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佚名 文章來源:會員推薦 國人。
“偏”字一方面寫出作為弱國的“中國人”特殊的悲慘境地,一方面也流露出作者對中國國民的愚昧的批評態(tài)度。“圍著看的也是一群中國人”,說明不覺醒的不單單是那個被殺者,而是具有普遍性的,這是作者所深為憂慮的。
15、在講堂里的還有一個我。
敘述看時事影片(幻燈片)時,有這么一句:“在講堂里的還有一個我。”“我”當然只有一個,決不可能有兩個,為什么要這樣特意寫明呢?從前文看,可以明白它的大意:時事片子既然映的是日俄戰(zhàn)爭的情形,畫面上出現(xiàn)的總該是限于這兩國的人吧?“但偏有中國人夾在里邊”;而“夾在里邊”的中國人,一個是要被槍斃的,一群是圍看槍斃的。這說的是電影(幻燈)里映出的中國人,接著就又說到講堂里的一個中國人──“我”。
這些話里所敘述的中國人的情形,是沿著“一個”──“一群”(以上在片中映現(xiàn)的)──“一個”(在講堂里)這個次序說的,行文要移到“我”上面來,既要寫出“我”,又要寫明“一個中國人”,便不能單寫“在講堂里的還有我”。
“在講堂里的還有一個我”這句話,其實是有所省略的。如果補全了,當是:在講堂里還有一個被置于映示閑看槍斃中國人的一群中國人的影片面前的一個中國人,那就是我。──這樣寫當然太嚕了。魯迅既要表達這樣復(fù)雜的關(guān)系,又要寫得簡捷有力,于是寫下來的就是僅僅10個字的一句話,飽含憤激之情的一句話。
16、他們也何嘗不酒醉似的喝采。
“閑看”槍斃犯人時的表現(xiàn)?纯蛡円环矫鎸ψ约菏軇兿魇軌浩嚷槟静蝗,一方面又對他人受殘害而抱圍觀、鑒賞、興奮不已甚至幸災(zāi)樂禍的態(tài)度。作者對黑暗政治壓迫和落后封閉的文化熏陶下的國民的劣根性表示了極大的憤慨。“何嘗”與“不”連用,以反詰的語氣加強肯定,說明他們無一例外的是這樣的幸災(zāi)樂禍,麻木不仁,強烈地表達了作者對反動統(tǒng)治下的人們精神麻木的痛恨。
17、“嗚呼,無法可想!”
魯迅談到日本同學(xué)看到中國人給俄國人做偵探而被槍斃的幻燈照片之后,歡呼“萬歲”,魯迅感慨萬分:“這種歡呼,是每看一片都有的,但在我,這一聲卻特別聽得刺耳。此后回到中國來,我見那些閑看槍斃犯人的人們,他們也何嘗不酒醉似的喝采——嗚呼,無法可想!但在那時那地,我的意見卻變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