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語網(wǎng)_語文知識_初中語文_小學(xué)語文_教案試題_中考高考作文

首頁 > 寫作 > 讀后感

讀《懷魯迅》有感三則

[移動版] 作者:佚名 發(fā)布時間:03-21

讀《懷魯迅》有感

郁達夫的作品,我少有讀過。今日讀起《懷魯迅》,頗覺有些深沉、悲壯。我誠惶誠恐細細咀嚼文中每一個字,然而心中仍有一種不安之情。畢竟是大師之作,由我在此評說,顯然有些不妥,但談些感想還是應(yīng)該的吧!

或許,正是窒息的時代氣氛造就了偉人,我們渴望偉人?释麄ト苏戎щx破碎的國邦,渴望偉人喚醒沉睡著的帶有奴性的人們。我們卻又痛恨偉人,就像一個產(chǎn)生英雄的民族痛恨英雄那樣。英雄固然是被每一個人所擁護、愛戴,但產(chǎn)生英雄的民族卻是可恥的。

這樣的論斷或許有些大大的不敬,但這也是一個民族劣根性的表現(xiàn)。我會摘掉戴著光圈的眼鏡,平實公正地看待一切。

一道更偉大,更猛烈的寂光也因魯迅之一死才射向了彼岸。這點我是十分理解的。魯迅的脊梁是筆直的,骨頭是堅硬的。對于習(xí)慣于在中庸王國和封建思想中求生存的國民來說:魯迅的精神,是罕有的異端。而民眾心理,向來是可以撲滅異端的。

阮籍、嵇康曾為一代叛逆之首,但魏晉以降,卻少有人再將他們提起。明代的李贄“其性褊急,其色矜高”,但晚年卻未逃厄運。魏晉文人的孤傲,得之于佛經(jīng)真義;李贄的“好高而居傲不能下”,既得穆斯林之神,又受之釋氏之理。而魯迅的“托尼文章”魏晉風(fēng)骨剛集“尼采主義”與佛學(xué)于一身,凜凜然于世俗之上,可稱得上中國歷史上異端者流的第一人。

至此,我讀出了這篇不尋常“悼詞”的深層含義,感受到了黎明將要到時或是大地震要來時充塞于天地間的瞬間寂靜。

既為異端,則生存空間就小的可憐。魯迅的一生,備受誤解、圍攻之苦。北洋軍閥不容他,國民黨不容他,共產(chǎn)黨左傾領(lǐng)導(dǎo)者不容他。直到生命的最后一息,他仍被文壇的是非所牽制。翻看先生的文章,?梢娖湫木持,在無物之陣的包圍之中,他孤然地掙扎著。尤其是晚年,那種“獨戰(zhàn)的悲哀”,更是長久地彌而不散。

在中國,魯迅的出現(xiàn)是一個奇跡。他是“好斗的精靈”。能憎,才能愛。他的斗爭性是有名的。在整整一生中,他都追求真理,追求光明,作著艱苦卓絕的斗爭,他的文章,不是雅致的,隱逸的可供擺設(shè)賞玩的,而是深沉的,曲折而犀利的。在中國社會處于最黑暗的時候,魯迅作為一種偉大的“破壞力量”,不可能不受到落后勢力的抨擊,也不可能有受到傳統(tǒng)之俗擁護者的反對。

悲嘆愈顯無力、淚眼或是旁睜,靈魂與肉體尚是可以出賣的?那悲憤的臉,熱烈的臉,真誠的臉的背后折射出的光芒,不正是那微紅的新月嗎?那千千萬萬將要破裂似的青年男女的心肺與緊捏的拳頭,不正是整裝待發(fā)的戰(zhàn)斗者嗎?

也因魯迅之一死,使人看出了中國還是奴役性很濃厚的半絕望的國家。這話一點不錯。魯迅作為一個出色的思想家、文學(xué)家,而不會成為出色的實際工作的組織者和具體實際的領(lǐng)導(dǎo)者。先生一旦認準了的道路,他是不會改變自己的方向的。這正是中國人最缺少的,最難以達到的精神品格。

在專制制度還長久地桎梏著中國人命運的時候,個體的人還沒有獲得最基本的人的價值的時候,先生的這種反抗意識就顯得十分難能可貴了。也許人們認為他不免過于冷傲,偏激,但在中國現(xiàn)代民主革命的進程中,他的這種思想,這種個性,這種既深刻得片面又冷靜得逼人的精神狀態(tài),不也正是中國現(xiàn)代人自我意識成熟的標志嗎?

魯迅的靈柩,在夜深里悄悄埋入淺土中去,甚至不敢公然立碑為念,我著實不解。偉人之一死,或亦平息不少風(fēng)波,為了大局,先生最終也忘不了“團結(jié)”二字。

可敬!

從《懷魯迅》說起

編者按:郁達夫不僅是個詩人也是個偉大的愛國者,和魯迅一樣,他也曾留學(xué)日本,最終因為在南洋參加抗日活動而遭日本人殺害。他的《懷魯迅》,其實也表達了自己的風(fēng)骨。本文說理精辟,結(jié)構(gòu)合理,充滿愛國熱情,因此,我要推薦。

今天重新欣賞了一遍郁達夫為了追悼魯迅先生而作的《懷魯迅》,文字雖然不多,卻能夠聲聲音的道出對于這位中國近代史上杰出人物的聲聲哀嘆與深深緬懷之情;更能夠從中看出一位愛國文人志士的一腔義憤填膺的慷慨之意。是國仇家恨,是大義凜然;是晴天霹靂,是微紅的希望!

而當(dāng)時正值多事之秋,外侵內(nèi)擾,民無安生之日的時候;亦是英雄豪杰,志士仁人輩出的時候。俗話說亂世出英雄,而大丈夫立于天地之間,自當(dāng)要為國為民作出一番大事業(yè);如若不然,豈不愧對生養(yǎng)自己的一片熱土,更無顏面對處于水深火熱之中的人們大眾。

每個時代,都會造就出順應(yīng)那個時代潮流的英雄人物來的,無論是文的,是武的,都是值得后人景仰,崇敬的。而泱泱中華上下五千年的歷史,云卷云舒,潮起潮落,又曾經(jīng)孕育,衍生出了多少的英雄豪杰,似乎早已無從細數(shù)了。

就像是《三國演義》中那段開篇詞所講的: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而是非成敗轉(zhuǎn)頭既是空,古今又有多少事,也唯有那么一句都付笑談中了。

而尤為似魯迅,郁達夫這樣的人物,在隨著時代的大潮不斷推進的今天,更應(yīng)該是我們值得驕傲,值得學(xué)習(xí)的榜樣。想當(dāng)然的既是榜樣,是楷模,就不能夠單單只用嘴那么一說便了事的,那是需要我們身體力行去做,去行動的。只有如是,才能夠使悠悠中華的光榮傳統(tǒng)以及豐厚的文化底蘊得以日益的輝煌燦爛,發(fā)揚光大,并開出足以炫耀與世的花朵來。

如同郁達夫先生在這篇文字里說的那樣:“沒有偉大人物出現(xiàn)的民族,是世界上最可怕的生物之群;有了偉大的人物,而不知道擁護,愛戴,崇敬的國家,是沒有希望的奴隸之邦!

說得多好啊!難道說誰就愿意去做奴隸?甘愿去做奴隸?盡管那樣會得一時之風(fēng)光,一時的耀武揚威,最終換來的卻是一世罵名,一世凄涼,甚至是永生永世的遭人唾棄,遭人忌恨。

《三字經(jīng)》有人之初性本善之說,墨子亦有人之初性本惡之論;而無論熟對熟錯,做人首先得分清好與壞,善與惡,暫不去理會那個天生的是什么,畢竟都得一步步的成長起來,一步步的摸爬滾打,歷經(jīng)世事滄桑;所以便要從這一步步中慢慢的學(xué)習(xí),慢慢的認清什么是自己應(yīng)該做的,必需去做的;什么是需要去舍棄,應(yīng)舍棄,必需去舍棄的,這才是做人的根本同關(guān)鍵所在。至于說什么本善本惡都不重要,重要的還是要看你的行動,看你真正的作為是什么,然后你便會是什么。而反過來說,自然應(yīng)當(dāng)要向魯迅,郁達夫等等的偉大人物靠攏,再結(jié)合自身現(xiàn)有的條件,憑自身的不懈努力進取,才能夠成就一番相對圓滿,無所愧疚的人生。

不僅是魯迅,郁達夫等等,還有以后或以前的那些杰出的,榜樣式的人物,甚至還有默默無聞的,卻一直在做著為國為民的好事的那么一些人,可能他或她就存在于你的身邊左右,只是你無暇去用心的觀察;只要你稍加注意便會看到許許多多你以前所不曾知道,不曾發(fā)現(xiàn)的事情。原來英雄不只是個傳說,原來在我的周遭就一直存在著?可能就在你的左鄰右舍之間,而你,又能夠真正的看到嗎?

讀《懷魯迅》有感

郁達夫先生的作品,我少有讀過,卻都是文字較為柔美的,因而一直認為郁達夫先生是文藝的。今日讀了《懷魯迅》,頗覺意外,意外于他不同以往的強烈,更意外于自己讀后的深沉、悲壯。不是沒被作品打動過,卻不曾此次這般沉淪。我?guī)缀鯉е炭志捉烂恳粋文字,眼過之處,頗有些觸目驚心。

不同的時代會涌現(xiàn)不同類型的偉人,這是由當(dāng)時的時代環(huán)境造就的。我們渴望偉人,渴望偉人拯救支離破碎的國邦,渴望偉人喚醒沉睡著的帶有奴性的人們。而魯迅,即如一道劃空之光,著涼了當(dāng)時長期被黑暗遮蔽的半邊天?偸侵患䴓闼氐闹惺介L衫,頭發(fā)像刷子一樣直豎著,濃密的胡須形成了一個隸書的“一”字,就是這樣一個貌不驚人的“矮子”,卻著實讓那個時代的大地抖了三抖,著實讓許多國人放掉了奴性,挺起了自己堅硬的脊梁!

一道更偉大、更猛烈的寂光因魯迅先生一死射向了彼岸,我禁不住拍手叫好。魯迅先生的脊梁是筆直的,骨頭是堅硬的。對于習(xí)慣于依附、服從,習(xí)慣于在封建思想中求生存的國民來說,魯迅先生的精神,是罕見的精神,是罕見的異端。而在充滿奴性的潮流中,這種異端常會被淹沒,難以生存。阮籍、嵇卻康曾為一代叛逆之首,但魏晉以降,卻少有人再將他們提起。明代的李贄“其性褊急,其色矜高”,但晚年卻未逃厄運。魯迅先生逆流而上,凜凜然于世俗之上,可謂奇哉。

魯迅先生的辭世,給中國帶來巨大損失的同時,也讓中國迎來一線希望!耙螋斞傅囊凰溃谷藗冏杂X出了民族的尚可以有為”。在封建統(tǒng)治了兩千多年的中國,魯迅先生的出現(xiàn)是一個奇跡。他是“好斗的精靈”,是鋒利的長劍。能憎,才能愛。他的斗爭性是有名的,是令敵人聞風(fēng)喪膽的。整整一生中,他都在追求真理,追求光明。他的文章,不是雅致的,隱逸的可供擺設(shè)賞玩的,而是深沉的、曲折而犀利的。他時時將手中小小的筆化為利劍,直插敵人的心臟,在敵人叫苦聲中引領(lǐng)著國民為解放而奮斗!

在魯迅先生的靈柩前,悲嘆愈顯無力,淚眼或是旁睜,千千萬萬將要破裂似的青年男女的心肺與緊握的拳頭,是控訴?亦或不甘?那真誠的臉,熱烈的臉,悲憤的臉的背后折射出的光芒,不正是那微紅的新月嗎?那不正是魯迅先生在這時空的成功嗎?

也因魯迅先生之一死,使人看出了中國還是奴隸性很濃厚的國家。先生一旦認準了的道路,他是不會改變自己的方向的。這正是中國人最缺少的,最難以達到的精神品格。想起先生曾寫到冷眼旁觀同胞被殺的中國人,個個油頭粉面,外表亮麗,內(nèi)心丑陋的行尸,是如此地令人不恥。這是一個怎樣缺乏精神向?qū)У膰?此時,先生的反抗意識是多么得難能可貴。他的被人們認為過于冷傲、偏激的個性,他的既深刻得片面又冷靜得逼人的精神狀態(tài),不正是中國現(xiàn)代人自我意識成熟的標志嗎?

魯迅的靈柩,在夜深里被埋入淺土中去,甚至不敢光明正大,我著實感到不平。一個“民族魂”,卻被如此靜悄悄地埋沒,甚至不敢公然立碑為念。先生呼喊的“不在沉默中爆發(fā),就在沉默中死亡”仍時時撞擊國人的心靈,激動著青年男女向著晨光進軍。一腔腔的熱血青春便在呼喚中迸發(fā),這也是給了先生最大的安慰吧!

隨機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