渾善達克沙地是距北京最近的大沙地,距北京不足200公里。對北京影響最大的系列風沙災害的沙源地就是它。它的生態(tài)環(huán)境直接影響到北京、天津和整個華東地區(qū)的生態(tài)安全。
說起渾善達克沙地的治理,首先要弄清生態(tài)退化的原因。在支持生態(tài)系統的6大環(huán)境因子中.這里的光照沒有變化,溫度正常波動,氧氣含量也沒有變化,二氧化碳稍有增加,總體雨量正常,部分年份還偏高。
我們都知道在溫帶以及寒溫帶地區(qū),雨、熱、先是同期的,既然適合植物生長的氣象條件仍存在,為什么草地的生長一年不如一年?原因存在于土壤和礦物質的巨大變化。草地生態(tài)系統的物質循環(huán)被人為中斷了.土壤損失嚴重;在日益減少草地覆蓋的條件下,疏松的土壤在冬春季被風吹走:“皮之不存,毛將焉附?”元素不能循環(huán)使生態(tài)系統的運轉失去了一個“輪子”。例如錫林郭勒某牧場因常年出售牲畜及其產品和燃燒牛糞.造成氮素嚴重損失,損失的氮相當于78600噸硫酸氨。欲維持該牧場的氮平衡需要每年輸入560噸純氮,但遺憾的是這部分輸入幾乎為零,這對于土壤系統的破壞是致命的.
人口增加是最主要的原因。隨著人們對生活追求的增加,牲畜數量更是急劇增加,50年內,當地凈增加牲畜1700%。草地的壓力急劇加大,超過了極限:社區(qū)生活方式的變化以及由于這種變化而實行的政策導向也是重要的原因。由游牧而定居·且追求現代化的生活目標,更加重了草地的退化。
實際上,在元代(公元1206年)以前。渾善達克沙地基本沒有太大的人為壓力,很少.天然放牧,元忽必烈時代開始對這片土地利用;明嘉靖33年(1554)定居開始出現;清朝初年(1616一1644)招徠大批漢民傭種,并開放牧場,但清中期的“休養(yǎng)生息”政策,使這里的土地穩(wěn)定了200年。1912年墾務總局成立·使這里草地退化開始起步。但是.最大的幾次生態(tài)破壞出現在20世紀的50年代和70年代——兩次草地墾殖高潮,“以糧為綱”,“牧民不吃虧心糧”等政策,鼓勵了對天然草地的掠取。最致命的破壞還是最近的lo年,飛速發(fā)展的畜牧業(yè)使草場到了崩潰的邊緣。
我國歷史上曾有過成功的草地恢復模式。例如:清朝統一全國后,出現了連續(xù)200年的政策穩(wěn)定,將草場范圍劃區(qū)固定(皇家禁地),分區(qū)輪牧,災年賑濟。對草地利用的核心是讓草地能夠“休養(yǎng)生息”。
選自 2001年7月25日 《中國青年報》
1.渾善達克沙地退化的原因是 ( )
A.第二段中“光照沒有變化……部分年份還偏高”所表述的。
B.人們由游牧而定居,且追求現代化的生活目標。
C.自然和人為兩種。 D.人口增加
2.“元素不能循環(huán)”是因為 ( )
A.草地的生長一年不如一年。 B.土壤損失嚴重。
C.損失而又不能補充氮素。
D.常年出售牲畜及其產品和燃燒牛糞。
3.對本文寫作目的的理解正確的一項是 ( )
A.必須治理好渾善達克沙地的生態(tài)環(huán)境。
B.弄清生態(tài)退化的原因。
C.必須控制該地的人口增長。
D.渾善達克生態(tài)恢復從解決“人為問題”人手。
4.根據原文所給的信息,以下推斷不正確的一項是 ( )
A.我們認為“人為”原因是主要的。
B.欲治理沙地和沙塵暴,必須從解決人的生存與出路人手才能治本。
C.減少該地區(qū)的人口。
D.使生態(tài)系統的功能正常實現,達到可持續(xù)利用的目的。
參考答案:
1.C (第二段中6種只說了5種,且這5種均正常,可以看出還有人為原因。)…點此進入高中說明文閱讀訓練參考答案100則查看完整參考答案(本文答案在第10頁)…4.C (人口增長是原因.但不能用“人口減少”來解決問題.就人口而言.應切實解決的是人口在增長后如何科學合理地開發(fā)草地,讓草地能持續(xù)利用的問題,這才是恢復生態(tài)平衡的關鍵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