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語網(wǎng)_語文知識_初中語文_小學語文_教案試題_中考高考作文

首頁 > 文言專題 > 詩詞欣賞

屈原《九歌•東君》原文、注釋、翻譯、賞析、閱讀訓練附答案

[移動版] 作者:1216584714

屈原《九歌•東君》原文、注釋、翻譯、賞析、閱讀訓練附答案

原文】:

九歌•東君

【戰(zhàn)國•楚】屈原

暾①將出兮東方,照吾檻兮扶桑②;撫余馬兮安③驅(qū),夜皎皎④兮既明。

駕龍辀兮乘雷⑤,載云旗兮委蛇⑥;長太息兮將上⑦,心低徊兮顧懷⑧;羌聲色兮娛人,觀者憺⑨兮忘歸。

緪⑩瑟兮交鼓,簫鐘兮瑤簴⑾。鳴篪⑿兮吹竽,思靈保兮賢姱⒀。翾飛兮翠曾⒁,展詩兮會舞⒂。應律兮合節(jié)⒃,靈之來兮蔽日。

青云衣兮白霓裳,舉長矢兮射天狼⒄。操余弧兮反淪降⒅,援北斗兮酌桂漿⒆。撰余轡兮高馳翔⒇,杳冥冥兮以東行(21)。

【注釋】①暾(tūn):初升的太陽。②扶桑:傳說中的神樹,生于日出之處,因此也指日出處。。③安:安詳。④皎皎:指天色明亮。⑤辀(zhōu):本是車轅橫木,泛指車。龍辀:以龍為車。雷:指以雷為車輪,所以說是乘雷。⑥委蛇:即逶迤,曲折斜行。⑦上:升起。⑧低徊:遲疑不進。顧懷:眷戀。⑨憺(dàn):安穩(wěn),泰然。⑩緪(gēng):急,緊。⑾簫:擊。簫鐘:用力撞鐘,帲赫饎。簴(jù):懸掛鐘磬的木架。瑤簴:指鐘響而簴也起共鳴。⑿篪chí),古代的管樂器。⒀靈保:指祭祀時扮神巫。姱(kuā):美好。⒁翾(xuān):小飛輕揚的樣子。翠:翠鳥。曾(zēng):高舉。⒂詩:指配合舞蹈的曲詞。展詩:展開詩章來唱。會舞:指眾巫合舞。⒃應律:指應和樂律。合節(jié):合于節(jié)拍。⒄矢:箭。天狼:即天狼星,相傳是主侵掠之兆的惡星,其分野正當秦國地面。因此舊說以為這里的天狼是比喻虎狼般的秦國,而希望神能為人類除害。⒅。汗糯改竟,這里指弧矢星,共有九星,形似弓箭,位于天狼星的東南。反:指返身西向。淪降:沉落。⒆援:引。桂漿:桂花釀的灑。⒇撰:持,拿。(21)杳:幽深。冥冥:黑暗。行:音háng。

【文學知識】楚辭體:公元前四世紀在我國南方楚國出現(xiàn)的一種文體。因其書楚語、作楚聲、紀楚地、名楚物而得名。它打破了《詩經(jīng)》以四言為主的句式,句子長短錯落不齊,特別是普遍運用“兮”字調(diào)整音節(jié),讀起來抑揚頓挫,富有音樂性。最主要的作家是屈原,代表作是《離騷》,所以“楚辭體”又稱“騷體”。

【翻譯】溫煦明亮的光輝將出東方,照著我的欄桿和神木扶桑。輕輕扶著我的馬安詳行走,從皎皎月夜直到天色明亮。

駕著龍車借著那雷聲轟響,載著如旗的云彩舒卷飄揚。長長嘆息著我將飛升上天,我的內(nèi)心又充滿眷念彷徨。聲與色之美足以使我快樂,觀看者安于此景回還皆忘。

調(diào)緊瑟弦交互把那大鼓敲,敲起樂鐘使鐘磬木架動搖。鳴奏起橫篪又吹起那豎竽,更想起那美好的巫者靈保。起舞就像小翠鳥輕盈飛舉,陳詩而唱隨著歌聲齊舞蹈。合著音律配著節(jié)拍真和諧,眾神靈也遮天蔽日全駕到。

把青云當上衣白霓作下裳,舉起長箭射那貪殘的天狼。我抓起天弓阻止災禍下降,拿過北斗斟滿了桂花酒漿。輕輕拉著韁繩在高空翱翔,在幽暗的黑夜又奔向東方。

【賞析】:

本篇是楚人祭祀太陽的頌歌。

【閱讀訓練】

1.本篇是楚人祭祀太陽的頌歌。第二章中描寫日神行天的壯麗場面的句子是:_______,譯成白話是:__________。

2.東君正在空中駕著龍車行走,忽然“長太息兮將上,心低徊兮顧懷”,其原因是:___。

3.第二章結(jié)句用“______”一詞過渡到第三章描寫_______的場面。

4.第四章寫東君到了夜晚所做的事情:

(1)“舉長矢兮射天狼;操余弧兮反淪降”,寫他_______;(2)“援北斗兮酌桂漿”寫他________。

5.此詩所塑造的日神形象的特點是:________________。

【參考答案】

1. 駕龍辀兮乘雷,載云旗兮委蛇

駕著龍車借著那雷聲轟響,載著如旗的云彩舒卷飄揚。

2.日神白天給人類帶來熱和光,晚上要回到棲息地(扶桑),他對白天工作非常眷戀。

3.觀者 迎祭日神

4.舉起長箭射天狼星,以防災禍降臨人間 射掉天狼后的愉悅心情

5.勤勞不息,大公無私。

查看更多屈原 九歌 東君 詩詞賞析資料
隨機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