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語網_語文知識_初中語文_小學語文_教案試題_中考高考作文

首頁 > 文言專題 > 詩詞欣賞

辛棄疾《玉樓春·戲賦云山》原詞、注釋、翻譯、賞析、閱讀訓練附答案

[移動版] 作者:1216584714

辛棄疾《玉樓春·戲賦云山》原詞、注釋、翻譯、賞析、閱讀訓練附答案

原文】:

玉樓春·戲賦云山

辛棄疾

何人半夜推山去?四面浮云猜是汝。

常時相對兩三峰,走遍溪頭無覓處。

西風瞥起云橫度,忽見東南天一柱。

老僧拍手笑相夸,且喜青山依舊住。

【注釋】

⑴“何人”兩句:推山,把山推走,此寫浮云遮山!肚f子·大宗師》:“藏山于澤,謂之固矣。然而夜半有力者負之而走,昧者不知也!秉S庭堅《次韻東坡壺中九華》詩:“有人夜半持山去,頓覺浮嵐暖翠空!

⑵常時:平時。

⑶無覓處:遍尋不見。

⑷瞥起:驟起。云橫度:浮云橫飛。

⑸天一柱:天柱一根,即指青山。

⑹。涸谶@里。

【翻譯】

什么人在半夜把山推走了?抬頭看四面都是浮云,猜想是浮云干的。平常相對而視的幾座山峰,現找遍河邊卻尋不到它們在哪里。

西風猛然吹起,浮云飄動,忽然看到東南方向有一座擎天高山。老僧拍看手笑著夸贊,還在高興青山依舊在這里。

賞析】:

宋寧宗慶元二年(1196),辛棄疾由于上饒(今屬江西)帶湖寓所毀于火,遂徙居位于鉛山(今屬江西)東北境的期思渡別墅。那里有一汩清泉,其形如瓢,詞人因名之為“瓢泉”。這首詞就是作者居住在瓢泉寓所期間寫成的。內容如題,乃吟詠云山之作。

這首詞雖然題為“戲賦云山”,但所著力描述的不過是一種自然現象的瞬息萬端的變化,但字里行間似乎寄寓著詞人這樣一個信念:雖然堅持抗金北伐的力量,多次受到投降派的排斥和打擊,但是,就象大雪壓不垮青松一樣,這股抗金力量不僅不會消亡,反而會逐漸強大,成為國家的中流砥柱。

開首兩句點題。上句設問,下句作答,這比直說青山被浮云所遮蓋,更耐人尋味。而且,由于用了擬人手法,還大大密切了物我關系,使讀者仿佛看到了詞人那種翹首凝望、喃喃自語的情態(tài)。起句用典,《莊子·大宗師》云:“夫藏舟于壑,藏山于澤,謂之固矣,然而夜半有力者負之而走,昧者不知也!鼻f子這段話是為抒發(fā)他有藏必亡的虛無觀點立論的。后來黃庭堅《次韻東坡壺中九華》詩曾用其字面,句云:“有人夜半持山去,頓覺浮嵐暖翠空!币宰髡叩脑~句同黃氏的詩句相比較,黃氏的“持”字徑從《莊子》語中“負之而走”的“負”字而來,稍顯得拘泥樸實;而詞人的“推”字,則顯得空靈巧妙,更切合青山被浮云所籠罩的景象?梢,用典的巧拙,不在于能否師其字面,而在于能否即景會心,緣事而變化。而“四面浮云猜是汝”句,何以用“猜”而不用“知”?蓋“知”字判斷的意味太濃,和起句的詰問語氣不相搭配,且使此句也顯得呆滯;而著一“猜”字,不僅和起句的詰問語氣相吻合,而且還使全韻靈動活潑,聲情若掬。歇拍一韻緊承前韻,通過描述自己尋覓“常時相對兩三峰”的行動和“走遍溪頭無覓處”的結果,進一步證實青山被浮云所籠罩,并隱然透露出詞人的遺憾心情。詞人為什么如此執(zhí)著地尋覓“常時相對”的青山?因為青山是他閑居瓢泉期間的知音,也是他光明磊落的人格的真實寫照!靶螺蒈忾艽蔚诔,青山恰對小窗橫!(《浣溪沙·瓢泉偶作》)“青山意氣崢嶸,似為我歸來嫵媚生!(《沁園春·再到期思卜筑》)“我見青山多嫵媚,料青山、見我應如是。情與貌,略相似!(《賀新郎·甚矣吾衰矣》)可見詞人對青山的感情是多么深厚,怪不得他要殷勤尋覓呢。

詞的上片寫青山被浮云遮覆的憂慮,下片則寫重睹青山的喜悅。下片兩句筆鋒一轉,景象突然一變:西風乍起,浮云飄散,忽然看見平時與之相親相愛的青山象擎天巨柱一樣,巋然聳立在東南天際。說寫詞人重睹青山的喜悅,可又沒有直接描寫,而是通過上句的“瞥起”和下句的“忽見”,來表現作者在剎那間的感情變化。如果說下片一韻著重寫浮云散而青山見的自然景觀須臾間的變化的話,那么結拍一韻還不該直接抒寫重睹青山的喜悅心情嗎?作者偏不這樣,而是宕開筆墨,描寫了一個老僧看到青山依然挺立東南天際時的歡快舉止和情態(tài),通過老僧之喜來映襯詞人之喜。這樣寫不僅多一層曲折,而且還豐富了詞境,說明熱愛青山、關心青山是否依舊的,正大有人在,那老僧即其一例也。

這首詞雖然題為“戲賦云山”,但詞人對他吟詠的對象并未作十分精細的描繪和刻劃,而是抓住自然界客觀景物的傾刻變化,以輕快明朗的筆調抒發(fā)自己的內心感受,寓意深刻,并非平淡之嘆。這首小詞的格調明快疏朗,清新活潑,反映了詞人落職閑居期間積極樂觀的一面。

【閱讀訓練】

(1)“四面浮云猜是汝”一句中的“猜”字換為“知”可以嗎?為什么?(4分)

(2)詞的下闋表達了作者的什么感情?是如何表達的?可任選兩句加以賞析(4分)

(3)下面對詞的內容理解不正確 的一項是(   )(2分)

A、詞的上片是寫青山為浮云所遮蓋 ,下片寫重睹青山。

B、上片后兩句式寫執(zhí)著尋覓“常時青山”的青山終有結果。

C、下片的前兩句寫浮云散盡青山重見的自然景觀。

D、這首詞描寫了自然景物的變化過程。

(4)下面對詞的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2分)

A、詞的前兩句使用擬人手法,很容易使人想到詞人喃喃自語的情態(tài)。

B、詞的上片透露出了詞人遺憾的心情,而下片則反映了詞人喜悅之情。

C、詞的最后兩句式以老僧之喜襯托詞人之喜。

D、這首詞格調雄渾粗獷,清新活潑,反映了詞人積極樂觀的一面。

參考答案

(1)不行(1分),因為“知”字判斷的意味太濃,和上句的疑問語氣不相搭配,且顯得呆板(2分);而用“猜”字,使全句靈動活潑,聲情畢現(1分)。(共4分)

(2)表達了重睹靑山的喜悅之情(1分)。前兩句借景抒情,作者通過寫風起云散、靑山“忽見”的景物變化,來表達重見青山的驚喜:后兩句以老僧的歡快舉止和情態(tài),映襯詩人之青(兩點答出任意一點得3分)

(3)B

(4)D

隨機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