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應開頭,用沉悶的祝福環(huán)境來反襯祥林嫂的悲慘命運,同時烘托作者憤激、沉痛的心理。
(二)鑒賞
《在烈日和暴雨下》,用惡劣的環(huán)境來烘托樣子生活的困苦與艱難,揭示當時社會的黑暗。
出色的景物描寫,能烘托人物的思想、性格、身份、心理,推動文章情節(jié)的發(fā)展,真實的反映社會背景。
“林教頭風雪山神廟”,文中對“風雪”的值得鑒賞。
1.作者是如何描寫風雪的?
主要是正面和側面對風雪進行不同角度的描寫。
(1)直接描寫風雪。課文有三處對風雪進行直接描寫。
①林沖初到草料場時,寫風雪初起。“正是嚴冬天氣,彤云密布,朔風漸起,卻早紛紛揚揚卷下一天大雪來。”“紛紛揚揚”,寫雪花之大;“卷”,寫朔風之烈;“一天”,寫范圍之廣。
②林沖去市井沽酒時,寫雪勢正大。“雪地里踏著碎瓊亂玉,選題背著北風而行。那雪正下得緊。”
③沽酒返回時,又進一步突出雪勢之大。“看那雪,到晚越下得緊了。”
這兩處的兩個“緊”字,就把一場越下越大的雪,描寫得非常清楚。
(2)用側面描寫襯托風雪。
①通過環(huán)境描寫襯托風雪。
林沖看住處草屋時,只見:“四下里崩壞了,又被朔風吹撼,搖振得動。”林沖沽酒回到草料場,“那兩問草廳已被雪壓倒了。”寫的是草屋,給人的印象卻是風很猛,雪很大。
②通過人的動作、感覺襯托風雪。
如寫林沖在草屋內“向了一回火,覺得身上寒冷”,是用人物感覺暗寫風雪。寫林沖則神廟里,“先取下氈簽子,把身上的雪抖了”,上蓋白布衫也“早有五分濕了”。因為風雪大,天氣冷,所以吃酒時,林沖“把被扯來蓋了半截身”?傊髡咴诿鑼懭宋锏膭幼、感覺時,時時不忘風雪二字。
2.對“風雪”的描寫有什么作用?
課文中描寫風雪雖然著墨不多,但非常精彩,對推動情節(jié)發(fā)展,渲染氣氛,烘托人物形象都起了很好的作用。當林沖懷著“不知何意”的惶惑取路投草料場來,情節(jié)逐步向高潮發(fā)展時,風雪也隨之而起。“正是嚴冬天氣,彤云密布,朔風漸起,卻早紛紛揚揚卷下一天大雪來。”朔風卷著鵝毛似的大雪,低垂的濃云壓在頭頂上,天地茫茫,前途難卜。林沖來到草料場后,“仰面看那草屋時,四下里崩壞了,又被朔風吹撼,搖振得動”,難以安生。為了御寒,出門沽酒,“踏著碎瓊亂玉,迤邐背著北風”踽踽獨行,“那雪正下得緊”,正是雪借風勢,風助雪威,天地昏暗,原野寂寥。待沽酒回來,“仍舊迎著朔風”,“看那雪,到晚越下得緊了”。因為風大雪緊,回到草料場那兩間草廳已被雪壓倒,沒奈何只得去古廟棲身。他在風雪中奔來奔去,天地之大竟無他容身之處。林沖進入山神廟,為了抵擋風雪,掩上廟門后又將旁邊一塊大石頭“掇將過來靠了門”。由于雪大天寒,使林沖外出沽酒,未因草廳被雪壓倒而被壓死;大雪壓倒草廳,使林沖只能到山神廟住宿,未被陸謙等燒死;雪大風勁,使林沖用大石頭靠住廟門,陸謙等人放火燒草料場之后也來到山神廟避風雪看火勢,因推不開門便立在廟門外談話,造成冤家路窄,狹路相逢,隔門相對,一觸即發(fā)的緊張局面。風雪的描寫,為情節(jié)發(fā)展提供了合理的條件,推動了情節(jié)發(fā)展。當陸謙等看著草料場的大火躊躇滿志,林沖心中的怒火也像草料場的烈焰升騰,翻卷,終于拽開廟門,大喝一聲,手刃仇敵。朔風呼嘯,大雪鋪地,火光沖天,天地間站立著一位英雄好漢。我們可以說風雪把情節(jié)推向高潮,風雪渲染了蒼茫、雄渾的氣氛,風雪映襯著人物形象。
描寫風雪的筆墨雖不多,卻是故事發(fā)展的重要因素。“風雪”的描寫,推動了情節(jié)發(fā)展,渲染了濃重氣氛,烘托了人物形象。作者筆下的風雪似乎一直伴隨著林沖由惶惑走向反抗,完成性格上質的變化,而我們也好像和林沖一塊兒置身于風狂雪緊冰冷的天地之中,為他著急,為他擔憂,為他慶賀。魯迅先生在《花邊文學·大雪紛飛》中曾說:“《水滸傳》里的一句‘那雪正下得緊’,就是接近現(xiàn)代的大眾語的說法,比‘大雪紛飛’多兩個字,但那‘神韻’卻好得遠了。”《林教頭風雪山神廟》中的風雪描寫的確具有“神韻”,它體現(xiàn)了我國古代小說中景物描寫的藝術特色,亦如我國傳統(tǒng)的寫意畫,寥寥數(shù)筆,仿佛是信手點染,卻意境深遠,景中有情,并且留下大片天地讓讀者根據(jù)自己的生活經驗去聯(lián)想,去補充,去發(fā)揮。這是我們在閱讀中應該認真體會、反復咀嚼的地方。
二、布置作業(yè)
課外選讀《水滸傳》的精彩章節(jié),或閱讀全書。
●板書設計
正面描寫 渲染濃重氣氛
風雪 推動情節(jié)發(fā)展
側面襯托 烘托人物形象
●參考資料
一、施耐庵與《水滸傳》
施耐庵的生平事跡不詳,一般認為是元末明初人。20世紀20年代以來,江蘇興化地區(qū)陸續(xù)發(fā)現(xiàn)一些有關材料,如《施耐庵墓志》《施耐庵傳》等!赌怪尽氛f他生于1296年,死于1370年,曾中進士,在錢塘(今浙江杭州)做過兩年官,與當?shù)啦缓希瑮壒倩剜l(xiāng),從事著述。由于材料相互矛盾之處不少,這些材料的真?zhèn)螁栴}學術界一直未有定論。
《水滸傳》是明代長篇小說,它的作者,明人說法不一,有說施耐庵和他的學生羅貫中合作,現(xiàn)在大都認為是施耐庵所作。它是我國文學史上第一部描寫農民起義全過程的長篇小說,并非一人一時之作,而是在民間口頭傳說、藝人講說演唱的基礎上,由文人加工編撰而成。全書前半部寫“官逼民反”,好漢林沖、魯智深等一個個被“逼上梁山”,在宋江上山后,寫了幾場反土豪、打官軍的戰(zhàn)爭;后半部寫宋江被招安,攻遼,打方臘,最后以悲劇結局。它反映農民起義發(fā)生發(fā)展的規(guī)律。起義英雄的行動,是由小到大,由個人反抗到集體行動,由無組織到有組織,最后匯成一股浩浩蕩蕩的起義大軍。作者對起義英雄予以充分的肯定和熱情的謳歌,特別是對一些出身下層社會的英雄,如李逵、三阮、武松、石秀等,他們受剝削壓迫最深重,反抗性也最強,為了正義事業(yè),赴湯蹈火在所不辭。這些朝廷的叛逆,所謂“不赦”的罪人,個個可敬可愛,光輝動人。對封建階級的黑暗勢力則盡情揭露,從最基層的鄭屠、西門慶等,到上層的梁中書、高廉之流,以及他們的靠山蔡京、高俅,將他們寫得丑惡不堪,和梁山英雄形成鮮明的對比。本書結構嚴整,以官逼民反、替天行道為主線,每一個故事如林沖上山、武松打虎、智取生辰綱等章回,又具有相對的獨立性。語言以口語為基礎,明快,洗練,準確,生動。敘事繪聲繪色,極為傳神。總的說來全書的藝術水平是不平衡的,后半部不如前半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