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語網(wǎng)_語文知識_初中語文_小學語文_教案試題_中考高考作文

首頁 > 初中語文閱讀訓練 > 現(xiàn)代文閱讀 > 詩歌閱讀訓練

郭沫若《爐中煤》原文、在線朗讀、寫作背景、賞析與練習

郭沫若《爐中煤》

  ——眷戀祖國的情緒

啊,我年青的女郎!

我不辜負你的殷勤,

你也不要辜負了我的思量。

我為我心愛的人兒

燃到了這般模樣!

 

啊,我年青的女郎!

你該知道了我的前身?

你該不嫌我黑奴鹵莽?

要我這黑奴的胸中,

才有火一樣的心腸。

 

啊,我年青的女郎!

我想我的前身

原本是有用的棟梁,

我活埋在地底多年,

到今朝才得重見天光。

 

啊,我年青的女郎!

我自從重見天光,

我常常思念我的故鄉(xiāng),

我為我心愛的人兒

燃到了這般模樣!

在線朗讀:(打開頁面即開始朗讀,點擊擱放器中暫停鍵即可停止播放)

寫作背景:

本詩寫于一九二O年前后。我們知道,“五四”時代是中國人民在世界無產(chǎn)階級革命浪潮鼓舞下開始覺醒的時代,是國內(nèi)反帝反封建的愛國運動趨于高漲的時代,是“科學”、“民主”、“社會主義”及其他形形色色的思潮和主義在中國廣為傳播的時代,也是中國工人階級開始作為一支新興力量登上政治舞臺的時代,是充滿活力、充滿希望的時代。

當時,郭沫若因為遠在日本,沒有能夠親身參加國內(nèi)“五四運動”,但是洶涌澎湃的革命浪潮同樣地沖擊著他,振奮著他。他看到了祖國的希望,祖國的未來,激發(fā)起對祖國無限的深情。激動之下,一氣寫成了這首詩。

賞析:

詩人用擬物法把自己比作熊熊燃燒的“爐中煤”,又用擬人法把祖國比作“我心愛的”“年青的女郎”。全詩就建筑在這一組核心意象之上!盃t中煤”的意象具有豐富的審美意蘊:第一,“爐中煤”的熊熊燃燒象征詩人愿為祖國獻身的激情;第二,“爐中煤”黑色外表下“火一樣的心腸”象征勞苦大眾“卑賤.”的地位和偉大的人格,“爐中煤”既指“小我”,也指“大我”——詩人所代言的勞動人民;第三,“爐中煤”的前身“原本是有用的棟梁”,“活埋在地底多年”以后終于“重見天光”,象征詩人不愿庸碌一生而渴望有所作為的愿望,也象征勞苦大眾中潛藏的改造世界的巨大能量將要釋放出來。“女郎”這一意象暗示詩人對祖國的愛有如情愛一般熱烈,“年青”一詞則暗示了祖國在五四革命時代里充滿蓬勃向上的生機。郭沫若在《創(chuàng)造十年》里說過:“五四以后的中國,在我的心目中就像一位很蔥俊的有進取氣象的姑娘,她簡直就和我的愛人一樣……《爐中煤》便是我對于她的戀歌!边@段話清楚地說明了本詩中比擬的意義和作用。

“爐中煤”這一意象,熔物的特性、“我”的氣質(zhì)和時代精神于一爐;寫“煤”之燃燒,即抒“我”之激情,亦抒人民之情、時代之情。藝術形式與所抒情思十分和諧。從章法看,首節(jié)總述愛國之情和報國之志,第二節(jié)側(cè)重抒愛國之情,第三節(jié)側(cè)重述報國之志,末節(jié)與首節(jié)取復疊形式,前后呼應,將全詩推向高潮。從格式、韻律看,每節(jié)5行,每行音節(jié)大體均齊;一、三、五行押韻,一韻到底;而各節(jié)均以“啊,我年青的女郎”一聲親切溫柔而又深情的呼喚起唱,造成回環(huán)往復的旋律美。詩情隨詩律跌宕起伏,韻味深長。

賞析二:

這首詩通篇都是以爐里燃燒著的煤的口氣來抒寫的。所謂“爐中煤”,已經(jīng)由詩的副標題──“眷念祖國的情緒”所點明,只是一個比喻,實際上就是指詩人自己眷念祖國的那種感情。而詩里一再談起的那個“爐中煤”所“心愛的”“年青的女郎”,就是“五四”時代祖國的象征。由于對祖國的強烈思念,詩人的內(nèi)心燃燒得象旺盛的煤火一樣。在這里,詩人接連用了兩個形象的比喻,使得全詩雖然沒有一次出現(xiàn)“懷念祖國”的字樣,卻充分表達出詩人熱愛和懷念祖國感情的強烈和深切!盃t中煤”和“年青的女郎”這兩個比喻用得很出色,它正是我們理解全詩的思想感情和藝術性的關鍵所在。

先說說詩里用“爐中煤”的形象來比喻詩人愛國感情的出色之處。這個比喻好在什么地方呢?首先,這個比喻把感情的熱烈程度傳達出來了。透過通紅的煤火的形象,我們仿佛直接看到了詩人那顆愛國赤心,這顆心真象熊熊燃燒著的爐火一樣。其次,大家知道,“煤”一燃燒起來,會把光和熱帶給人間,自己卻化為灰燼,不保留任何東西。這也使我們有可能作出這樣的想象:詩人對祖國的熱愛是無代價的,只要祖國需要,詩人可以赴湯蹈火,萬死不辭。再次,詩里寫道:煤的“前身”“原本是有用的棟梁”,過去“活埋在地底多年,到今朝總得重見天光”。這種寫法除了通過交代“煤”的來歷出身,使作品加強真實感之外,還包含著更深一層的雙關含義,這就是:用“煤”“活埋在地底多年”來象征詩人的愛國感情也曾經(jīng)長期深深地埋藏在心里。我們知道,在郭沫若的少年時代,祖國內(nèi)受封建黑暗統(tǒng)治,外受帝國主義欺凌,正是苦難重重的時候。生長在那樣的環(huán)境里,郭沫若很早就有了“富國強兵”的思想。他到日本學醫(yī),也是為了“報效祖國”;但是限于時代條件,這種感情一直郁積在心里得不到抒發(fā);只有到了“五四”這個全國人民大覺醒,愛國運動大高漲的時代,這股感情才不可抑制地沖將出來,象“煤”一樣地“重見天光”。詩里寫的“自從重見天光,我常常思念我的故鄉(xiāng)”,這實在是詩人情不自禁的內(nèi)心流露。詩人在這里把個人命運跟祖國的命運交織在一起,表達了在新的時代想為祖國干一番轟轟烈烈事業(yè)的強烈愿望。所有這一切,都說明了“爐中煤”這個形象里潛藏的內(nèi)容是非常豐富的。就因為詩里正好道出了“五四”時代許多知識青年的這種共同感情,所以它在當時就引起了強烈的共鳴,產(chǎn)生了熱烈的反響。

隨機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