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語網(wǎng)_語文知識_初中語文_小學(xué)語文_教案試題_中考高考作文

首頁 > 文言專題 > 文言文翻譯

韓非子·解老原文與翻譯

[移動版] 作者:佚名

韓非子·解老原文與翻譯

德者,內(nèi)也。得者,外也。"上德不德",言其神不淫于外也。神不淫于外,則身全。身全之謂德。德者,得身也。凡德者,以無為集,以無欲成,以不思安,以不用固。為之欲之,則德無舍;德無舍,則不全。用之思之,則不固;不固,則無功;無功,則生于德。德則無德,不德則有德。故曰:"上德不德,是以有德。"

德是內(nèi)部所具有的。得是從外部獲取的!独献印贰吧系虏坏隆边@句話,是說具有上德的人的精神不游離自身。精神不外露,自身就能保全。自身能夠保全,也就叫做“德”!暗隆奔吹玫阶陨怼7彩堑,都是以無為來積聚,以無欲來成就,以不思慮來得到安定,以不使用來得到鞏固的。如果有為、有欲,德就無所歸宿;德無所歸宿,就不完整了。如果使用了,思慮了,德就不能牢固;不牢固,就沒有功效;沒有功效是由于自以為有德。自以為有德,就沒有德;不自以為有德,就保全了德。所以《老子》說:“上德不自以為有德,因此才有德。”

所以貴無為無思為虛者,謂其意無所制也。夫無術(shù)者,故以無為無思為虛也。夫故以無為無思為虛者,其意常不忘虛,是制于為虛也。虛者,謂其意無所制也。今制于為虛,是不虛也。虛者之無為也,不以無為為有常。不以無為為有常,則虛;虛,則德盛;德盛之為上德。故曰:"上德無為而無不為也。"仁者,謂其中心欣然愛人也;其喜人之有福,而惡人之有禍也;生心之所不能已也,非求其報也。故曰:"上仁為之而無以為也。"

推崇無為、無思作為虛的原因,是說人的心意不受任何牽制,那種不懂道術(shù)的人,故意用無為、無思來表現(xiàn)虛。故意用無為無思來表現(xiàn)虛的人,他的心意常常不忘記虛,這就是被虛所牽制了。虛是說他的心意不受牽制,F(xiàn)在被虛所牽制,就是不虛了。真正做到虛的人,在對待無為上,不把無為當(dāng)作經(jīng)常要注意的事。不把無為當(dāng)作經(jīng)常要注意的事,就虛了;虛了,德就充足;德充足了,也就叫做上德。所以《老子》說:“上德無為而又無所不為!比适钦f內(nèi)心自發(fā)地去愛人,是說喜歡別人得到幸福而不喜歡別人遭到禍害;是抑制不住的內(nèi)在感情沖動,并不是為了求得別人的報答。所以《老子》說:“上仁有所表現(xiàn)的話,并不是懷著目的而去表現(xiàn)的。”義是指君臣上下的聯(lián)系,父子貴賤的差異,知交朋友的交往,親疏內(nèi)外的分別。臣子侍奉君主適宜,下屬依戀上司適宜,孩子侍奉父親適宜,卑賤禮敬尊貴適宜,知交朋友互助適宜,內(nèi)親外疏適宜。義就是說處理各種關(guān)系很適宜,適宜的才去做。所以《老子》說:“上義表現(xiàn)出來,是懷著目的而去表現(xiàn)的!

義者,君臣上下之事,父子貴賤之差也,知交朋友之接也,親疏內(nèi)外之分也。臣事君宜,下懷上宜,子事父宜,賤敬貴宜,知交朋友之相助也宜,親者內(nèi)而疏者外宜。義者,謂其宜也,宜而為之。故曰:"上義為之而有以為也。"


禮是體現(xiàn)內(nèi)心感情的,是各種義的有條理的表現(xiàn),是用來規(guī)定君臣、父子之間的關(guān)系的。是表明貴賤、賢不肖之間的區(qū)別的。內(nèi)心依戀而不能表達(dá),所以用疾趨卑拜等動作來加以表明;心里確實有所愛慕而對方卻不了解,所以用美好動聽的言辭來加以申述,禮是用來表明內(nèi)心感情的外部文飾。所以說,禮是用來體現(xiàn)內(nèi)心感情的。

禮者,所以貌情也,群義之文章也,君臣父子之交也,貴賤賢不肖之所以別也。中心懷而不諭,故疾趨卑拜而明之;實心愛而不知,故好言繁辭以信之。禮者,外飾之所以諭內(nèi)也。故曰:禮以貌情也。凡人之為外物動也,不知其為身之禮也。眾人之為禮也,以尊他人也,故時勸時衰。君子之為禮,以為其身;以為其身,故神之為上禮;上禮神而眾人貳,故不能相應(yīng);不能相應(yīng),故曰:"上禮為之而莫之應(yīng)。"眾人雖貳,圣人之復(fù)恭敬盡手足之禮也不衰。故曰:"攘臂而仍之。"

凡人受外界事物的影響而有所動作,并不懂得這種動作就是他自身的禮。一般人的行禮,是用來尊重別人的,所以有時認(rèn)真,有時馬虎。君子的行禮,是為了他自身的需要;為了自身的需要,所以專心一意地對待它而使它成為上禮;上禮專心一意而一般人卻三心二意,所以兩方面不能相應(yīng);兩方面不能相應(yīng),所以《老子》說:“上禮實行了卻沒有人響應(yīng)!币话闳穗m是三心二意,圣人仍然保持恭敬,一舉一動都遵守禮,毫不懈怠。所以《老子》說圣人“竭盡全力繼續(xù)行禮”。


道有積而積有功;德者,道之功。功有實而實有光;仁者,德之光。光有澤而澤有事;義者,仁之事也。事有禮而禮有文;禮者,義之文也。故曰:"失道而后失德,失德而后失仁,失仁而后失義,失義而后失禮。"

道有所積聚,而積聚又有所功效;德也就是道的功效。功效有實際表觀,有實際表觀就有光輝;仁也就是德的光輝。光輝有它的色澤,色澤有表現(xiàn)它的事情;義也就是表現(xiàn)仁的事情。事情有禮的規(guī)定,禮有文采的外觀;禮也就是義的文采外觀。所以《老子》說:“失去道之后,就失掉了德;失去德之后,就失掉了仁;失去仁之后,就失掉了義;失去義之后,就失掉了禮!

 

查看更多韓非子資料
隨機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