式,突然江青那副可憎的面孔出現(xiàn)了,她居然不脫帽鞠躬,許多電視機旁都發(fā)出了怒吼:江青脫掉帽子!過了幾天,報上又公布了遺體火化,并且根據(jù)總理遺囑不留骨灰。許多人都不相信這個事實,一定是江青這個臭婆娘又在搞什么陰謀。直到多少年后,我們才清楚,這確實是總理遺愿。l月15日下午追悼會結(jié)束后,鄧穎超就把家屬召集到一起,說總理在十幾年前就與她約定死后不留骨灰;胰氪蟮,可以肥田。當晚,鄧穎超找來總理生前黨小組的幾個成員幫忙,一架農(nóng)用飛機在如磐的夜色中冷清地起飛,先飛臨天津,這個總理少年時代生活和最早投身革命的地方,又沿著渤海灣飛臨黃河入海口,將那一捧銀白的灰粉化入海空,也許就是這一撒,總理的魂魄就永遠充滿人間,貫通天地。
但人們還是不能接受這一事實。多少年后還是有人提問,難道總理的骨灰就真的一點也沒有留下嗎?中國人和世界上大多數(shù)民族都習慣修墓土葬,這對生者來說,以備不時之念,對死者來說則希望還能長留人間。多少年來越有權(quán)的就越下力氣做這件事。許多世界上著名的陵寢,中國的十三陵,印度的太姬陵,埃及的金字塔,還有一些埋葬神父的大教堂,我都看過。共產(chǎn)黨是無神論,又是以解放全人類為已任,當然不會為自己的身后事去費許多神。所以一解放,毛澤東就帶頭簽名火葬,以節(jié)耕地,但徹底如周恩來這樣連骨灰都不留卻還是第一次,你看一座八寶山上,還不就是存灰為記嗎?歷史上有多少名人,死后即使無尸,人們也要為他修個衣冠冢。老舍先生的追悼會上,骨灰盒里放的是一副眼鏡,一支鋼筆。紀念死者總得有個念物,有個引子啊。
沒有灰,當然也談不上埋灰之處,也就沒有碑和墓。 欲哭無淚,欲祭無碑,魂兮何在,無限相思寄何處?中外文學史上有許多名篇都是碑文、墓志和在名人墓前的憑吊之作,有許多還發(fā)揮出熾熱的情和永恒的理。如韓愈為柳宗元寫墓志痛呼“士窮乃見節(jié)義”,如杜甫在諸葛亮祠中所嘆“ 師未捷身先死,常使英雄淚滿襟”,都成了千古名言。明代張溥著名的《五人墓碑記》,“據(jù)腕墓道,發(fā)其志士之悲”,簡直就是一篇正義對邪惡的宣言。就是空前偉大如馬克思這的人,死后也有一塊墓地,恩格斯在他墓前的演說也選入馬恩文選,成了國際共運的重要文獻。馬克思的形象也因這文章更加輝煌。為偉人修墓立碑已成中國文化的傳統(tǒng),中國百姓的習慣,你看明山秀水澗,市井鄉(xiāng)村里,還有那些州縣府志的字里行間,有多少知名的,不知名的故人墓、碑、廟、祠、銘、志,怎么偏偏輪到總理,這個前代所有的名人加起來都不足抵其人格偉大的人,就連一個我們可以為之扼腕、嘆息、流淚的地方也沒有呢?于是人們難免生出一絲絲的猜測,有的說是總理英明,見“四人幫”猖狂,政局反復(fù),不愿身后有伍子胥鞭尸之事;有的說是總理節(jié)儉,不愿身后有伍子胥鞭尸之事;有的說是總理節(jié)儉,不愿為自己的身后事再破費國家錢財。但我想,他主要的就是要求一個干凈。生時鞠躬盡瘁,死后不留麻煩。他是一個只講奉獻,獻完轉(zhuǎn)身就走的人,不求什么紀念的回報和香火的饋餉。也許隱隱還有另一層意思。以他共產(chǎn)主義者的無私和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忠君,他更不愿在身后出現(xiàn)什么“僭越” 式的悼念,或因此又生出一些政治上的尷尬。果然,地球上第一個為周恩來修紀念碑的,并不是在中國,而是在日本。第一個紀念館也不是建在北京,而在他的家鄉(xiāng)。日本的紀念碑是一塊天然的石頭,上面刻著他留學日本時的那首《雨中嵐山》。1994年我去日本時曾專門到櫻花叢中去尋找過這塊詩碑。我雙手撫石,西望長安,不覺淚水漣漣。天力難回,斯人長逝已是天大的遺憾,而在國內(nèi)又無墓可尋,叫人又是一種怎樣的惆悵?一個曾叫世界天翻地覆的英雄,一個為民族留下一個共和國的總理,卻連一點骨灰也沒有留下,這強烈的反差,讓人一想,心里就如墜落千丈似的空茫。
總理的二無是生而無后。
中國人習慣續(xù)家譜,重出身,愛攀名人之后也重名人之后。劉備明明是個編席賣履的小販,卻攀了個皇族之后,被尊為皇叔,諸葛亮和關(guān)、張、趙、馬、黃等一批文武,就捧著這塊招牌,居然三分天下。一般人有后無后,還是個人和家庭的事。名人無后卻成了國人的遺憾。不孝有三,無后為大。紀念故人也有三:故居、墓地、后人,后人為大。雖然后人不能盡續(xù)其先人的功德才智,但對世人來說,有一條血緣的根傳下來,總比無聲的遺物更惹人懷舊。要不我們現(xiàn)在的政協(xié)委員為什么要安排一些名人之后呢?連孔子這個多年前的老故人,也要一代代地去細尋其脈,找出個幾世孫來去作人大政協(xié)的代表委員。人們尊其后,說到底還是人。這是一種紀念,一種傳揚,要不怎么不去找出個秦檜的幾世孫呢?清朝乾隆年間有位叫秦大士的名士過岳墳,感嘆道:“人從宋后羞名檜,我到墳前愧姓秦。” 可見前人與后人還是大有關(guān)系,名人之后更是關(guān)系重大。對越是功高德重為民族作出犧牲的逝者,人們就越尊重他們的后代,好像只有這樣才能表達對他們的感激,贖回生者的遺憾?偫聿⒉幻撍,也不寡情。我在他的紹興祖居,親眼見過抗戰(zhàn)時期他和鄧穎超回鄉(xiāng)動員抗日時,恭恭敬敬地續(xù)寫在家譜上的名字。他在白區(qū)經(jīng)常做的一件事,就是搜尋烈士遺狐,安排撫養(yǎng)。他常說:不這樣我怎么能對得起人他的父母?他在延安時親自安排將瞿秋白、蔡和森、蘇兆征、張?zhí)、趙世炎、王若飛等烈士子女送到蘇聯(lián)好生教育、看護,并親自到蘇聯(lián)去與斯大林談判,達成一個誰也想不到的協(xié)議:這批子第在蘇聯(lián)只求學,不上前線(而蘇聯(lián)國際兒童院中其他國家的子弟,在戰(zhàn)爭中上前線共犧牲了21名)。這恐怕是當時世界上兩個最大的人物達成的一個最小的協(xié)議?偫砗蔚瓤嘈模且獮榱沂看婀吕m(xù)后啊。六七十年代,中日民間友好往來,日本著名女運動員松崎君代多次受到總理接見。當總理知道她婚后無子時,便關(guān)切地留她在京治病,并說有了孩子可要告訴一聲啊。1976年總理去世,她悲呼道:“周先生,我們已經(jīng)有了孩子,但還沒有來得及告訴您!”確實子孫的繁衍是人類最實際的需要,是人最基本的懷古。但是天何不公,輪到總理卻偏偏無后,這怎么能不使人遺憾呢?是殘酷的地下斗爭和戰(zhàn)爭奪去鄧穎超同志腹中的嬰兒,以后又摧殘了她的健康。但是以總理之權(quán)、之位、之才和一個傾倒多少女性的風采與魅力,何愁再建家室,傳宗接代呢?這在解放初黨的中高級干部中不乏其人,并幾乎成風。但總理沒有。他以傾國之權(quán)而堅守平民之德。后來有一個厚臉皮的女人寫過一本書,稱她自己就是總理的私生女,這當然經(jīng)不起檔案資料的核驗。舉國一陣嘩然之后,如風吹黃葉落,復(fù)又秋陽紅。但人們在憤怒之余心里仍然隱隱存著一絲的惆悵。特別是眼見和總理同代人的子女,或又子女的子女,不少都官居高位名顯于世,不禁又黯然神傷。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是求全求美的,如總理這樣的偉人該是英雄美人、父英子雄、家運綿長的啊。然而,這一切都沒有。這怎么能不在國人心中鑿下一個空洞呢?人們的習慣思維如列車疾馳,負著濃濃的希望,卻一下子沖出軌道,跌入了一個無底的深淵。
總理的三無是官而不顯。
千百年來,官和權(quán)是連在一起的。官就是顯赫的地位,就是特殊的享受,就是人上人,就是福中福,官和民成了一組對立的概念,也有了一各種對立的形象。但周恩來作為 一國總理則只求不顯。在外交、公務(wù)場合他是官,而在生活中,在內(nèi)心深處,他是一個最低標準甚至不夠標準的平民。他是中國有史以來的第一個平民宰相,是世界上最平民化的總理。一次他出國訪問,內(nèi)衣破了送到我駐外使館去補,去洗。大使夫人抱著這一團衣服回來時,傷心的淚水盈眶,她怒指著工作人員道:“原來你們就這樣照顧總理。∵@是一個大國總理的衣服嗎?” 總理的襯衣多處打過補丁,白領(lǐng)子和袖口是換過幾次的,一件毛巾睡衣本來白底藍格,但早已磨得像一件紗衣。后來我見過這件睡衣,瞪大眼睛也找不出來原來的紋路。這樣寒酸的行頭,當然不敢示外國人。所以總理出國總帶一只特殊的箱子,不管住多高級的賓館,每天起床,先由我方人員將這一套行頭收入箱內(nèi)鎖好,才許賓館服務(wù)生進去整理房間。人家一直以為這是一個最高機密的文件箱呢。這專用箱里鎖著一個平民的靈魂。而當總理在國內(nèi)辦公時就不必這樣遮擋“家丑” 了,他一坐到桌旁,就套上一件藍布袖套,那樣子就像一個坐在包裝臺前的女工。許多政府工作報告、國務(wù)院文件和震驚世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