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賈誼的《過秦論》(徐應(yīng)佩、周溶泉、吳功正)
賈誼是西漢時期杰出的辭賦家和政論家。他的賦寫得云蒸雨降、回腸蕩氣,以《鳥賦》《吊屈原賦》最負盛名;他的政論寫得峻拔鋒利、語警詞工,以《論積貯疏》《陳政事疏》為世所重!哆^秦論》則兼及辭賦的文采輝耀、語勢騰縱和政論的見解精辟、雄辯有力,以汪洋恣肆之文表拯世救民之意,成為別具一格的辭賦家的政論。
《過秦論》如題目所示,旨在講論秦王朝的過失,揭示秦至二世而亡的原因。作者充分發(fā)揮賦體“鋪采摛文”的特長,不徑言秦之過而先以奔放之言歷舉秦之功,不直言秦之衰而先以豪邁之語詳述秦之興,不先寫秦之亡而先以昂揚之筆書秦之盛,猶如長河入海直奔尾閭之窟。作者在縱筆潑墨繪足龍騰云卷之態(tài)后予以點睛:“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辭賦的藝術(shù)手段,使得文勢充暢,波瀾層迭,議論風發(fā),題旨軒昂,使人不僅理性上可以得到啟迪,感情上也能夠得到震動。
《過秦論》由兩大部分組成:一為敘史事,一為發(fā)議論。敘史是議論的依據(jù),議論是敘事的升華。敘述史實,以時序為經(jīng),以事跡為緯。先敘秦孝公時的“興”,繼而寫“孝公既沒,惠文、武、昭襄”時和“延及孝文王、莊襄王”時的“強”,接著寫“及至始皇”時的“盛”,最后寫“始皇既沒”,陳涉首難,使秦終至敗亡。作者概括了秦“百有余年”由興而亡的全過程,即從“攻”勢轉(zhuǎn)為“守”勢兩大階段。議論時,以陳涉與強大的秦王朝比,與山東六國比,是非立分,結(jié)論自出。這樣由事見意,由史出論,便于作者按辭賦的寫作規(guī)律,施展才華,馳騁筆墨。
《漢書·藝文志》分賦為四大派,將賈誼歸屬“屈原派”,也就是說賈誼承續(xù)了《楚辭》的余緒,且有新的創(chuàng)造,所以揚雄說:“如孔氏之門用賦也,則賈誼升堂,相如入室矣。”因而賈誼以其辭賦手段寫政論,即用其所長,棄其所短,確為劉勰所說的:“麗詞雅義,符采相勝,如組織之品朱紫,畫繪之著玄黃。文雖新而有質(zhì),色雖糅而有本,此立賦之大體也。”而沒有墮入“繁華損枝,膏腴害骨”的泥淖。
極化對比,氣魄恢宏。辭賦慣用夸張的手法敘事狀物,《過秦論》寫秦由興而盛的“攻勢”,將攻和被攻的雙方向兩極強化,極言被攻對象的力強勢盛,極言進攻方面的力弱勢孤,結(jié)果卻易攻輕取,對比之下顯得氣魄很大,且更能說明問題。秦孝公時,“君臣固守以窺周室”,一個“窺”字,透出了秦伺機而動的野心,寫出了他偏居一隅的地位,也暗示了周天子地廣人眾、位高權(quán)重的形勢。雙方力量懸殊,而“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西河之外大片土地,只是“拱手”便得,極言取之甚易,如反掌之勞,似吹灰之力。這反而突顯了秦的兵力雄厚,惠文王、武王、昭襄王時,“九國之師”“嘗以十倍之地,百萬之師,叩關(guān)而攻秦”,兵多將廣,聲威赫,攻勢凌厲,結(jié)果“秦無亡矢遺鏃之費,而天下諸侯已困矣”。秦不費一刀一箭,就叫山東六國“從散約敗,爭割地而賂秦”。秦始皇時,“卻匈奴七百余里”,使“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馬,士不敢彎弓而報怨”。所有這些,都是采取將雙方“極化”的辦法,反襯而說明問題。一般的夸張,通常是“言峻則嵩高極天,論狹則河不容舠,說多則子孫千億,稱少則民靡孑遺,襄陵舉滔天之目,倒戈立漂杵之論”,就事物的某一屬性予以夸大。而賈誼寫秦攻之易,卻先將雙方極化,再將攻取極化,則文詞便壯采飛揚,足可披瞽駭聾。“壯詞可得喻其真”,像“拱手而取”、“無亡矢遺鏃之費”,“辭雖已甚,其義無害也”,反而有助于文義的鮮明顯豁。
同義疊句,氣勢酣暢!哆^秦論》中也襲用賦中同義疊句的句法,可是作者不是不看場合,不看對象,不加選擇,不予節(jié)制地疊床架屋,使得文字臃腫累贅,而能以氣勢酣暢之文為表達主題服務(wù)。秦孝公“有席卷天下,包舉宇內(nèi),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席卷、包舉、囊括,都有并吞的意思;宇內(nèi)、四海、八荒,都是天下的意思。《古文觀止》的編者評述說:“四句只一意,而必當疊寫之者,蓋極言秦先虎狼之心,非一辭而足也。”為了突出某種意思,不惜重復(fù)數(shù)句。作者寫秦始皇時之強盛:“振長策而御宇內(nèi),吞二周而亡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執(zhí)敲撲以鞭笞天下。”四句也只一意,說始皇踐帝位奴役天下之人。與秦相對比,寫陳涉“甕牖繩樞之子,氓隸之人,而遷徙之徒也”,三句同寫其地位卑微。一般地說,作文時要惜墨如金,一詞能達意則不用兩詞,一句可盡意則不贅兩句,可是這里賈誼卻一意連用多句,可謂潑墨如云。這是因為這些地方“非一辭而足”,一辭雖能達意,卻不能“極言”,達不到強化、極化的目的。由于一意以多句寫之,便把秦的虎狼之心披露得淋漓盡致,把秦的暴虐之行描述得無一可掩,也把陳涉的出身寫得使人印象深刻。以整齊句式疊寫一意,使得文字氣足神完,一氣呵成,讀之猶如駿馬走坂,流水下坡。
多重排比,氣氛熱烈。辭賦中往往鋪錦列繡,排紅疊翠,排比句如鱗次櫛比?墒且驗榫涫缴僮,致使文字板滯僵直!哆^秦論》則變化其用,以多組排句復(fù)合,從而猶如繁弦急管般熱烈,增強了藝術(shù)效果。寫“諸侯恐懼,會盟而謀弱秦”,先以“齊有孟嘗,趙有平原,楚有春申,魏有信陵”四個相同的主謂結(jié)構(gòu)的句式排比,顯示“合從締交”的廣。接著以“明智而忠信,寬厚而愛人,尊賢而重士”三個相同的聯(lián)合結(jié)構(gòu)的詞組排比,顯示上述四君子的謀略才干。再以“……中山之眾”,“……杜赫之屬為之謀”,“……樂毅之徒通其意”,“……趙奢之倫制其兵”四個基本相同的帶有長串定語的主語以及相同謂語形式的句子,顯示“天下之士”合從締交,戮力攻秦的力量。最后更以“追亡逐北,伏尸百萬,流血漂櫓;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河山。強國請伏,弱國入朝”八個結(jié)構(gòu)異同交錯的四言句,顯示秦乘勝前進奪天下,摧枯拉朽攻諸侯的聲勢。排比句式使文章氣勢奔放,如果只是一式到底,那又機械呆板了,將多種句式的排比句組合起來,則整齊與參差結(jié)合,相為映照,文章便張弛有致、氣韻流轉(zhuǎn)了。作者為了集中排比,以“秦無亡矢遺鏃之費”的對比條件,著力渲染,且有言過其實之弊。據(jù)《史記·六國表》載,周慎靚王三年(前318)有“五國共擊秦,不勝而還”之事,并沒有“九國之師”齊出動的情況。作者簡單概括了戰(zhàn)國時代所有的人才,且加以排比,突出了聲勢浩大的氣氛,和秦日后的崩潰作了鮮明對比。《過秦論》中多用排比,而句式多變,組合有異,這也是本文格高調(diào)響的一個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