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句話說明了作者觀察桂林的山時,抓住了桂林一帶的山別具一格,山與山之間是各不相連,自成一峰,給人的感覺是拔地而起等特點,,以新生的竹筍為喻,好像是從地下突然冒出來的感覺。山的形狀各異,像……像……,無法說盡,因而用“奇峰羅列,形態(tài)萬千”作概括,恰到好處。這樣,就寫出了桂林的山的與眾不同之處。
其次,觀察景物時還要會聯(lián)想。不僅僅看到景物是什么樣兒的,更要注意想象到景物像什么樣兒的。如作者觀察桂林的水時,覺得水很綠,像什么呢?作者積極聯(lián)想,于是寫出了這樣的精彩句子:
漓江的水真綠啊,綠得仿佛那是一塊無瑕的翡翠。
“無瑕的翡翠”是說十分純潔,沒有任何斑點的綠色寶石。為什么把漓江水比作是“無瑕的翡翠”呢?這是因為漓江水深、水清,水深使水面呈現(xiàn)綠色,加上兩岸青山的映襯,更是一種深綠的顏色。由于水清、水綠,映入作者眼簾的漓江水似乎是一塊純粹的碧玉。這句話抒發(fā)了作者對漓江水的贊美與珍愛之情。
第三,觀察景物時一定要有順序。觀察的有順序,寫作時才會有條理。《記金華的雙龍洞》一文,是葉圣陶先生早年寫的一篇游記。作者按游覽的先后順序,先寫了去雙龍洞途中的風(fēng)光,接著寫雙龍洞洞口和來到外洞;再寫怎樣通過孔隙來到內(nèi)洞;最后寫出洞。這就是觀察的順序:由外洞到內(nèi)洞。
行文中還有一條線索,即作者多次寫到水。在途中是“一路迎著溪流”,來到洞口時,發(fā)現(xiàn)“那溪流就是從洞口流出來的”;“在外洞找了泉水的來路,原來從靠左邊的石壁下方的孔隙流出”;在內(nèi)洞,作者看到了“泉水靠著右邊緩緩地流”,聽到“聲音輕輕的”。以上兩條線索十分清晰。
在具體觀察的過程中,葉圣陶先生很會抓特點。文中以簡潔的語言寫了途中所見的景物,用“眼前一片明艷”概括了山區(qū)生機盎然的春色。再以具體、形象的語言描繪了雙龍洞的特點。“洞口像橋洞似的,很寬”;外洞很寬敞,孔隙的窄小,容得下一只小船進出。“內(nèi)洞是一團漆黑”,靠“工人高高舉起汽油燈,逐一指點”才看清楚洞內(nèi)的景物:首先是蜿蜒在洞頂?shù)碾p龍,點名雙龍洞名稱的來歷;其次是形狀變化多端的石鐘乳和石筍。最后通過比較,覺得內(nèi)洞比外洞大得多。
最后,老師想特別說明一點,觀察景物時抓特點,會聯(lián)想、有順序是同步進行的,這三個方法不能分開來理解,分開來使用。請看下面的句子:
一路迎著溪流。隨著山勢,溪流時而寬,時而窄,時而緩,時而急,溪聲也時時變換調(diào)子。
這句話不僅寫出了葉圣陶先生看到的景物的特點,同時也寫出了他聽到的聲音,還寫出了他當(dāng)時的聯(lián)想。一個“迎”字,點名作者是逆溪流而上。“時而……時而……”說明了溪流蜿蜒曲折,由于溪流的寬窄不一,才形成流水速度的緩急不同,作者巧妙地運用“寬、窄;緩、急;”兩對反義詞準(zhǔn)確地表達溪流的形和聲。由于溪流緩急不一,聽到的流水聲也就各不相同,聯(lián)想自己的生活體驗,覺得溪流猶如在“時時變換調(diào)子”。這句話烘托了作者當(dāng)時的游興有多濃,對涓涓溪流發(fā)出如此贊嘆!
小朋友們閱讀這篇課文,除了感受金華雙龍洞自然景觀的美,激發(fā)大家熱愛大自然的情趣之外;就是讓大家通過感悟按課文記敘的游覽順序,學(xué)習(xí)有順序的觀察和有條理敘述的表達方式。
對于本次習(xí)作,有哪些方法我可以學(xué)習(xí)使用呢?
俗話說“見景生情”?吹揭惶幘拔铮覀冃臅兴鶆,腦會有所想。小朋友們想一想,你們有什么好方法或好經(jīng)驗?zāi)芘c大家分享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