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語網(wǎng)_語文知識_初中語文_小學(xué)語文_教案試題_中考高考作文

首頁 > 中華文化 > 中國各地

鮮卑驕子——拓跋宏改革簡介

[移動版] 作者:佚名
    拓跋宏,復(fù)姓拓跋,名宏,皇興元年(公元467年)八月,出生于平城皇宮之內(nèi),其父獻文帝非常高興,因喜生貴子而大赦天下。他是北魏王朝自拓跋珪以后的第六個皇帝,即魏孝文帝。

拓跋宏三歲時,被立為皇太子,母親李夫人按照北魏“皇妃生子立為太子則被賜死”的規(guī)定,身遭厄運。拓跋宏在宮中奴婢撫養(yǎng)之下,自幼聰明,秉性孝謹(jǐn),四歲時,就懂得為父親吸吮膿瘡,深受世人稱贊。

皇興四年(公元470年)六月,二十三歲的獻文帝在永安殿暴崩,馮太后于延興元年(公元471年)輔佐拓跋宏臨朝聽政。在此期間內(nèi),頒行了俸祿制、三長制和均田制:

俸祿制——因北魏初年吏治混亂,官吏以自籌俸祿為名任意敲詐百姓、魚肉鄉(xiāng)民,故而規(guī)定官吏俸祿由政府統(tǒng)一籌集、分發(fā),官吏不得自籌。

三長制——以五家為一鄰,五鄰為一里,五里為一黨,分別設(shè)置鄰長、里長、黨長。三長制是為取代宗主督護制而建立的基層行政組織,有利于中央集權(quán)。

均田制——凡十五歲以上的男女都可以向國家領(lǐng)取耕種的土地,男子一人可領(lǐng)取露田(荒地)四十畝,桑田二十畝,女子可領(lǐng)取露田二十畝。桑田為私田,也稱永業(yè)田,死后可以傳給子孫。露田不能買賣,死后歸還官府。

這些針對當(dāng)時弊政的政治改革,有利于鞏固北魏的統(tǒng)治,對安定社會環(huán)境,推動經(jīng)濟發(fā)展方面,是有進步意義的。

太和十四年(公元490年)太皇太后馮氏駕崩,拓跋宏開始親政。

太和十八年(公元494年),拓跋宏為了擺脫鮮卑保守勢力的影響,加強對中原地區(qū)的控制,決定遷都洛陽。事先他曾了解,以前北魏歷代王朝,也曾多次議論過遷都洛陽,但都因為遭到鮮卑貴族保守勢力的反對而被擱置了。因此這次遷都,他決意密而不宣,召集群臣,聲稱要調(diào)集大軍南征。于是拓跋宏全副戎裝,率領(lǐng)三十萬人馬從平城出發(fā),渡過黃河,進駐洛陽。

有一天,文武百官紛紛跪在馬前,叩頭諫止南征,有一個鮮卑貴族拓跋休聲淚俱下,苦苦哀求不要南征,并訴說以前北魏軍隊南征時,在淮河岸邊屢遭慘敗,尸體堆積如山的教訓(xùn)。拓跋宏聽罷以后,滿臉怒容地對群臣說:“這次南征,興師動眾,不可勞而無功。不南征,便遷都。列位愛卿可以表示意見,贊成遷都的站在左邊,贊成南征的站在右邊!倍嗌倌陙,文武百官一提起南征,都嚇得魂飛魄散,盡管心里不太贊成遷都,但在選擇南征和遷都兩件事中,自然要避重就輕,選擇后者。因此,都不謀而合地站到左邊。

于是,這些人都中了拓跋宏之巧計,大軍便停駐洛陽,勝利完成遷都夙愿。

遷都洛陽以后,鮮卑貴族穆泰、陸睿陰謀在平城另立朝廷,同洛陽分庭抗禮;大太子拓跋恂在舊勢力的慫恿下,密圖從洛陽逃回平城參加叛亂,但拓踐宏的改革已深入人心,叛亂者很快就被平息,太子拓跋恂被廢,并被賜死。

此番從平城遷到洛陽的人口約有百萬,均稱“代遷戶”。朝廷頒旨規(guī)定:

查看更多帝王 傳說 神話資料
隨機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