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朔三年(21),張歐免(22),以弘為御史大夫。是時通西南夷,東置滄海,北筑朔方之郡。弘數(shù)諫(22),以為罷敝中國以奉無用之地(23),愿罷之。于是天子乃使朱買臣等難弘置朔方之便(24)。發(fā)十策,弘不得一。弘乃謝曰:“山東鄙人(25),不知其便若是,愿罷西南夷、滄海而專奉朔方(26)。”上乃許之。
(21)元朔:漢武帝第三個年號(前128—前123)。元朔三年即公元前一二六年。(22)免:免官。指免去張歐的御史大夫。(23)數(shù):屢次。(24)罷敝:通“疲敝”,疲憊。奉:供給。(24)難:駁斥。(25)鄙人:鄙漏之人。(26)專奉:專營。
汲黯曰:“弘位在三公,奉祿甚多(27),然為布被,此詐也。”上問弘。弘謝曰:“有之。夫九卿與臣善者無過黯,然今日庭詰弘,誠中弘之。28)。夫以三公為布被,誠飾詐欲以釣名。且臣聞管仲相齊,有三歸(29),侈擬于君(30),桓公以霸,亦上僭于君(31)。晏嬰相景公,食不重肉,妾不衣絲,齊國亦治,此下比于民。今臣弘位為御史大夫,而為布被,自九卿以下至于小吏,無差,誠如汲黯言。且無汲黯忠,陛下安得聞此言!”天子以為謙讓,愈益厚之。卒以弘為丞相(32),封平津侯。
(27)奉:通“俸”。(28)誠:確實(shí)。(29)三歸:三處府第。一說為臺名。(30)侈:奢侈。擬:比。(31)亦:此。裴學(xué)海《古書虛字集釋》:“亦猶此也。”僭(jiàn,件):在封建社會中,地位低的人越禮冒用地位高的人的名分、禮儀、器物的行為稱僭。(32)卒:終于。
武帝元朔三年(前126),張歐被免官,皇上用公孫弘當(dāng)御史大夫。這時,漢朝正在開通西南夷,東邊設(shè)置滄?,北邊修建朔方郡城。公孫弘屢次勸諫皇上,認(rèn)為這些做法是使中國疲憊不堪而去經(jīng)營那些無用的地方,希望停做這些事情。于是,武帝就讓朱買臣等以設(shè)置朔方郡的有利情況來詰難公孫弘。朱買臣等提出十個問題,公孫弘一個也答不上來。公孫弘便道歉說:“我是山東的鄙陋之人,不知筑朔郡有這些好處,希望停做通西南夷和置滄?さ氖拢辛α拷(jīng)營朔方郡城。”皇上就答應(yīng)了。
汲黯說:“公孫弘處于三公的地位,俸祿很多,但卻蓋布被,這是欺詐!被噬蠁柟珜O弘,公孫弘謝罪說:“有這樣的事。九卿中與我好的人沒有超過汲黯的了,但他今天在朝廷上詰難我,確實(shí)說中了我的毛病。我有三公的高貴地位卻蓋布被,確實(shí)是巧行欺詐,妄圖釣取美名。況且我聽說管仲當(dāng)齊國的相,有三處住宅,其奢侈可與齊王相比,齊桓公依*管仲稱霸,也是對在上位的國君的越禮行為。晏嬰為齊景公的相,吃飯時不吃兩樣以上的肉菜,他的妾不穿絲織衣服,齊國治理得很好,這是晏嬰向下面的百姓看齊。如今我當(dāng)了御史大夫,卻蓋布被,這是從九卿以下直到小官吏沒有了貴*的差別,真像汲黯所說的那樣。況且沒有汲黯的忠誠,陛下怎能聽到這些話呢!”武帝認(rèn)為公孫弘謙讓有禮,越發(fā)厚待他,終于讓公孫弘當(dāng)了丞相,封為平津侯。
弘為人意忌①,外寬內(nèi)深。諸嘗與弘有郤者②,雖詳與善③,陰報(bào)其禍④。殺主父偃,徙董仲舒于膠西⑤,皆弘之力也。食一肉脫粟之飯⑥。故人所善賓客⑦,仰衣食⑧,弘奉祿皆以給之,家無所余。士亦以此賢之。
公孫弘為人猜疑忌恨,外表寬宏大量,內(nèi)心卻城府很深。那些曾經(jīng)同公孫弘有仇怨的人,公孫弘雖然表面與他們相處很好,但暗中卻加禍于人予以報(bào)復(fù)。殺死主父偃,把董仲舒改派到膠西國當(dāng)相的事,都是公孫弘的主意。他每頓飯只吃一個肉菜和脫殼的粗米飯,老朋友和他喜歡的門客,都*他供給衣食,公孫弘的俸祿都用來供給他們,家中沒有余財(cái)。士人都因?yàn)檫@個緣故認(rèn)為他賢明。
淮南、衡山謀反⑨,治黨與方急⑩。弘病甚,自以為無功而封,位至丞相,宜佐明主填撫國家(11),使人由臣子之道(12)。今諸侯有畔逆之計(jì)(13),此皆宰相奉職不稱(14),恐竊病死,無以塞責(zé)。乃上書曰:“臣聞天下之通道五(15),所以行之者三。曰君臣,父子,兄弟,夫婦,長幼之序,此五者,天下之通道也。智、仁、勇,此三者,天下之通德,所以行之者也。故曰‘力行近乎仁(16),好問近乎智,知恥近乎勇’。知此三者,則知所以自治(17),知所以自治,然后知所以治人。天下未有不能自治而能治人者也,此百世不易之道也。今陛下躬行大孝(18),鑒三王(19),建周道(20),兼文武(21),厲賢予祿(22),量能授官。今臣弘罷駕之質(zhì)(23),無汗馬之勞,陛下過意擢臣弘卒伍之中(24),封為列侯,致位三公(25)。臣弘行能不足以稱(26),素有負(fù)薪之。27),恐先狗馬填溝壑(28),終無以報(bào)德塞責(zé)。愿歸侯印(29),乞骸骨(30),避賢者路!碧熳訄(bào)曰(31):“古者賞有功,褒有德,守成尚文(32),遭遇右武(33),未有易此者也。朕宿昔庶幾獲承尊位(34),懼不能寧,惟所與共為治者(35),(君宜知之)君宜知之。蓋君子善善惡惡(36),君若謹(jǐn)行,常在朕躬。君不幸罹霜露之病,何恙不已(37),乃上書歸侯,乞骸骨,是章朕之不德也(38) 。今事少間(39) ,君其省思慮,一精神(40),輔以醫(yī)藥。”因賜告牛酒雜帛(41)。居數(shù)月,病有瘳(42),視事(43)。
①意忌:猜疑忌恨。②郤:通“隙”,隔閡、矛盾、怨仇。③詳:通“佯”,佯裝。④陰:暗中。⑤徙:遷移。膠西:漢代封國名。按董仲舒才學(xué)遠(yuǎn)超公孫弘,而且厭惡公孫弘的曲意承上的行為。公孫弘對此極懷恨在心,欲借驕縱的膠西王劉端之手殺害董仲舒,于是便向武帝推薦,董仲舒于被派到膠西國當(dāng)了相,不過曾殺害國相的劉端并未殺害董仲舒。⑥脫粟:去掉谷殼的粗米。⑦故人:老朋友。賓客:指門客。⑧仰:依賴。⑨淮南、衡山:均漢初封國名。按漢武帝元狩元年(前122),淮南王劉安和衡山王劉賜陰謀叛亂,不久陰謀敗露,淮南王自殺,先后被株連治罪者達(dá)數(shù)萬人。事詳卷一百一十八《淮南衡山列傳》。⑩治黨與:追究同黨。方:正。(11)填(zhèn,鎮(zhèn))撫:鎮(zhèn)撫,安撫。填,通“鎮(zhèn)”。(12)由:循。(13)畔:通“叛”。(14)奉職:供職。不稱:不合適。(15)通道:常道。(16)力行:努力實(shí)踐。按此處所引的三句話,出自《禮記·中庸》為孔丘之言。(17)自治:自己培養(yǎng)自己。(18)躬行:親自實(shí)踐。(19)鑒:借鑒。三王:指夏、商、周三代開國之王,具體指夏禹、商湯、周文王、周武王。(20)周道:周朝的治國之道。(21)兼:兼有。文、武:指周文王和周武王。(22)厲:通“勵”,鼓勵。予:給與。(23)罷駑:疲憊的劣馬,此指才能低下。罷,通“!薄Y|(zhì):本質(zhì)。(24)過意:特意。卒伍:指軍隊(duì)。(25)致:給。(26)行能:品行才能。(27)素:平素。負(fù)薪之病:自稱有病,不能勝任的謙詞。(28)先狗馬填溝壑:謙詞,意謂隨時都會突然死去。(29)歸:交回。(30)乞骸骨:乞求保全尸骨。這是封建官員向皇帝請求退休的謙詞。(31)報(bào):答復(fù)。(32)守成:守住先人已得的成功事業(yè)。尚文:崇尚文德教化。(33)遭遇:指遇到禍患。右武:崇尚武功。(34)宿昔:從前。庶幾:幸運(yùn)。尊位:尊貴的地位,指君王的地位。(35)惟:思念。(36)善善惡惡:贊許善良的討厭丑惡的。(37)罹:遭遇。恙:病。已:病愈。(38)章:顯揚(yáng)。(39)少間:稍得閑暇。(40)一精神:使精神專一個。(41)賜告:恩準(zhǔn)繼續(xù)休假。雜帛:各種布帛。(42)瘳(chōu,抽):病愈。(43)視事:辦理事物。
淮南王和衡山王謀反,朝廷追究黨羽正緊的時候,公孫弘病得很厲害,他自己認(rèn)為沒有什么功勞而被封侯,官位升到丞相,應(yīng)當(dāng)輔助賢明的君王安撫國家,使人人都遵循當(dāng)臣子的道理。如今諸侯有反叛朝廷的陰謀,這都是宰相工作不稱職的結(jié)果,害怕一旦默默病死,沒有辦法搪塞責(zé)任。于是,他向皇帝上書說:“我聽說天下的常道有五種,用來實(shí)行這五種常道的有三種美德。君臣、父子、兄弟、夫婦和長幼的次序,這五方面是天下的常道。智慧、仁愛和勇敢,這三方面是天下的常德,是用來實(shí)行常道的。所以孔子說:‘努力實(shí)踐接近于仁,喜歡詢問接近于智,知道羞恥接近于勇。’知道這三種情況,就知道怎樣自我修養(yǎng)了。知道怎樣自我修養(yǎng),然后知道怎樣治理別人。天下沒有不能自我修養(yǎng)卻能去治理別人的,這是百代不變的道理,F(xiàn)在陛下親行大孝,以三王為借鑒,建立起像周代那樣的治國之道,兼?zhèn)湮耐鹾臀渫醯牟诺拢膭钯t才,給與俸祿,根據(jù)才能授予官職。如今我的才質(zhì)低劣,沒有漢馬之勞,陛下特意把我從行伍之間提拔起來,封為列侯,把我置于三公的地位。我的品行才能不能同這高高的官位相稱,平素既已有病,恐怕先于陛下的狗馬而死去,最終無法報(bào)答陛下的恩德和搪塞責(zé)任。我希望交回侯印,辭官歸家,給賢者讓路。”武帝答復(fù)他說:“古代獎賞有功的人,表彰有德的人,守住先人已成的事業(yè)要崇尚文德教化,遭遇禍患要崇尚武功,沒有改變這個道理的。我從前幸運(yùn)地得以繼承皇位,害怕不能安寧,一心想同各位大臣共同治理天下,你應(yīng)當(dāng)知道我的想法。大概君子都是善良的人,憎惡丑惡的人,你若謹(jǐn)慎行事,就可常留我的身邊。你不幸得了霜露風(fēng)寒之病,何必憂慮不愈,竟然上書要交回侯印,辭官歸家,這樣做就是顯揚(yáng)我的無德呀!現(xiàn)在事情稍微少了些,希望你少用心思,集中精神,再以醫(yī)藥輔助治療!庇谑牵涞鄱鳒(zhǔn)公孫弘繼續(xù)休假,賜給他牛酒和各種布帛。過了幾個月,公孫弘的病情大有好轉(zhuǎn),就上朝辦理政事了。
元狩二年(44),弘病,竟以丞相終(45)。子度嗣為平津侯(46)。度為山陽太守十余歲,坐法失侯。
(44)元狩:漢武帝的第四個年號(前122—前117)。元狩二年即公元前一二一年。(45)竟:最終。終:死。(46)嗣:繼承。
武帝元狩二年(前121),公孫弘發(fā)病,終于以丞相的身份死去。他的兒子公孫度繼承了平津侯的爵位。公孫度當(dāng)山陽太守十多年,因?yàn)榉阜ǘズ罹簟?/SPAN>
主父偃者,齊臨菑人也。學(xué)長短縱橫之術(shù)①,晚乃學(xué)《易》、《春秋》、百家言②。游齊諸生間,莫能厚遇也③。齊諸儒生相與排擯④,不容于齊。家貧,假貸無所得⑤,乃北游燕、趙、中山,皆莫能厚遇,為客甚困。孝武元光元年中⑥,以為諸侯足游者,乃西入關(guān)見衛(wèi)將軍⑦。衛(wèi)將軍數(shù)言上⑧,上不召。資用乏,留久,諸公賓客多厭之,乃上書闕下⑨。朝奏⑩,暮召入見。所言九事,其八事為律令,一事諫伐匈奴。其辭曰:
①長短縱橫之術(shù):即戰(zhàn)國縱橫家的思想。據(jù)《漢書·藝文志》記載,主父偃著書二十八篇,集為《主父偃》一書。②晚:晚年。百家言:諸子百家的學(xué)說。③諸生:許多儒生。厚遇:寬厚相待。④排擯:排斥。⑤假貸:借貸。⑥元光:武帝第二個年號(前134—前129)。⑦衛(wèi)將軍:指大將軍衛(wèi)青。⑧數(shù):屢次。上:指漢武帝。⑨闕下:宮門之下,此指皇帝。⑩朝奏:早晨進(jìn)獻(xiàn)奏書。
主父偃是齊地臨菑人,學(xué)習(xí)戰(zhàn)國時代的縱橫家的學(xué)說,晚年才開始學(xué)習(xí)《周易》、《春秋》、諸子百家的學(xué)說。他游于齊國許多讀書人之間,沒有誰肯厚待他。齊國許多讀書人共同排斥他,他無法在齊呆下去。他家生活貧困,向人家借貸也借不到,就到北方的燕、趙、中山游學(xué),各地都沒人厚待他,做客很難。孝武帝元光元年,他認(rèn)為各諸侯國都不值得去游學(xué),就西入函谷關(guān),去見大將軍衛(wèi)青。衛(wèi)青大將軍屢次向皇上推薦他,皇上不肯召見。他帶的錢財(cái)已經(jīng)花光,留在長安已經(jīng)很久,諸侯的賓客們都很討厭他,于是他向皇帝上書。早晨進(jìn)呈奏書,傍晚時皇帝就召見了他。他所說的九件事,其中八件是法律條令方面的事,一件是關(guān)于征伐匈奴的事。其原文是這樣說的:
臣聞明主不惡切諫以博觀①,忠臣不敢避重誅以直諫②,是故事無遺策而功流萬世③。今臣不敢隱忠避死以效愚計(jì)④,愿陛下幸郝而少察之。
①不惡:不討厭。切諫:深切的諫言。意謂毫不避諱的直諫君王。博觀:廣泛地觀察。②重誅:嚴(yán)厲的懲罰。③遺策:失策。萬世:萬代。④效:獻(xiàn)。
我聽說賢明的君主不厭惡深切的諫言而是廣泛觀察,忠誠的大臣不敢逃避重重的懲罰而直言勸諫,因此處理國家大事的好政策才不能遺失,而使功名流傳萬世。如今我不敢隱瞞忠心,逃避死亡,而要向您陳述我的愚昧想法,希望陛下赦免我的罪過,稍微考察一下我的想法。
《司馬法》曰⑤:“國雖大,好戰(zhàn)必亡;天下雖平,忘戰(zhàn)必危!碧煜录绕舰蓿熳哟髣P⑦,春蒐秋狝⑧,諸侯春振旅⑨,秋治兵⑩,所以不忘戰(zhàn)也。且夫怒者逆德也(11),兵者兇器也(12),爭者未節(jié)也(13)。古之人君一怒必伏尸流血,故圣王重行之。(14)。夫務(wù)戰(zhàn)勝窮武事者(15),未有不悔者也。昔秦皇帝任戰(zhàn)勝之威(16),蠶食天下,并吞戰(zhàn)國,海內(nèi)為一,功齊三代(17)。務(wù)勝不休,欲攻匈奴。李斯諫曰:“不可。夫匈奴無城郭之居,委積之守(18),遷徙鳥舉(19),難得而制也。輕兵深入;糧食必絕;踵糧以行(20),重不及事(21)。得其地不足以為利也,遇其民不可役而守也(22)。勝必殺之,非民父母也。靡蔽中國(23),快心匈奴,非長策也!鼻鼗实鄄宦,遂使蒙恬將兵攻胡,辟地千里,以河為境(24)。地固澤(咸)鹵(25),不生五谷。然后發(fā)天下丁男以守北河(26)。暴兵露師十有余年(27),死者不可勝數(shù),終不能逾河而北。是豈人眾不足(28),兵革不備哉?其勢不可也。又使天下蜚芻挽粟(29),起于黃腄、瑯邪負(fù)海之郡(30),轉(zhuǎn)輸北河,率三十鐘而致一石(31)。男子疾耕不足于糧餉(32),女子紡績不足于帷幕(33)。百姓靡敝,孤寡老弱不能相養(yǎng),道路死者相望,蓋天下始畔秦也(34)。
⑤《司馬法》:古代兵書,即《司馬穰苴兵法》,原有一百五十篇,今存五篇。以下所引文字出于《司馬法·仁本》篇。⑥平:太平。⑦大凱:周王所奏凱旋班師的軍樂。⑧蒐:春天打獵。狝:秋天打獵。⑨振旅:訓(xùn)練軍隊(duì)。⑩治兵:修治武器。(11)逆德:背逆的德行。(12)兵:武器。兇器:兇惡的器物。(13)末節(jié):最末等的節(jié)操。(14)重行:慎重對待。(15)務(wù):致力。窮武事:用盡武力。(16)任:憑借。(17)齊:相等。三代:指夏、商、周。(18)委積:此泛指倉廩所蓄的糧食和財(cái)物。(19)鳥舉:像鳥兒飛翔。舉,飛舉。(20)踵糧:攜帶糧食行軍。(21)重:繁。不及事:無濟(jì)于事。(22)役:役使。(23)靡敝:疲弊。(24)辟:通“”,開拓。河:黃河。(25)澤鹵:鹽堿地。(26)丁男:成年的男人。(27)暴兵露師:把軍隊(duì)暴露在荒沙野地之中。(28)是:此。豈:難道。(29)蜚芻挽粟:飛速轉(zhuǎn)運(yùn)糧草。蜚,通“飛”。芻,喂牛馬之草。挽,引、拉。(30)黃腄:指黃縣和腄縣。負(fù)海:*海。(31)率:大致。鐘:容量單位,即六斛(石)四斗。致:得到。(32)疾耕:拼力耕種。(33)紡績:紡織、績麻。帷幕:軍帳。(34)畔:通“叛”。
《司馬法》上說:“國家雖然大,若是喜歡戰(zhàn)爭,就必然滅亡;天下雖然太平,若是忘掉戰(zhàn)爭,就必然危險(xiǎn)!碧煜乱呀(jīng)平定,天子演奏《大凱》的樂章,春秋兩季分別舉行打獵活動,諸侯們借以春練軍隊(duì),秋整武器,用以表示不忘戰(zhàn)爭。況且發(fā)怒是背逆的德行,武器是兇惡的東西,斗爭是最差的節(jié)操。古代人君一發(fā)怒則必然殺人,尸倒血流,所以圣明的天子對待發(fā)怒的事非常慎重。那致力于打仗取勝、用盡武力的人,沒有不最終后悔的。從前秦始皇憑借戰(zhàn)勝對手的兵威,蠶食天下,吞并各個交戰(zhàn)的國家,統(tǒng)一天下,其功業(yè)可與夏、商、周三代開國之君相同。但他一心取勝,不肯休止,竟想攻打匈奴。李斯勸諫說:“不可以攻匈奴。那匈奴沒有城郭居住,也無堆積的財(cái)物可守,到處遷徙,如同鳥兒飛翔,難以得到他們加以控制。如果派輕便軍隊(duì)深入匈奴,那么軍糧必定斷絕;如果攜帶許多糧食進(jìn)軍,物資沉重難運(yùn),也是無濟(jì)于事。就是得到匈奴的土地,也無利可得,遇到匈奴百姓,也不能役使他們加以守護(hù)。戰(zhàn)勝他們就必然要?dú)⑺浪麄,這并非是為民父母的君王所應(yīng)做的事。使中國疲憊,而以打匈奴為心情愉快之事,這不是好政策!鼻厥蓟什徊杉{李斯的建議,就派蒙恬率兵去攻打匈奴,開闊了千里土地,以黃河為國界。這些土地本是鹽堿地,不生五谷。這以后,秦朝調(diào)發(fā)全國的成年男人去守衛(wèi)北河地區(qū)。讓軍隊(duì)在風(fēng)沙日曬中呆了十多年,死的人不可勝數(shù),始終沒能越過黃河北進(jìn)。這難道是人馬不足,武器裝備不充裕嗎?不是的,這是形勢不允許呀!秦朝又讓天下百姓飛速轉(zhuǎn)運(yùn)糧草,從黃縣、腄縣和瑯邪郡*海的縣城起運(yùn),轉(zhuǎn)運(yùn)到北河,一般說來運(yùn)三十鐘糧食才能得到一石。男人努力種田,也不能滿足糧餉的需求,女子紡布績麻也不能滿足軍隊(duì)帷幕的需求。百姓疲憊不堪,孤兒寡母和老弱之人得到供養(yǎng),路上的死人一個挨一個,大概由于這些原因,天下百姓開始背叛秦王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