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語網(wǎng)_語文知識_初中語文_小學語文_教案試題_中考高考作文

首頁 > 初中語文 > 中考試卷

2017年廣安中考語文試卷(有doc文檔及答案可下載)

[移動版] 作者:佚名
華語網(wǎng),傳播語文知識。歡迎訪問thn21.com

(一)記敘文閱讀(14分)

大風

莫言

我家后面有一條彎彎曲曲的膠河、沿著高高的河堤向東北方向走七里左右路,就到了一片方圓數(shù)千畝的荒草甸子。每年夏天,爺爺都擊那兒割草,我爺爺?shù)溺牭赌サ每欤畈菁夹g高,割下來的草干凈,不拖泥帶水。

最早跟爺爺去荒草甸子剖草,是剛過了七歲生日不久的一天。堤頂是一條灰白的小路,路的兩邊長滿野草,行人的腳壓適迫得它們很瑟縮,但依然是生氣勃勃的。爺爺?shù)牟阶虞p悄悄的,走得不緊不慢,聽不到腳步聲。田野里絲線流蘇般的玉米纓兒,刀劍般的玉米葉兒,剛秀出的高粱穗兒,很結實的谷子尾巴,都在霧中時隱時現(xiàn)。河堤上的綠草葉兒上掛著亮晶晶的露水珠兒,微微顫抖著,對我打著招呼。

田野里根寂靜,爺爺漫不經(jīng)心地哼起歌子來:

一匹馬踏破了鐵甲連環(huán)

一桿槍殺敗了天下好漢

一碗酒消解了三代的冤情

一文錢難住了蓋世的英雄……

坦蕩蕩的曠野上緩慢地爬行著爺爺悲壯蒼涼的歌聲。聽著歌聲,我感到陡然間長大了不少,童年似乎就消逝在這條灰白的鑲著野草的河堤上。

他帶著我善找老茅草,老茅草含水少,干得快,牲口也愛吃。爺爺提著一把大鐮刀,我捉著一柄小鐮刀,在一片茅草前蹲下來。“看我怎么割。”爺爺示范給我看。他并不認真教我,比畫了幾下子就低頭割他的草去了。他割草的姿勢很美,動作富有節(jié)奏。我試著割了幾下,很累,厭煩了,扔下鐮刀,追鳥捉螞蚱去了。

【不知何時,天上布滿了大塊的黑云。

我?guī)椭鵂敔敯巡菅b上車,小車像座小山包一樣。大堤彎彎曲曲,剛走出里把路,黑云就把太陽完全遮住了。天地之間沒有了界限,我竟然感到一種莫名的恐懼;仡^看爺爺,爺爺?shù)哪樐灸镜,一點表情也沒有。

河堤下的莊稼葉子忽然動了起來,但沒有聲音。河里也有平滑的波浪涌起,同樣沒有聲音。很高很遠的地方似乎傳來了世上沒有的聲音,天地之間變成紫色,還有撲鼻的干草氣息、野蒿子的苦味和野菊花幽幽的香氣。

在我們的前方,出現(xiàn)了一個黑色的,頂天立地的圓柱,圓柱飛速旋轉(zhuǎn)著,向我們逼過來,緊接著傳來沉悶如雷鳴的呼嚕聲。

“爺爺,那是什么”

“風。”

爺爺?shù)ǖ卣f,“使勁拉車吧,孩子。”說著,他彎下了腰。

我們鉆進了風里,聽不到什么聲音,只感到有兩個大巴掌在使勁扇著耳門子,鼓膜嗡嗡地響。堤下的莊稼像接到命令的士兵,一齊倒伏下去。

爺爺雙手攥著車把,脊背繃得像一張弓。他的雙腿像釘子一樣釘在堤上,腿上的肌肉像樹根一樣條條棱棱地凸起來。風把車上半干不濕的茅草揪出來,揚起來,小車在哆嗦。爺爺?shù)碾p腿開始顫抖了,汗水從他背上流下來!

夕陽不動聲色地露出來,河里通紅通紅,像流動著冷冷的鐵水。莊稼慢慢地直起腰。爺爺像一尊青銅塑像一樣保持著用力的姿勢。

我高呼著:“爺爺,風過去了。”

他慢慢地放下車子,費勁地直起腰,我看到他的手指都蜷曲著不能伸直了。

風把我們車上的草全卷走了,不、還有一棵草夾在車粱的榫縫里。我把那棵草舉著給爺爺看,一根普通的老茅草,也不知是紅色還是綠色。

“爺爺,就剩下一棵草了。”我有點懊喪地說。“天黑了,走吧。”爺爺說著,彎腰推起了小車。

我舉著那棵草,跟著爺爺走了一會兒,就把它隨手扔在堤下淡黃色的暮色中了。

(選自《萌芽》,有刪改)

15、用一句話概括“【   】”之間文字的主要內(nèi)容。(2分)

16、結合短文,概括說說爺爺是一個怎樣的人?(3分)

17、結合語境,體會作者寫爺爺哼“歌子”的作用。(3分)

18、“風把我們車上的草全卷走了,不、還有一棵草夾在車粱的榫縫里。我把那棵草舉著給爺爺看,一根普通的老茅草,也不知是紅色還是綠色。”作者為什么要寫這棵未被卷走的老茅草?(3分)

19、聯(lián)系上下文,說說文中劃橫線的語句的表達效果。(3分)

(二)議論文閱讀(10分)

“知入”與“知出”

張運輔

①怎樣讀書才能取得效果?經(jīng)驗表明,處理好閱讀中的“入”與“出”是關鍵所在。南宋學者陳善云:“讀書須知出入法。見得親切,此是入書法;用得透脫,此是出書法。”此論道出了讀書的精髓。

②閱讀中的“入”,是指對所讀之書全身心融入,潛心對其進行研讀與探索。就是讀者通過文字去觸摸作者的內(nèi)心,與其進行心靈的對話。如此“入書”,方可“見得親切”,實現(xiàn)雙方心情的“契合”。

③在閱讀中怎樣“入”呢?一個方法是堅持“精思”。朱熹認為:“大抵觀書先須熟讀,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繼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爾。”就是說閱讀要慢嚼細咽,通過揣摩語言,達到把握文章內(nèi)容、體悟作品意蘊與情趣之目的。

④在熟讀基礎上精思,確為“入書”之妙訣。蘇軾讀陶淵明《飲酒》詩后寫道:“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這兩句時,發(fā)現(xiàn)“見”字能表達悠然自得之感。又想到在俗本中改為“望”,“望南山”就變?yōu)橹鲃訉で,這不但破壞了全詩的意境,而且也與陶淵明的節(jié)操相悖。“望”與“見”雖一字之差,但意境全異。蘇軾的體會,表明他對全詩意蘊和詩人的心境都有了深刻認識;這種認識若離開了對全詩全身心的“入”,離開反復思索,是無法達到的。

⑤閱讀中的“出”,是指讀者能站在更高層次,對所讀之書做出分析判斷,能從新的角度進行闡發(fā)、評價和質(zhì)疑。哲學家叔本華就主張讀書要與書本拉開距離,不要“入”書過度,要敢于并善于從書本中走出來。這樣讀書,方可避免“是別人在代替我們思想,我們只不過重復他的思想活動的過程而已”;方可在讀后能解其意、識其旨、得其要,真正做到“用得透脫”。

華語網(wǎng),傳播語文知識。歡迎訪問thn21.com
隨機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