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語網(wǎng)_語文知識_初中語文_小學語文_教案試題_中考高考作文

首頁 > 初中語文 > 中考試卷

2018年河南中考語文試卷及答案(doc/答案)

[移動版] 佚名

她三年級時,父親的工廠倒閉,兩年后,左腿殘疾又沒技術(shù)的父親被安排當了環(huán)衛(wèi)工,負責她學校周邊街區(qū)的衛(wèi)生。那天,一個搗蛋鬼在班里嚷嚷:“門口那掃地的老大爺是小敏她爸!”頓時,噓聲,哄笑聲連成一片。她感到無地自容,趴在桌子哭了。那一刻,她只恨父親沒出息!

她畢竟還是個懂事的孩子,沒有把這件事告訴父母。只是不再喜歡父親吹長笛了,每次父親一吹就被她狠狠地制止。漸漸的,家里就聽不到笛聲了。

上了初中,離家遠,她從不跟別人提家里的事。可事情就是這么巧,父親工作間隙坐在環(huán)衛(wèi)車旁的馬路牙子上吹長笛,竟被電視臺記者錄進了鏡頭。節(jié)目播出后,恰巧被她老師看到,把這事當作勵志故事講給同學們聽,班里爽直的同學對她說:“小敏,你爸好酷哇,掃大街還不忘了吹笛子!”

她萬萬沒想到自己極力隱藏的父親,就這樣被曝光在全班同學面前。她忍無可忍,到家就跟父親吵:“你說你掃個垃圾,還吹什么長笛,丟人都丟到電視上去了,我都快沒臉活著了!”“啪”地一聲,母親的巴掌落在她臉上:“你個沒良心的,你怎么這樣說你爸!要不是你,你爸……”“別跟孩子瞎說八道!”父親喝住了母親。“你可是聽著你爸的笛聲長大的呀!你小時候那么愛聽,你爸干一天活兒回來,多累都吹給你聽……

父親的沉默和母親的訓斥并沒有打動她,她還是悄悄地拿走了長笛,扔在了城邊的小河里。雖然那一刻她心里也有絲絲的不舍。她等著父親爆發(fā),然而,沒有。自此,父親再沒提過長笛的事兒。

多年以后,她有了孩子,懂得了做父母的艱辛。她對父母很好,常常給他們買吃的穿的。兒子初一那年,學校要開“感恩”主題晚會,兒子在家練唱《父親》這首歌:“想想您的背影,我感受了堅韌;撫摸您的雙手,我摸到了艱辛……我的老父親,我最疼愛的人,人間的甘甜有十分,您只嘗了三分。”兒子唱了一遍又一遍,唱得她心里一陣陣酸,一陣陣疼……

第二天,她買了一支上好的長笛,給父親送去。父親先是一愣,隨即欣喜地摩挲起來。她吞吞吐吐,說:“爸,對不起,當初是我扔了你那長笛。”父親一笑:“傻丫頭,我早知道是你干的。”母親走過來,:“還是閨女疼你懂你呀!你這條腿沒白斷,委屈沒白受。”“腿?沒白斷?”她吃驚地問。“還不是因為你三年級那年非吵著要電子琴,你爸為了掙錢給你買琴,你爸大雪天騎車給人送貨,摔斷了腿……”“哎!跟孩子提這些干啥!都是過去的事兒了!”父親笑著打斷母親。轉(zhuǎn)臉看她。她趕緊抹一把淚,擠出笑來,說:“來來,吹一段!”“吹一段?”父親似問似答。將長笛橫放嘴邊。

久違的笛聲從父親嘴邊漫延開來,飛揚在屋子的各個角落,她跟著哼唱,母親則滿臉溫柔,鬢角的白發(fā)泛著銀光,格外柔美。

(作者:趙文靜。有刪改)

7.請以長笛為線索,從父親的角度概括父女之間發(fā)生的四件事。(4分)

8.下面的語句是如何描寫笛聲的?請簡要賞析。(4分)

清脆悠揚的笛聲從父親的嘴邊漫延開來,如嘩啦啦的小河流水。大人們搖頭晃腦陶醉著,孩子們停止嬉鬧,圍在父親身邊,眼里充滿了好奇與崇拜。

9.請品讀下面的語句,聯(lián)系上下文揣摩她和父親的心理。(4分)

她趕緊抹一把淚,擠出笑來,說:“來來,吹一段!”“吹一段?”父親似問似答。將長笛橫放嘴邊。

10.母親這一形象在文中起什么作用?請結(jié)合全文簡要分析。(4分)

(二)閱讀下文,完成11—13題。(共12分)

重拾漢語的母語自信

母語通常是指一個人所屬民族的群體語言,是一個民族最為鮮明的符號標志,它能把一些人凝聚為一個共同體。母語自信則是對母語品質(zhì)和母語生命力的堅定信念,體現(xiàn)了一個國家和民族對自身母語價值的充分肯定和尊重。

每個民族對自己的母語都有一種天然的認同感和自豪感,視其為最美的語言。漢語是中國人的母語,是華民族的文化徽章。漢語擁有最為豐富的書面文獻和自公元前841年以來不曾中斷的歷史記錄,在相當長的時間內(nèi),它因其承載的文化的先進性而對世界產(chǎn)生了不小的影響。這讓我們自豪,也增強了我們對漢語的自信。然而,在近現(xiàn)代,隨著社會的發(fā)展,加之西方語言和文化的沖擊,我們對漢語的自信長生了動搖,這給漢語帶來了危機,造成了傷害。“五四”期間,漢語嚴重歐化,有學者甚至主張用拼音來代替漢字:上世紀80年代,漢語的計算機輸入成為難題,漢字又蒙受了“筆畫復(fù)雜、輸入困難”的責難;即使是現(xiàn)在,國人對外語的重視程度依然遠遠超過漢語……因此,重拾漢語的母語自信是每個中國人必須正視的問題。

對母語的不自信,究其本質(zhì),是對自身文化的不自信。在當今形勢下,我們更應(yīng)清醒地認識到,中華文化是我國生存和發(fā)展的軟實力,是中華民族的命脈和靈魂。而漢語既是這種文化的產(chǎn)物,也是這種文化的繁榮與發(fā)展,就不能再對漢語采取那種“自貶、自侮、自戕”的感覺,而應(yīng)重新拾回對漢語的自信。

事實上,從語言學角度看,漢語也的確有值得我們自信的理由。漢語是世界上歷史最悠久、發(fā)展水平最高的語言之一。在世界語言中,漢語具有獨一無二的簡潔而富有想象力的特種,精通多國語言的季羨林先生稱漢語是世界語言里最簡練的一個語種,同樣表達一個意思,如果英語要60秒,漢語5秒就夠了。漢語在表達的自由度和創(chuàng)造性上具有無可比擬的優(yōu)越性,美國語言學家范諾薩說,漢語充滿動感,不像西方語言那樣被語法、詞類規(guī)格套死。漢語有聲調(diào),音韻鏗鏘,和諧美麗,瑞典語言學家高本漢認為,在這方面,漢語比西方語言略勝一籌。

進入21世紀,隨著我國影響力的不斷增強,漢語在全球快速傳播,國際地位顯著提高,不斷升溫的“漢語熱”不僅強化了人們對漢語的認同,旺盛的需求也為漢語“走出去”增添了信心。據(jù)英國語言學家格雷多爾研究預(yù)測,到2050年,漢語將上升到國際語言分類金字塔的最高一層。因此,我們更應(yīng)重拾漢語的母語自信,做一個根基牢固的中國人。

隨機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