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字 | 紀(jì)年 | 謚號(hào) | 在位 年數(shù) |
即位時(shí)間 | 備注 |
契 (前2257 - 前?)→ 昭明→相土→昌若→曹→冥→商高祖(王亥)→王恒→上甲微→報(bào)乙→報(bào)丙→報(bào)丁→示壬→商夔宗→ | |||||
子天乙 | 商湯 | 商太祖 | 前?---前1589 | 商的祖先契助大禹治水有功封于商地,商湯時(shí)建都于亳(今河南商丘)。他任用仲虺和伊尹為相,逐漸強(qiáng)大起來,又有夏桀殘暴無道,民怨沸騰,遂起兵征討夏,大敗夏軍,建立商朝。建國后又修《湯刑》,《明居》等法,比較關(guān)心民命。商湯即位17年踐天子位,為天子13年崩。 | |
子以跌 | 太丁 | 商代王 | 0 | 前1588 - 前1588 | 商湯長(zhǎng)子,姓子名以跌,早死,商朝是兄終弟及,商湯沒有弟弟,應(yīng)該傳給太丁,太丁早死,謚號(hào)代王,所以太丁之弟子勝即位,就是哀王(外丙). |
子勝 | 外丙 | 商哀王 | 2 | 前1588 - 前1587 |
外丙,一作卜丙,生卒年不詳,湯第二子,湯病死后繼位,在位3年,病死,葬處不明。 |
子庸 | 仲壬 | 商懿王 | 4 | 前1586 - 前1583 |
仲壬,生卒年不詳,湯第三子,外丙弟,外丙死,由仲壬繼位。在位4年,病死,葬處不明。 |
子至 | 太甲 | 商太宗 | 12 | 前1582 - 前1571 |
太甲,生卒年不詳,為湯嫡長(zhǎng)孫,太丁子,叔仲壬病死后繼位,共在位23年,病死,葬于歷城(今山東省濟(jì)南市)。太甲,由四朝元老伊尹輔政,伊尹連寫了《肆命》、《祖后》等幾篇文章,教導(dǎo)太甲遵照祖先的法制,努力做一位明君.在伊尹的督促下,太甲在繼位后的頭兩年, 其表現(xiàn)還過得去,但從第三年起就不行了,他任意地發(fā)號(hào)施令,一味享樂,暴虐百姓,朝政昏亂,又親自破壞湯制定的法規(guī)。伊尹雖百般規(guī)勸,他都聽不進(jìn)去,伊尹只好將他送到商湯墓地附近的桐宮,(今河南省偃師縣西南)居住,讓他自己反省,史稱”伊尹放太甲“。太甲住在桐宮,見祖父身為開國君王,墳?zāi)箙s十分簡(jiǎn)陋,又從守墓老人那里了解到祖父的許多艱苦創(chuàng)業(yè),仁厚省儉的舊事,對(duì)照自己的所作所為,感到確實(shí)不象話,便暗暗內(nèi)疚,決心痛改前非,開始在桐宮關(guān)心孤老,遵守法制,與人為善。三年后,伊尹見太甲真心悔過,十分高興,便帶領(lǐng)文武大臣,攜帶王服,冠冕,迎接他回到毫都,還政于他。從此,太甲以自己過去的失足為鑒,早朝晏罷,勤政愛民。遵守湯制定的法律,將天下治理得井井有條,商朝也逐漸繁榮起來,伊尹見太甲成為明君,更加高興,特地寫了一篇《太甲訓(xùn)》的文章來贊揚(yáng)他,稱他為太宗。另有一說是在仲壬死后,伊尹篡位,逐走太甲,7年后,太甲潛回都城,殺死伊尹后復(fù)位。 |
子絢 | 沃丁 | 商昭王 | 29 | 前1570 - 前1542 |
沃丁,生卒年不詳,太甲子,太甲死后繼位。在位29年,病死,葬于狄泉(今河南省洛陽市)。 |
子辯 | 太庚 | 商宣王 | 25 | 前1541 - 前1517 |
太庚,生卒年不詳,太甲子,沃丁弟,沃丁死后繼位,在位25年,病死,葬于狄泉。 |
子高 | 小甲 | 商敬王 | 17 | 前1516 - 前1500 |
小甲,生卒年不詳,太庚子,《世表》又說是太庚弟,太庚病死后繼位,在位17年,病死,葬于狄泉。 |
子密 | 雍己 | 商元王 | 13 | 前1499 - 前1487 |
雍己,生卒年不詳,太庚子,小甲弟,小甲病死后繼位,在位12年,病死,葬于狄泉. |
子伷 | 太戊 | 商中宗 | 75 | 前1486 - 前1412 |
太戊,生卒年不詳,太庚子,雍己弟,甲骨文稱他為大戊,天戊,雍己病死后繼位,在位75年,病死,葬于內(nèi)黃(今河南省內(nèi)黃縣南30里處)。 太戊在位時(shí),任用了伊尹之子伊陟和巫咸為相。國政大修,各小國又紛紛歸順,商朝中興,故后代尊稱他為中宗。 |
子莊 | 仲丁 | 商孝成王 | 11 | 前1411 - 前1401 |
中丁,生卒年不詳,一作仲丁,太戊子。太戊死后繼位,在位13年,病死,葬于狄泉。中丁在位時(shí)遷都于敖(今河南省鄭州市附近,一說在今河南省榮陽縣東北)。當(dāng)時(shí),東南方的夷族興起,其中的蘭夷進(jìn)攻商朝,中丁出兵擊退蘭夷。中丁死后,諸弟爭(zhēng)奪王位,造成繼承上的九世之亂,商朝一度中衰。 |
子發(fā) | 外壬 | 商思王 | 15 | 前1400 - 前1386 |
外壬,生卒年不詳,中丁弟,中丁死后繼位,在位15年,病死,葬于狄泉。中丁死后,外壬成功地奪取王位,并向諸弟妥協(xié),造成了商王朝繼承上的混亂,史稱九世之亂.商朝開始衰落。 |
子整 | 河亶甲 | 商前平王 | 9 | 前1385 - 前1377 |
河亶甲,生卒年不詳,外壬弟,外壬死后繼位,在位9年,病死后葬于相(今河南省內(nèi)黃縣境內(nèi)). 河亶甲在位時(shí),商朝又再度衰落,他曾遷都于相,又曾出兵征伐東南方的蘭族和班方。 |
子滕 | 祖乙 | 商穆王 | 19 | 前1376 - 前1358 | 祖乙,生卒年不詳,中丁子,一說為河亶甲子。河亶甲病死后繼位,在位75年,病死,葬于狄泉。祖乙在位時(shí),遷都于邢(又稱耿,今河南省溫縣東)。他幾次出兵平服了蘭夷、班方等國,解除了東南方的夷族對(duì)商的威脅,國運(yùn)再度中興。甲骨文中稱他為中宗祖乙,和大乙、太甲合稱為“三示”(意為三位功勛卓著的祖先)。 |
子旦 | 祖辛 | 商桓王 | 16 | 前1357 - 前1342 |
祖辛,生卒年不詳.祖乙子.祖乙死后繼位,在位16年,病死,葬于狄泉。 |
子逾 | 沃甲 | 商僖王 | 5 | 前1341 - 前1337 |
沃甲,生卒年不詳.<世本>作開甲,祖辛弟.祖辛死后繼位,病死,葬于狄泉。 |
子新 | 祖丁 | 商莊王 | 9 | 前1336 - 前1328 |
祖丁,生卒年不詳,祖辛子,沃甲侄.沃甲死后繼位,病死,葬于狄泉。 |
子更 | 南庚 | 商頃王 | 6 | 前1327 - 前1322 |
南庚,生卒年不詳,沃甲子,祖丁堂弟,祖丁死后繼位,病死,葬于狄泉。 南庚在位時(shí),商朝國運(yùn)再度衰落,后遷都于奄(今山東省曲阜縣)。 |
子和 | 陽甲 | 商悼王 | 7 | 前1321 - 前1315 |
陽甲,生卒年不詳.祖丁子,南庚死后繼位.在位7年,病死,葬于狄泉。陽甲在位時(shí),商朝內(nèi)亂不止,奴隸主貴族之間相互殘殺.陽甲已無法控制局面 |
子旬 | 盤庚 | 商世祖 | 42 | 前1314 - 前1273 |
盤庚,生卒年不詳.祖丁子,陽甲弟.陽甲死后繼位.在位28年,病死,葬于殷(今河南省安陽縣小屯莊). |
子頌 | 小辛 | 商章王 | 3 | 前1272 - 前1270 |
小辛,祖丁子,盤庚弟。商復(fù)衰。 |
子斂 | 小乙 | 商惠王 | 10 | 前1269 - 前1260 | 小乙,祖丁子,小辛弟。 |
子昭 | 武丁 | 商高宗 | 59 | 前1259 - 前1201 | 武丁,在位59年,小乙子。武丁是盤庚以后最好的國王,政治改善,商朝復(fù)興,他年幼時(shí),曾到民間生活了一段時(shí)間,深知民眾的艱難。他即位以后,勵(lì)精圖治,決意振興大業(yè)。他四出征伐,對(duì)鬼方、土方、羌方、人方、虎方等方國進(jìn)行征討,戰(zhàn)爭(zhēng)的規(guī)模不小,往往動(dòng)用數(shù)千兵力,最大的一次發(fā)兵一萬三千人。在這些征戰(zhàn)中,商王征服了許多小國,擴(kuò)大了領(lǐng)土,也捉獲了大量俘虜。當(dāng)時(shí)社會(huì)生產(chǎn)力發(fā)展水平的青銅業(yè),有了突破性進(jìn)展,此外,在紡織、醫(yī)學(xué)、交通、天文等方面,也都取得不小成就。 |
子躍 | 祖庚 | 商后平王 | 11 | 前1200 - 前1190 |
祖庚,武丁子。 |
子載 | 祖甲 | 商世宗 | 33 | 前1189 - 前1157 | 祖甲,武丁子,祖庚弟。 |
子先 | 廩辛 | 商甲宗 | 4 | 前1156 - 前1153 | 廩辛,祖甲子。 |
子囂 | 庚丁 | 商康祖 | 8 | 前1152 - 前1145 | 庚丁,祖甲子,廩辛弟。 |
子瞿 | 武乙 | 商武祖 | 35 | 前1144 - 前1110 | 武乙,庚丁的兒子。被雷電擊死。 |
子托 | 文丁 | 商匡王 | 13 | 前1109 - 前1097 | 太丁,武乙子。他在位時(shí),周侯季歷(姬昌的父親)聲威較鎮(zhèn),太丁忌憚,殺之。 |
子羨 | 帝乙 | 商德王 | 21 | 前1096 - 前1076 | 帝乙,太丁子。帝乙時(shí),商朝更加衰弱。以和親的方式與姬昌媾和。 |
子壽 | 帝辛 | 商紂王 | 30 | 前1075 - 前1046 | 商紂,姓子名辛,一名受,古音受,紂相同,帝乙子。商紂為人聰穎,膂力過人。曾大舉攻伐東夷,取得勝利,為中原文化的傳播有一定的貢獻(xiàn)。但商紂為人殘暴,且好色無比。寵幸妲己,酷刑于民,大修宮舍,民不聊生。而此時(shí)西方周逐漸強(qiáng)大,終于滅商。紂王自焚而死。商亡。商紂與夏桀也成為了暴君的代名詞——“桀紂之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