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語網(wǎng)_語文知識_初中語文_小學語文_教案試題_中考高考作文

首頁 > 中華文化 > 中國歷史

清朝歷史簡說

[移動版] 作者:佚名

年號 紀年 廟號 名字 即位時間 即位

年齡

在位

年齡

死時

年齡

世 系
天命 1616 太祖 愛新覺羅努爾哈赤
天聰 1627 太宗 皇太極
崇德 1636
順治 1644 世祖 福臨 崇德八年八月(1643.10) 6 18 24 皇太極之第九子
康熙 1662 圣祖 玄燁 順治十八年正月(1661.2) 8 61 69 福臨之第三子
雍正 1723 世宗 胤禎 康熙六十一年十一月(1722.12) 45 13 58 玄燁之第四子
乾隆 1736 高宗 弘歷 雍正十三年九月(1735.10) 25 60 89 胤禎之第四子
嘉慶 1796 仁宗 禺琰 嘉慶元年元旦(1796.2) 37 25 61 弘歷之第十五子
道光 1821 宣宗 玟寧 嘉慶二十五年八月 39 30 69 禺琰之第二子
咸豐 1851 文宗 奕佇 道光三十年正月(1850.3) 20 11 31 文寧之第四子
同治 1862 穆宗 載淳 咸豐十一年十月(1861.11) 6 13 19 奕寧之第一子
光緒 1875 德宗 載恬 光緒元年正月(1875.2) 4 34 38 奕寧之侄
宣統(tǒng) 1909 溥儀 光緒三十四年十一月(1908.12) 3 3 61 載恬之侄
   清朝(1636年—1912年),是中國歷史上第二個、最后一個由少數(shù)民族入主中原并建立的大一統(tǒng)政權(quán),中國歷史上最后一個帝制王朝,統(tǒng)治者為東北的愛新覺羅氏。清朝的前身是1616年由努爾哈赤建立的后金政權(quán),1636年皇太極將國號改為大清。

清朝初期,通過剃發(fā)易服和文字獄來抑止廣大漢族人民尤其是上層人士的民族精神以保持滿族的統(tǒng)治地位。清朝統(tǒng)治者對內(nèi):采取了民族分治的民族政策;在文化上,制造文字獄,壓制漢族進步思想;對外:實行海禁,閉關(guān)鎖國,輕視外國先進思想和技術(shù)。這些政策維護了清朝的疆域擴張和社會穩(wěn)定,但卻導(dǎo)致了其統(tǒng)治時期內(nèi)此起彼伏的民族問題,和末期的國家極度貧弱。

清朝后期,它成為了,英,法等殖民國家侵略擴張的新對象。以英國為首的西方國家,先后發(fā)動了兩次鴉片戰(zhàn)爭。清政府被迫與之簽定了一系列的不平等條約。為維護其統(tǒng)治,晚清政府開展了“師夷長技以自強”的“洋務(wù)運動”,奠定了近代中國民族工業(yè)的基礎(chǔ)。1898年,光緒帝開始了“戊戌變法”,但受到了保守勢力的阻擾,變法失敗。1911年10月10日(宣統(tǒng)三年)辛亥革命爆發(fā)后,各省紛紛獨立。1912年2月12日,溥儀退位,清朝結(jié)束。清朝共十一帝(后金的建立者努爾哈赤并未稱帝,被追封為清太祖),統(tǒng)治關(guān)內(nèi)269年。

歷史沿革

女真族是滿族的前身。源自3000多年前“肅慎”, 漢-晉時期稱“挹婁”,南北朝時期稱“勿吉”(讀音“莫吉”),隋-唐稱“靺鞨”,一度建立“渤海國”。遼金時期稱“女真”,遼書中也作“女真”。金朝就是女真族建立的。元朝以來,女真族一直居住東北地區(qū)。明朝初期,女真族分為建州女真、海西女真、野人女真三大部。后又按地域分為建州、長白、東海、扈倫四大部分。

后金王朝的建立

滿族居于中國東北。明初為壓制北元殘余勢力,在今中國東北一帶設(shè)立奴兒干都司及遠東指揮使司來管理東北,女真各部皆臣服于明朝。女真族建州部猛哥帖木兒(努爾哈赤六世祖)時為明朝建州衛(wèi)左都督,后因叛亂被殺,建州部被迫南移,最終定居于赫圖阿拉。

南移后,建州女真部與明朝交往密切,建州部社會生產(chǎn)力提高,經(jīng)濟繁榮。1583年(明萬歷十一年)努爾哈赤襲封為指揮使,以祖、父遺甲十三副,相繼兼并海西女真部,征服東海女真部,統(tǒng)一了分散在今中國東北各地的女真各部。

1616年,努爾哈赤稱汗,國號曰大金,公開叛亂明朝政府,史稱后金,年號天命,定都于赫圖阿拉(后改稱興京,在今中國遼寧省新賓縣)。

明朝和后金之間的戰(zhàn)爭,如果從1616年(明萬歷四十四年,金天命元年),努爾哈赤突襲撫順之役開始,至清攝政王多爾袞率清兵入關(guān),入主北京為止,前后歷時28年。1618年(明萬歷四十六年,后金天命三年),努爾哈赤發(fā)布「七大恨」的討明檄文,公開叛亂明朝,舉國震驚。同年,爆發(fā)了著名的薩爾滸之戰(zhàn)。

1621年,努爾哈赤攻占遼陽、沈陽,遷都于遼陽。1625春,努爾哈赤不顧貝勒諸臣異議,決定遷都沈陽。當年農(nóng)歷三月三日在拜祭祖陵后,便率親族百官自東京(遼陽)起程,夜宿虎皮驛(今沈陽蘇家屯十里河),翌日抵沈陽。從此沈陽成為后金政權(quán)的統(tǒng)治中心。不過,努爾哈赤在1626年的寧遠戰(zhàn)役中被明軍的大炮打成重傷,不久逝世。第八子皇太極繼位。

清朝建立和入關(guān)

1635年,清太宗皇太極廢除舊有族名“諸申”(女真),定族名為“滿洲”。1636年,清太宗皇太極改“大金”國號為“大清”,稱帝,正式建立清朝。改元崇德。

1640年松錦之戰(zhàn)爆發(fā),1642年洪承疇被俘降清。明朝與清朝在遼東的爭奪至此也就基本接近了尾聲,遼東境內(nèi)已經(jīng)只剩下寧遠一座孤城了。

1644年,李自成率領(lǐng)的農(nóng)民軍攻陷北京,明朝崇禎帝在農(nóng)民軍的攻城炮聲中自殺于皇城后的景山。李自成在北京建立了大順政權(quán)。明朝山海關(guān)大將吳三桂夾在農(nóng)民軍和清軍中間腹背受敵,迫于形勢邀請攝政王多爾袞入關(guān)“平賊”。聯(lián)軍打敗大順軍。李自成軍一路南撤。隨后多爾袞迎順治帝入關(guān),遷都北京。

1644年后,中國南方先后出現(xiàn)了弘光、隆武、紹武、永歷四個南明政權(quán),此外還有李自成的大順、張獻忠的大西政權(quán)。李自成死后,余部與明湖廣總督何騰蛟、湖北巡撫堵胤錫聯(lián)明抗清。1647年大敗清軍于全州,次年幾乎收復(fù)湖南全境。江西金聲桓和在廣州李成棟先后反正,出現(xiàn)了南明時期第一次抗清斗爭的高潮。

但永歷政權(quán)不能團結(jié)對敵,給了清軍以喘息之機。1649—1650年,何騰蛟、瞿式耜先后犧牲。1652年,李定國率軍8萬東出廣西,下桂林,又攻入湖南、廣東,“兩蹶名王,天下震動”。劉文秀亦出擊四川,克復(fù)川南。東南沿海的張煌言等的抗清軍隊也發(fā)動攻勢,抗清斗爭再次出現(xiàn)高潮。

不幸的是,這時孫可望同李定國之間矛盾爆發(fā),破壞了大好形勢。孫可望降清后,云貴虛實盡為清軍所知。1658年,吳三桂率清軍攻入云南。南明政權(quán)的抵抗斗爭雖然最終失敗了,但它的影響和意義是極其深遠的。

在清軍占領(lǐng)全中國的過程中,無惡不作,激起江南人民的強烈反抗,特別是剃發(fā)令強制執(zhí)行,各地再燃抗清的熊熊烈火。清廷殘酷鎮(zhèn)壓,在揚州、嘉定、江陰等地進行了大肆屠城。

此后清軍各地“剃發(fā)易服”,造成人口驟減,發(fā)生西南地區(qū)民生蕭條、萬里無人的景象。1659年,清軍占領(lǐng)西南地區(qū)。并遷移湖廣人口填川,以補充勞動力的不足。

明延平王鄭成功在1661年收復(fù)了當時為荷蘭殖民地的臺灣。永歷帝被害后,鄭成功之子鄭經(jīng)繼續(xù)奉明朝監(jiān)國寧靖王朱術(shù)桂為正朔,建立明鄭政府,來做為抗清基地。1683年,清朝派施瑯攻占臺灣。

查看更多清朝 中國歷史資料
隨機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