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語網_語文知識_初中語文_小學語文_教案試題_中考高考作文

首頁 > 初中語文 > 中考試卷

武威、平涼、張掖、白銀等地市2020年初中畢業(yè)、高中招生考試語文試卷及答案

[移動版] 佚名

(選自《青年文摘》2019年第21期,有刪減)

8.作者年少成長過程中,也曾深深受到父親的“舐犢之情”,請簡要概括最具代表性的兩件事。(4分)

9.在作者獲得諾貝爾獎之后,我們從父親的言行中可以看出他是一個怎樣的人,請簡要概括。(4分)

10.按要求完成下面表格。(6分) 摘抄 批注                                                                第②段連用兩個遞進復句,強調父親的可敬不可親,甚至有點可怕。 父親看了信,什么也沒說,從水缸里舀了半瓢水,咕嘟咕嘟喝下去,扛著鋤頭又下地干活兒去了。(從描寫方法的角度賞析)                                                               我寫小說三十多年,父表從未就此事發(fā)表過他的看法,但我知道他是一直擔著心的。(體會加點詞所蘊含的情感)                                                              11.你怎樣理解文中畫線句子的含義?(3分)

他獲不獲獎,都是農民的兒子。

(二)閱讀下面文意,完成題目。(13分)

在讀詩讀人中感受萬千氣象

莫礪鋒

①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精神命脈,是前人留給我們的寶貴精神遺產,需要好好繼承發(fā)揚。其中最重要的一部分就是先人正面的思維方式、生活態(tài)度和價值追求,這是傳統文化的核心精神,是五千年文明史中蘊含的正能量。浩如煙海的經、史、子、集各類書籍,便是傳統文化精神的重要載體。然而古籍汗牛充棟,應該從何入手呢?作為在大學中文系任教40年的老教師,首先推薦中國古典詩歌,也即從《詩經》《楚辭》開始的中國古典詩歌。

②古詩是古人心聲的真實記錄,是展現先民人生態(tài)度的可靠文本,正如清人葉燮所說:“詩是心聲,不可違心而出,亦不能違心而出……故每詩以人見,人又以詩見。”讀詩就是讀人,閱讀那些長篇短什,古人音容笑貌如在目前,這是我們了解前人心態(tài)的最佳途徑。清人沈德潛說:“有第一等襟抱,第一等學識,斯有第一等真詩。”中國古人評價文學家時有一個優(yōu)良傳統,就是人品與文品并重。經過歷代讀者集體選擇,凡是公認的大詩人,往往都是具備“第一等襟抱”的人物,其作品必然也是第一等真詩,從中可以感受真實心跳和脈搏,從而淪肌浹髓地領會傳統文化精神。從《詩經》《楚辭》到明清詩詞,都具有很高的閱讀價值,如果兼顧作品的經典意義、閱讀難度等因素,唐詩宋詞應是我們的首選閱讀對象。

③唐詩宋詞對于現代讀者到底有什么價值?我們先來看唐詩宋詞到底寫的是什么內容。中國古典詩歌有一個最古老的綱領,就是“詩言志”。到了西晉,陸機在《文賦》中又提出“詩緣情”。有人認為二者是對立關系,但是初唐孔穎達在《左傳正義》中說得很清楚:“情志一也”。情志就是指一個人的內心世界,包括對生活的感受和思考,也包括對萬事萬物的價值判斷。唐詩宋詞的內容跟現代人沒有距離,因為詩詞中表達的那些內容都是普通人的基本情感、基本人生觀和基本價值觀。比如喜怒哀樂,比如對真善美的追求,比如對祖國大好河山的熱愛、對保家衛(wèi)國英雄行為的贊美,唐宋人如此,現代人也如此。所以唐詩宋詞中典范作品所表達的內心情感、思考和價值判斷可以傳遞到今天,啟發(fā)我們更細致地品味人生意義和美感。

④當然,唐詩宋詞對于現代人的最大意義,是其中的典范作品可以提升我們的情操、氣質和人格境界,有深遠教育作用。且舉李、杜、蘇、辛為例。李白熱情謳歌現實世界中一切美好的事物,其詩中蘊含強大精神力量。與李白齊名的杜甫,以清醒的洞察力和積極的入世精神進行詩歌創(chuàng)作,為安史之亂前后唐帝國由盛轉衰的時代描繪生動的歷史畫卷。杜詩中充滿憂國憂民的憂患意識和熱愛天地萬物的仁愛精神,是儒家思想積極因素的藝術表現,也是中華民族文化性格的形象凸現。蘇軾在詞史上首先打破晚唐以來詞專寫艷情的局限,他不但大量寫作抒情述志、詠史懷古等題材,使詞從音樂歌詞向抒情詩轉變,在以柔聲曼調為主的傳統詞樂中增添高昂雄壯的因素。到了南宋,時代動蕩引起詞壇風氣的巨大變化,以辛棄疾為首的愛國詞人把愛國主義主題變成當時詞壇的主旋律,他們繼承蘇軾詞中始露端倪的豪放詞風,并以慷慨激昂和沉郁悲涼兩種傾向充實了豪放風格。

⑤總的來說,李、杜、蘇、辛的作品,不僅具有極高的審美價值,而且具有提升讀者人格境界的熏陶作用。閱讀唐詩宋詞的典范作品,可以在審美享受中不知不覺受到人格境界的感染,這個過程就像杜甫所描寫的成都郊外的那場春雨一樣,“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我自己就是在當知青的時候,在江南農村茅檐底下“結識”李、杜、蘇、辛等杰出人物,他們與我朝夕相伴,在冥冥之中引導我成為專攻古典文學的教師。而今我年臻70,決心把余生精力貢獻給古典文學的研究與普及,來報答那些異代知己對我的恩情。古代文學經典作品流傳至今的意義并不是專供學者研究,它更應該是供大眾閱讀欣賞,給予精神滋養(yǎng)。嚴肅深奧的學術論著只在學術圈產生影響,生動靈活的講解或注釋解說卻能將古典名篇引入千家萬戶。如果說唐詩宋詞是一座氣象萬千的名山,我愿意當一位站在山口的導游,來為游客們指點進山路徑與景點分布。

閱讀本文的讀者還讀了
無相關信息
隨機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