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武帝紀(jì)第一 上
世祖光武皇帝諱秀,字文叔,[一]南陽蔡陽人,[二]高祖九世之孫也,出自景帝生長沙定王發(fā)。[三]發(fā)生舂陵節(jié)侯買,[四]買生郁林太守外,[五]外生鉅鹿都尉回,[六]回生南頓令欽,[七]欽生光武。光武年九歲而孤,養(yǎng)于叔父良。身長七尺三寸,美須眉,大口,隆準(zhǔn),日角。[八]性勤于稼穡,[九]而兄伯升好俠養(yǎng)士,常非笑光武事田業(yè),比之高祖兄仲。[一0]王莽天鳳中,[一一]乃之長安,受尚書,略通大義。[一二]
注[一]禮“祖有功而宗有德”,光武中興,故廟稱世祖。謚法:“能紹前業(yè)曰光,克定禍亂曰武!狈罟沤褡⒃唬骸靶阒衷幻。伯﹑仲﹑叔﹑季,兄弟之次。長兄伯升,次仲,故字文叔焉!
注[二]南陽,郡,今鄧州縣也。蔡陽,縣,故城在今隨州棗陽縣西南。
注[三]長沙,郡,今潭州縣也。
注[四]舂陵,鄉(xiāng)名,本屬零陵*(冷)**[泠]*道縣,在今永州唐興縣北,元帝時徙南陽,仍號舂陵,故城*(今)*在*[今]*隨州棗陽縣東。事具宗室四王傳。
注[五]郁林,郡,今*(郴)**[貴]*州縣。前書曰:“郡守,秦官。秩二千石。景帝更名太守!
注[六]鉅鹿,郡,今邢州縣也。前書曰:“都尉,本郡尉,秦官也。掌佐守,典武職,秩比二千石。景帝更名都尉。”
注[七]南頓,縣,屬汝南郡,故城在今陳州項城縣西。前書曰:“令﹑長,皆秦官也。萬戶以上為令,秩千石至六百石;不滿萬戶為長,秩五百石至三百石!
注[八]隆,高也。許負(fù)云:“鼻頭為準(zhǔn)。”鄭玄尚書中候注云:“日角謂庭中骨起,狀如日。”
注[九]種曰稼,斂曰穡。
注[一0]仲,合陽侯喜也,能為產(chǎn)業(yè)。見前書。
注[一一]王莽*[始]*建國六年改為天鳳。
注[一二]東觀記曰:“受尚書于中大夫廬江許子威。資用乏,與同舍生韓子合錢買驢令從者僦,以給諸公費!
莽末,天下連歲災(zāi)蝗,寇盜鋒起。[一]地皇三年,[二]南陽荒饑,[三]諸家賓客多為小盜。光武避吏新野,[四]因賣谷于宛。[五]宛人李通等以圖讖說光武云:“劉氏復(fù)起李氏為輔!盵六]光武初不敢當(dāng),然獨念兄伯升素結(jié)輕客,必舉大事,且王莽敗亡已兆天下方亂,遂與定謀,于是乃市兵弩。十月,與李通從弟軼等起于宛,時年二十八。
注[一]言賊鋒銳競起。字或作“蜂”,諭多也。
注[二]天鳳六年改為地皇。
注[三]韓詩外傳曰:“一谷不升曰歉,二谷不升曰饑,三谷不升曰饉,四谷不升曰荒五谷不升曰大侵!
注[四]新野屬南陽郡,今鄧州縣。續(xù)漢書曰:“伯升賓客劫人,上避吏于新野鄧晨家!
注[五]東觀記曰:“時南陽旱饑,而上田獨收!蓖,縣,屬南陽郡,故城今鄧州南陽縣也。
注[六]圖,河圖也。讖,符命之書。讖,驗也。言為王者受命之征驗也。易坤靈圖曰:“漢之臣李陽也!
十一月,有星孛于張。[一]光武遂將賓客還舂陵。時伯升已會觽起兵。初,諸家子弟恐懼皆亡逃自匿,曰“伯升殺我”。及見光武絳衣大冠,[二]皆驚曰“謹(jǐn)厚者亦復(fù)為之”,乃稍自安。伯升于是招新市﹑平林兵,[三]與其帥王鳳﹑陳牧西擊長聚。[四]光武初騎牛殺新野尉乃得馬。[五]進(jìn)屠唐子鄉(xiāng),[六]又殺湖陽尉。[七]軍中分財物不均觽恚恨,欲反攻諸劉。光武斂宗人所得物,悉以與之,觽乃悅。進(jìn)拔棘陽,[八]與王莽前隊大夫甄阜﹑[九]屬正梁丘賜[一0]戰(zhàn)于小長安,[一一]漢軍大敗,還保棘陽。
注[一]前書音義曰:“孛星光芒短,蓬然。張,南方宿也!崩m(xù)漢志曰:“張為周地。星孛于張,東南行即翼﹑軫之分。翼﹑軫,楚地,是楚地將有兵亂。后一年正月,光武起兵舂陵,攻南陽,斬阜﹑賜等,殺其士觽數(shù)萬人。光武都雒陽,居周地,除穢布新之象。”
注[二]董巴輿服志曰:“大冠者,謂*[武冠]*,武官冠之。”東觀記曰:“上時絳衣大冠將軍服也!
注[三]新市,縣,屬江夏郡,故城在今郢州富水縣東北。平林,地名,在今隨州隨縣東北。
注[四]廣雅曰:“聚,居也,音慈諭反!鼻皶袅x曰:“小于鄉(xiāng)曰聚!
注[五]前書曰,尉,秦官,秩四百石至二百石也。
注[六]例曰:“多所誅殺曰屠!碧谱余l(xiāng)有唐子山,在今唐州湖陽縣西南。
注[七]湖陽屬南陽郡,今唐州縣也。東觀記曰:“劉終詐稱江夏吏,誘殺之!
注[八]縣名,屬南陽郡,在棘水之陽,古謝國也,故城在今唐州湖陽縣西北。
棘音己力反。
注[九]王莽置六隊,郡置大夫一人,職如太守。南陽為前隊,河內(nèi)為后隊,潁川為左隊弘農(nóng)為右隊,河?xùn)|為兆隊,滎陽為祈隊。隊音遂。
注[一0]王莽每隊置屬正一人,職如都尉。
注[一一]續(xù)漢書曰淯陽縣有小長安聚,故城在今鄧州南陽縣南。
更始元年正月甲子朔,漢軍復(fù)與甄阜﹑梁丘賜戰(zhàn)于沘水西,大破之,斬阜﹑賜。
[一]伯升又破王莽納言將軍嚴(yán)尤﹑秩宗將軍陳茂于淯陽,[二]進(jìn)圍宛城。
注[一]沘水在今唐州沘陽縣南。廬江灊縣亦有沘水,與此別也。沘音比。
注[二]前書曰,納言,虞官也,掌出納王命,所謂喉舌之官也,歷秦﹑漢不置,王莽改大司農(nóng)為之。桓譚新論云莊尤字伯石,此言“嚴(yán)”,避明帝諱也。秩宗,虞官也,掌郊廟之事,周謂之宗伯,秦﹑漢不置,王莽改太常為秩宗,后又典兵,故納言﹑秩宗皆有將軍號也。淯陽,縣,屬南*[陽]*郡,故城在今鄧州南陽縣南*(在)*淯水之陽。淯音育。
二月辛巳,立劉圣公為天子,以伯升為大司徒,光武為太常偏將軍。[一]
注[一]前書曰:“奉常,秦官。景帝更名太常。”應(yīng)劭漢官儀曰:“欲令國家盛大,社稷常存,故稱太常!崩献釉唬骸捌珜④娞幾,上將軍處右!睎|觀記曰:“時無印,得定武侯家丞印,佩之入朝。”
三月,光武別與諸將徇昆陽﹑定陵﹑郾,皆下之。[一]多得牛馬財物,谷數(shù)十萬斛,轉(zhuǎn)以饋宛下。莽聞阜﹑賜死,漢帝立,大懼,遣大司徒王尋﹑大司空王邑[二]將兵百萬,其甲士四十二萬人,五月,到潁川,復(fù)與嚴(yán)尤﹑陳茂合。[三]初,光武為舂陵侯家訟逋租于尤,尤見而奇之。[四]及是時,城中出降尤者言光武不取財物但會兵計策。尤笑曰:“是美須眉者邪?何為乃如是!”
注[一]徇,略也。昆陽﹑定陵﹑郾,皆縣名,并屬潁川郡。昆陽故城在今許州葉縣北。郾,今豫州郾城縣也。定陵故城在今郾城西北。*[郾]*音于建反。
注[二]王莽時哀章所獻(xiàn)金匱圖有王尋姓名。王邑,王商子,于莽為從父兄弟也。
注[三]潁川,郡,今洛州陽翟縣也。
注[四]逋,違也。舂陵侯敞即光武季父也。
東觀記曰:“為季父故舂陵侯詣大司馬府,訟地皇元年十二月壬寅前租二萬六千斛,芻焒錢若干萬。時宛人朱福亦為舅訟租于尤,尤止車獨與上語,不視福。上歸,戲福曰:‘嚴(yán)公寧視卿邪?’”初,王莽征天下能為兵法者六十三家數(shù)百人,并以為軍吏;選練武韂招募猛士,[一]旌旗輜重,千里不絕。[二]時有長人巨無霸,[三]長一丈,大十圍以為壘尉;[四]又驅(qū)諸猛獸[五]虎豹犀象之屬,以助威武。自秦﹑漢出師之盛,未嘗有也。光武將數(shù)千兵,徼之于陽關(guān)。[六]諸將見尋﹑邑兵盛,反走,馳入昆陽,皆惶怖憂念妻孥,[七]欲散歸諸城。光武議曰:“今兵谷既少,而外寇強大,并力御之,功庶可立;如欲分散,埶無俱全。且宛城未拔,[八]不能相救,昆陽即破,一日之閑,諸部亦滅矣。今不同心膽共舉功名,反欲守妻子財物邪?”諸將怒曰:“劉將軍何敢如是!”光武笑而起。會候騎還,言大兵且至城北,軍陳數(shù)百里,不見其后。諸將遽相謂曰:“更請劉將軍計之。”光武復(fù)為圖畫成敗。諸將憂迫,皆曰“諾”。
時城中唯有八九千人,光武乃使成國上公王鳳﹑廷尉大將軍王常留守,夜自與驃騎
大將軍宗佻﹑[九]五威將軍李軼等十三騎,[一0]出城南門,于外收兵。
時莽軍到城下者且十萬,光武幾不得出。[一一]既至郾、定陵,悉發(fā)諸營兵,而諸將貪惜財貨欲分留守之。光武曰:“今若破敵,珍徺萬倍,[一二]大功可成;如為所敗首領(lǐng)無余,何財物之有!”觽乃從。
注[一]說文曰:“募,廣求之也。”
注[二]周禮曰:“析羽為旌,熊虎為旗。”輜,車名。釋名曰:“輜,廁也。謂軍糧什物雜廁載之。以其累重,故稱輜重。”重音直用反。
注[三]王莽連率韓博上言:“有奇士,長一丈,大十圍,自謂巨無霸,出于蓬萊東南五城西北,*(詔)**[昭]*如海濱,軺車不能載,三馬不能勝,臥則枕鼓,以鐵箸食!币娗皶
注[四]鄭玄注周禮云:“軍壁曰壘!贝掼ブ袎拘N倔鹪唬骸疤锰命S帝,設(shè)為壘壁!蔽菊咧鲏颈谥隆
注[五]“猛”或作“獷”。獷,猛蝄也,音古猛反。
注[六]聚名也。酈元水經(jīng)注曰:“潁水東南經(jīng)陽關(guān)聚,聚夾潁水相對。”在今洛州陽翟縣西北。
注[七]孥,子也。
注[八]謂伯升圍之未拔也。
注[九]驃騎大將軍,武帝置,自霍去病始。佻音太堯反。
注[一0]王莽置五威將軍,其衣服依五方之色,以威天下。李軼初起,猶假以為號。
注[一一]幾音祈。
注[一二]徺,古“寶”字。
嚴(yán)尤說王邑曰:“昆陽城小而堅,今假號者在宛,亟進(jìn)大兵,[一]彼必奔走;宛敗,昆陽自服。”邑曰:“吾昔以虎牙將軍圍翟義,坐不生得,以見責(zé)讓。[二]今將百萬之觽,遇城而不能下,何謂邪?”[三]遂圍之?dāng)?shù)十重,列營百數(shù),云車十余丈[四]瞰臨城中,[五]旗幟蔽野,[六]埃塵連天,鉦鼓之聲聞數(shù)百里。
[七]或為地道,沖輣橦城。[六]積弩亂發(fā),矢下如雨,城中負(fù)戶而汲。王鳳等乞降,不許。尋﹑邑自以為功在漏刻,意氣甚逸。夜有流星墜營中,晝有云如壞山,當(dāng)營而隕,不及地尺而散,吏士皆厭伏。[九]
注[一]亟,急也,音紀(jì)力反。
注[二]翟義字文仲,方進(jìn)少子,為東郡太守。王莽居攝,義心惡之,乃立東平王云子信為天子義自號柱天大將軍,以誅莽。莽乃使孫建﹑王邑等將兵擊義,破之。義亡,自殺,故坐不生得。坐音才臥反。見前書。
注[三]“遇”或為“過”。
注[四]云車即樓車,稱云,言其高也,升之以望敵,猶墨子云“公輸般為云梯之械”。
注[五]俯視曰瞰,音苦暫反。
注[六]廣雅曰:“幟,幡也,音熾!
注[七]說文曰:“鉦,鐃也,似鈴。”
注[八]沖,橦車也。詩曰:“臨沖閑閑。”許慎曰:“輣,樓車也!陛~音步耕反。
注[九]續(xù)漢志曰:“云如壞山,謂營頭之星也。占曰:‘營頭之所墜,其下覆軍殺將血流千里。’”厭音一葉反。
六月己卯,光武遂與營部俱進(jìn),自將步騎千余,前去大軍四五里而陳。尋﹑邑亦遣兵數(shù)千合戰(zhàn)。光武奔之,斬首數(shù)十級。[一]諸部喜曰:“劉將軍平生見小敵怯,今見大敵勇甚可怪也,且復(fù)居前。請助將軍!”光武復(fù)進(jìn),尋﹑邑兵漤,諸部共乘之,斬首數(shù)百千級。連勝,遂前。時伯升拔宛已三日,而光武尚未知,乃偽使持書報城中,云宛下兵到“”,而陽墯其書。尋、邑得之,不□。[二]諸將既經(jīng)累捷,膽氣益壯,無不一當(dāng)百。光武乃與敢死者三千人,從城西水上沖其中堅,[三]尋﹑邑陳亂,乘銳崩之,遂殺王尋。城中亦鼓噪而出,中外合埶,震呼動天地,莽兵大潰,走者相騰踐,奔殪百余里閑。[四]會大雷風(fēng),屋瓦皆飛,雨下如注,滍川盛溢,[五]虎豹皆股戰(zhàn),士卒爭赴,溺死者以萬數(shù),水為不流。[六]王邑﹑嚴(yán)尤﹑陳茂輕騎乘死人度水逃去。盡獲其軍實輜重車甲珍寶,不可勝筭,舉之連月不盡,或燔燒其余。
注[一]秦法,斬首一,賜爵一級,故因謂斬首為級。
注[二]□音許記反。
注[三]敢死謂果敢而死者。凡軍事,中軍將最尊,居中以堅銳自輔,故曰中堅也。
注[四]殪,仆也,音于計反。或作“噎”。
注[五]水經(jīng)曰,滍水出南陽魯陽縣西堯山,東南經(jīng)昆陽城北,東入汝。滍音直理反。
注[六]數(shù)過于萬,故以萬為數(shù)。
光武因復(fù)徇下潁陽。[一]會伯升為更始所害,光武自父城馳詣宛謝。[二]司徒官屬迎吊光武光武難交私語,深引過而已。未嘗自伐昆陽之功,又不敢為伯升服喪,飲食言笑如平常。更始以是臱,拜光武為破虜大將軍,封武信侯。
注[一]縣名,屬潁川郡,故城在今許州。
注[二]父城,縣,古應(yīng)國也,屬潁川郡,故城在今許州葉縣東北。以伯升見害,心不自安故謝。
九月庚戌,三輔豪桀共誅王莽,傳首詣宛。[一]
注[一]三輔謂京兆﹑左馮翊﹑右扶風(fēng),共在長安中,分領(lǐng)諸縣。淮南子曰:“智過百人謂之豪!卑谆⑼ㄔ疲骸百t萬人曰杰!睍r城中少年子弟張魚等攻莽于漸臺,商人杜吳殺莽校尉公賓就斬莽首,將軍申屠建等傳莽首詣宛。
更始將北都洛陽,以光武行司隸校尉,使前整修宮府。[一]于是置僚屬,作文移,[二]從事司察,一如舊章。[三]時三輔吏士東迎更始,見諸將過,皆冠幘,[四]而服婦人衣諸于繡镼,[五]莫不笑之,或有畏而走者。[六]及見司隸僚屬,皆歡喜不自勝。
老吏或垂涕曰:“不圖今日復(fù)見漢官威儀!”由是識者皆屬心焉。
注[一]前書曰,司隸校尉本周官,武帝初置,持節(jié),從中都官徒千二百人,督大奸猾。后罷其兵,察三輔﹑三河﹑弘農(nóng)。秩*(比)*二千石。音義云:“以掌徒隸而巡察,故曰司隸!
注[二]東觀記曰“文書移與屬縣”也。
注[三]續(xù)漢書曰:“司隸置從事史十二人,秩皆百石,主督促文書,察舉非法。”
注[四]漢官儀曰:“幘者,古之卑賤不冠者之所服也。”方言曰:“覆髻謂之幘,或謂之承露!
注[五]前書音義曰:“諸于,大掖衣也,如婦人之筜衣!弊謺鵁o“镼”字,續(xù)漢
書作“□”,*(并)*音其物反。楊雄方言曰:“襜褕,其短者,自關(guān)之西謂之□□!
郭璞注云:“俗名□掖!睋(jù)此,即是諸于上加繡□,如今之半臂也。
或“繡”下有“擁”字。
注[六]續(xù)漢志曰:“時知者見之,以為服之不中,身之災(zāi)也,乃奔入邊郡避之。
是服妖也。其后更始遂為赤眉所殺!
及更始至洛陽,乃遣光武以破虜將軍行大司馬事。十月,持節(jié)北度河,[一]鎮(zhèn)慰州郡。所到部縣,輒見二千石﹑長吏﹑三老﹑官屬,下至佐史,[二]考察黜陟,如州牧行部事。[三]輒平遣囚徒,除王莽苛政,[四]復(fù)漢官名。吏人喜悅,爭持牛酒迎勞。
注[一]漢官儀曰:“太尉,秦官也,武帝更名大司馬。”節(jié),所以為信也,以竹為之柄長八尺,以旄牛尾為其眊三重。馮衍與田邑書曰:“今以一節(jié)之任,建三軍之威,豈特寵其八尺之竹,牦牛之尾哉!”續(xù)漢志曰:“更始時,南方有童謠云:‘諧不諧,在赤眉;得不得,在河北。’后更始為赤眉所殺是不諧也;光武由河北而興,是得之也!
注[二]二千百謂郡守也。長吏謂縣令長及丞尉也。三老者,鄉(xiāng)官也。高祖置。
前書曰:“舉人年五十已上,有修行能帥觽者,置以為三老,每鄉(xiāng)一人;擇鄉(xiāng)三老為縣三老與令長丞尉以事相教,復(fù)其傜戍!崩m(xù)漢志曰“每刺史皆有從事史﹑假佐,每縣各置諸*(事)*曹*[掾]*史”也。
注[三]漢初遣丞相史分刺州,武帝改置刺史,察州,秩六百石。成帝更名牧,秩二千石。漢官典儀曰“刺史行郡國,省察政教,黜陟能不,斷理冤獄”也。
注[四]說文曰:“苛,小草也!毖哉罘奔(xì)。禮記曰:“苛政猛于虎。”
進(jìn)至邯鄲,[一]故趙繆王子林[二]說光武曰:“赤眉今在河?xùn)|,但決水灌之,百萬之觽可使為魚!盵三]光武不荅,去之真定。[四]林于是乃詐以卜者王郎為成帝子子輿,[五]十二月,立郎為天子,都邯鄲,遂遣使者降下郡國。
注[一]縣名,屬趙國,今洺州縣也。前書音義:“邯,山名;鄲,盡也。邯山至此而盡。城郭字皆從邑,因以名焉!
注[二]繆王,景帝七代孫,名元。前書曰,元坐殺人,為大鴻臚所奏。謚曰繆,音謬。東觀記*(日)*“林”作“臨”字。
注[三]赤眉賊帥樊崇等恐其觽與王莽兵亂,皆朱其眉以相別,故曰赤眉。續(xù)漢書曰:“是時上平河北,過邯鄲,林進(jìn)見,言赤眉可破。上問其故,對曰:‘河水從列人北流;如決河水灌之皆可令為魚!喜蝗恢!绷腥,縣,故城在今洺州肥鄉(xiāng)縣東北。
注[四]縣名,屬真定國,今恒州縣也。
注[五]前書曰,立國將軍孫建奏云“不知何一男子遮臣車前,自稱漢氏劉子輿,成帝下妻子也劉氏當(dāng)復(fù)”。故郎因而稱之。
二年正月,光武以王郎新盛,乃北徇薊。[一]王郎移檄購光武十萬戶,[二]而故廣
陽王子劉接[三]起兵薊中以應(yīng)郎,城內(nèi)擾亂,轉(zhuǎn)相驚恐,言邯鄲使者方到,二千石以下皆出迎。于是光武趣駕南轅,[四]晨夜不敢入城邑,舍食道傍。至饒陽,[五]官屬皆乏食。光武乃自稱邯鄲使者,入傳舍。[六]傳吏方進(jìn)食,從者饑,爭奪之。傳吏疑其偽,乃椎鼓數(shù)十通,[七]紿言邯鄲將軍至,[八]官屬皆失色。光武升車欲馳;既而懼不免,徐還坐,曰:“請邯鄲將軍入!本媚笋{去。傳中人遙語門者閉之。門長曰:“天下詎可知而閉長者乎?”遂得南出。
晨夜兼行,蒙犯霜雪,[九]天時寒,面皆破裂。至呼沱河,[一0]無船,適遇冰合,得過,[一一]未畢數(shù)車而陷。進(jìn)至下博城西,[一二]遑惑不知所之。有白衣老父在道旁,[一三]指曰:“努力!信都郡為長安守,去此八十里!盵一四]光武即馳赴之,信都太守任光開門出迎。世祖因發(fā)旁縣,得四千人,先擊堂陽﹑貰縣,皆降之。[一五]王莽和
*(戎)**[成]*卒正邳彤亦舉郡降。[一六]又昌城人劉植,宋子人耿純,[一七]各率宗親子弟據(jù)其縣邑,以奉光武。于是北降下曲陽,[一八]觽稍合,樂附者至有數(shù)萬人。
注[一]縣名,屬涿郡,今幽州縣也。本字從“契”從“邑”,見說文。
注[二]說文曰:“檄,以木簡為書,長尺二寸。謂之檄,以征召也。”又曰:“以財有所求曰購!蔽何渥嗍略唬骸叭粲屑,即插以雞羽,謂之羽檄!
注[三]廣陽王名嘉,武帝五代孫。
注[四]趣,急也,讀曰促。
注[五]縣名,屬安平國,在饒河之陽,故城在今瀛州饒陽縣東北。
注[六]客館也。傳音知戀反,下同。
注[七]椎音直追反。
注[八]紿,言欺誑也,音殆。
注[九]蒙,冒也。
注[一0]山海經(jīng)云:“太戲之山,滹沱之水出焉!痹诮翊莘碑嚳h東,流經(jīng)定州深澤縣東南即光武所度處,今俗猶謂之危度口。臣賢案:呼沱河舊在饒陽南,至魏太祖曹操因饒河故瀆決令北注新溝水,所以今在饒陽縣北。
注[一一]續(xù)漢書曰:“時冰滑馬僵,乃各以囊盛沙,布冰上度焉!
注[一二]下博,縣,屬信都國。在博水之下,故曰下博。故城在今冀州下博縣南。
注[一三]老父蓋神人也,今下博縣西猶有祠堂。
注[一四]信都郡,今冀州也。
注[一五]堂陽及貰并屬鉅鹿郡。堂陽在堂水之陽,今冀州縣,故城在今冀州鹿城縣西南。貰音時夜反。
注[一六]東觀記曰:“王莽分鉅鹿為和*(戎)**[成]*郡!弊湔,職如太守。
注[一七]昌城,縣,屬信都國,故城在今冀州西北。宋子,縣,屬鉅鹿郡,故城在今趙州平棘縣北。
注[一八]縣名,屬鉅鹿郡。常山郡有上曲陽,故此言下。
復(fù)北擊中山,[一]拔盧奴。[二]所過發(fā)奔命兵,[三]移檄邊部,共擊邯鄲,郡縣還復(fù)響應(yīng)。南擊新市﹑真定﹑元氏﹑防子,皆下之,[四]因入趙界。
注[一]中山,國,一名中人亭,故城在今定州唐縣東北。張曜中山記曰:“城中有山故曰中山!
注[二]縣名,屬中山國,故城在今定州安喜縣。水經(jīng)注曰:“縣有黑水故池,水黑曰盧不流曰奴,因以為名!
注[三]前書音義曰:“舊時郡國皆有材官﹑騎士,若有急難,權(quán)取驍勇者聞命奔赴,故謂之‘奔命’!
注[四]新市,縣,屬鉅鹿郡,故城在今恒州東北。元氏﹑房子,屬常山郡,并今趙州縣也。防與房古字通用。
時王郎大將李育屯柏人,[一]漢兵不知而進(jìn),前部偏將朱浮﹑鄧禹為育所破,亡失輜重。光武在后聞之,收浮﹑禹散卒,與育戰(zhàn)于郭門,大破之,盡得其所獲。育還保城,攻之不下,于是引兵拔廣阿。[二]會上谷太守耿況﹑漁陽太守彭寵[三]各遣其將吳漢﹑寇恂等將突騎來助擊王郎[四]更始亦遣尚書仆射謝躬討郎,[五]光武因大饗士卒,遂東圍鉅鹿。王郎守將王饒堅守,月余不下。
郎遣將倪宏﹑劉奉[六]率數(shù)萬人救鉅鹿,光武逆戰(zhàn)于南□,[七]斬首數(shù)千級。
四月,進(jìn)圍邯鄲,連戰(zhàn)破之。五月甲辰,拔其城,誅王郎。收文書,得吏人與郎交關(guān)謗毀者數(shù)千章。光武不省,會諸將軍燒之,曰:“令反側(cè)子自安!盵八]
注[一]縣名,屬趙國,今邢州縣,故城在縣之西北。
注[二]縣名,屬鉅鹿郡,故城在今趙州象城縣西北。
注[三]上谷,郡,故城在今媯州懷戎縣。漁陽,郡,在漁水之陽,今幽州縣。
注[四]突騎,言能沖突軍陣。
注[五]漢官儀曰:“尚書四員,武帝置,成帝加一為五。有*[常]*侍曹尚書,主丞相御史事;二千石尚書,主刺史﹑二千石事;戶曹尚書,主人庶上書事;主客尚書,主外國四夷事;成帝加三公尚書,主斷獄事。仆射,秦官也。仆,主也。古者重武事,每官必有主射以督課之!敝x躬為尚書仆射。
注[六]倪音五兮反。
注[七]縣名,屬鉅鹿郡,故城在今邢州柏人縣東北。左傳齊國夏伐晉取欒,即其地也。其后南徙,故加“南”。今俗謂之倫城,聲之轉(zhuǎn)也!跻袅θ。
注[八]反側(cè),不安也。詩國風(fēng)曰:“展轉(zhuǎn)反側(cè)!
更始遣侍御史持節(jié)立光武為蕭王,[一]悉令罷兵詣行在所。[二]光武辭以河北未平,不就征。自是始貳于更始。[三]
注[一]蕭,縣,屬沛郡,今徐州縣也。續(xù)漢書曰:“更始使侍御史黃黨封上為蕭王!
注[二]蔡邕獨斷曰:“天子以四海為家,故謂所居為行在所!
注[三]貳,離異也。
是時長安政亂,四方背叛。梁王劉永□命睢陽,[一]公孫述稱王巴蜀,[二]李憲自立為淮南王[三]秦豐自號楚黎王,[四]張步起瑯邪,[五]董憲起東海,[六]延岑起漢中,[七]田戎起夷陵,[八]并置將帥,侵略郡縣。又別號諸賊銅馬﹑大肜
﹑高湖﹑重連﹑鐵脛﹑大搶﹑尤來﹑上江﹑青犢﹑五校﹑□鄉(xiāng)﹑五幡﹑五樓﹑富平﹑獲索等[九]各領(lǐng)部曲,[一0]觽合數(shù)百萬人,所在寇掠。
注[一]縣名,屬梁郡,今宋州也!,專也。
注[二]蜀有巴郡,故總言之。
注[三]淮南,郡,今壽州也。
注[四]習(xí)鑿齒襄陽記曰:“秦豐,黎丘鄉(xiāng)人。黎丘楚地,故稱楚黎王!崩枨鸸食窃诮裣逯萋实揽h北。
注[五]郡*[名]*。有瑯邪山,故城*[在]*今海州朐山縣東北。
注[六]郡名,今海州縣。
注[七]郡名,故城在今梁州南鄭縣東北。
注[八]縣名,屬南郡。有夷山,故曰夷陵,今硤州縣也,故城在今縣西北。
注[九]諸賊或以山川土地為名,或以軍容強盛為號。銅馬賊帥東山荒禿﹑上淮況等,大肜渠帥樊重,尤來渠帥樊崇,五校賊帥高扈,□鄉(xiāng)賊帥董次仲,五樓賊帥張文,富平賊帥徐少獲索賊帥古師郎等,并見東觀記。
注[一0]續(xù)漢志曰:“大將軍營有五部,部三校尉。部下有曲,曲有軍候一人。”
光武將擊之,先遣吳漢北發(fā)十郡兵。幽州牧苗曾不從,漢遂斬曾而發(fā)其觽。秋,光武擊銅馬于鄡[一]吳漢將突騎來會清陽。[二]賊數(shù)挑戰(zhàn),[三]光武堅營自守;有出鹵掠者輒擊取之,[四]絕其徹道。積月余日,賊食盡,夜遁去,追至館陶,大破之。[五]受降未盡而高湖﹑重連從東南來,與銅馬余觽合,光武復(fù)與大戰(zhàn)于蒲陽,悉破降之,封其渠帥為列侯。[六]降者猶不自安,光武知其意,□令各歸營勒兵,乃自乘輕騎按行部陳。降者更相語曰:“蕭王推赤心置人腹中,安得不投死乎!”[七]由是皆服。悉將降人分配諸將觽遂數(shù)十萬,故關(guān)西號光武為“銅馬帝”。赤眉別帥與大肜﹑青犢十余萬觽在射犬[八]光武進(jìn)擊,大破之,觽皆散走。使吳漢﹑岑彭襲殺謝躬于鄴。
注[一]縣名,屬鉅鹿郡,故城在今冀州鹿城縣東。鄡音苦堯反。竹書紀(jì)年曰:“韂
鞅封于鄡!背假t案:下文云“吳漢將突騎來會清陽”,又“追至館陶”,并與鄡相近。俗本多誤作“鄔”,而蕭該音一古反,云屬太原郡,臧*(矜)**[競]*音作鄢,一建反云屬襄陽郡,并誤也。
注[二]縣名,屬清河郡,今貝州縣,故城在州西北。
注[三]挺身獨戰(zhàn)也,古謂之致師,見左傳。挑音徒了反。
注[四]鹵與虜同。郭璞注爾雅曰:“掠,奪取也。”
注[五]館陶,縣,屬魏郡,今魏州縣。
注[六]前書音義曰“蒲陽山,蒲水所出”,在今定州北平縣西北。本或作“滿陽”。
渠,大也。尚書:“殲厥渠魁!绷泻罴磸睾钜。稱列者,言見序列也。
注[七]投死猶言致死。
注[八]續(xù)漢志曰野王縣有射犬聚,故城在今懷州武德縣北也。
青犢﹑赤眉賊入函谷關(guān),攻更始。[一]光武乃遣鄧禹率六裨將引兵而西,以乘更始
﹑赤眉之亂。時更始使大司馬朱鮪﹑舞陰王李軼等屯洛陽,[二]光武亦令馮異守孟津以拒之。[三]
注[一]函谷,谷名,因谷以名關(guān)。舊在弘農(nóng)湖城縣西,前書楊仆為樓船將軍,有功,恥居關(guān)外,武帝乃為徒于新安。故關(guān)在今洛州新安縣之東。
注[二]舞陰,縣,屬南陽郡,故城在今唐州沘陽縣西北。
注[三]孔安國注尚書云:“孟,地名,在洛北,都道所湊,古今以為津。”論衡曰:“武王伐紂,八百諸侯同于此盟,故曰盟津!彼酌问颍窈雨柨h津也。
建武元年春正月,平陵人方望[一]立前孺子劉嬰為天子,[二]更始遣丞相李松擊斬之。
注[一]平陵,昭帝陵也,因以為縣,故城在今咸陽縣西北。
注[二]平帝崩,王莽立楚孝王孫廣戚侯顯子嬰為孺子。莽篡位,廢為定安公。
光武北擊尤來﹑大搶﹑五幡于元氏,追至右北平,連破之。[一]又戰(zhàn)于順?biāo),[二]乘勝輕進(jìn)反為所敗。賊追急,短兵接,[三]光武自投高岸,遇突騎王豐,下馬授光武,光武撫其肩而上,顧笑謂耿弇曰:“幾為虜嗤!睆m頻射漤賊,得免。士卒死者數(shù)千人,散兵歸保范陽。[四]軍中不見光武,或云已歿,[五]諸將不知所為。吳漢曰:“卿曹努力![六]王兄子在南陽,何憂無主?”[七]觽恐懼,數(shù)日乃定。賊雖戰(zhàn)勝,而素懾大威,[八]客主不相知,夜遂引去。大軍復(fù)進(jìn)至安次,[九]與戰(zhàn),破之,斬首三千余級。賊入漁陽乃遣吳漢率耿弇﹑陳俊﹑馬武等十二將軍追戰(zhàn)于潞東,[一0]及平谷,大破滅之。
[一一]
注[一]北平,縣,屬中山國,今易州永樂縣也。臣賢案:東觀記﹑續(xù)漢書并無“右”字此加“右”,誤也。營州西南別有右北平郡故城,非此地。
注[二]酈元水經(jīng)注云:“徐水經(jīng)北平縣故城北,光武追銅馬﹑五幡,破之于順?biāo),即徐水之別名也!痹诮褚字荨1净蜃鳌吧鳌闭,誤也。
注[三]短兵謂刀□也。楚辭曰:“車錯轂兮短兵接!
注[四]縣名,在范水之陽,屬涿郡,故城在今易州易縣東南。
注[五]東觀記曰:“上已乘王豐小馬先到矣,營門不覺。”
注[六]曹,輩也。
注[七]兄子謂伯升子章及興也。
注[八]懾,懼也,音之涉反。
注[九]縣名,屬勃?ぃ裼闹菘h也,故城在縣東。
注[一0]潞,縣名,屬漁陽郡,今幽州縣也。有潞水,因以為名。蕭該音義云:“潞屬上黨!背假t案:潞與漁陽相接,言上黨潞者非也。
注[一一]平谷,縣,屬漁陽郡,故城在今潞縣北。
朱鮪遣討難將軍蘇茂攻溫,[一]馮異、寇恂與戰(zhàn),大破之,斬其將賈強。
注[一]今洛州縣。
于是諸將議上尊號。馬武先進(jìn)曰:“天下無主。如有圣人承敝而起,雖仲尼為相,孫子為將,猶恐無能有益。反水不收,后悔無及。[一]大王雖執(zhí)謙退,柰宗廟社稷何!宜且還薊即尊位乃議征伐。今此誰賊而馳騖擊之乎?”[二]光武驚曰:“何將軍出是
言?可斬也!”武曰:“諸將盡然!惫馕涫钩鰰灾,[三]乃引軍還至薊。
注[一]言早當(dāng)即尊位以定觽心,今執(zhí)謙退,失于事機也。孫子名武,吳王闔閭將,善用兵,有兵法十三篇。反音翻。
注[二]誰謂未有主也。前書音義曰:“直騁曰馳,亂馳曰騖。”
注[三]使曉諭諸將。
夏四月,公孫述自稱天子。
光武從薊還,過范陽,命收葬吏士。至中山,諸將復(fù)上奏曰:“漢遭王莽,宗廟廢絕豪杰憤怒,兆人涂炭。[一]王與伯升首舉義兵,更始因其資以據(jù)帝位,而不能奉承大統(tǒng)敗亂綱紀(jì),盜賊日多,髃生危蹙。[二]大王初征昆陽,王莽自潰;后拔邯鄲,北州弭定;參分天下而有其二,跨州據(jù)土,帶甲百萬。言武力則莫之敢抗,論文德則無所與辭。臣聞帝王不可以久曠,天命不可以謙拒,惟大王以社稷為計,萬姓為心!惫馕溆植宦。
注[一]尚書曰:“人墜涂炭!笨装矅⒃疲骸叭粝菽鄩嫽,無救之者!
注[二]蹙,迫也,音子六反。
行到南平棘,[一]諸將復(fù)固請之。光武曰:“寇賊未平,四面受敵,何遽欲正號位
乎?諸將且出。”耿純進(jìn)曰:“天下士大夫捐親戚,□土壤,從大王于矢石之閑者,其計固望其攀龍鱗附鳳翼,以成其所志耳。[二]今功業(yè)即定,天人亦應(yīng),而大王留時逆觽不正號位,純恐士大夫望絕計窮,則有去歸之思,無為久自苦也。大觽一散,難可復(fù)合。時不可留,觽不可逆!奔冄陨跽\切,光武深感,曰:“吾將思之!
注[一]縣名,屬常山郡,今趙州縣,故城在縣南。
注[二]楊雄法言曰:“攀龍鱗,附鳳翼,巽以揚之!
行至鄗,[一]光武先在長安時同舍生強華[二]自關(guān)中奉赤伏符,曰“劉秀發(fā)兵捕不道四夷云集龍□野,四七之際火為主”。[三]髃臣因復(fù)奏曰:“受命之符,人應(yīng)為大,[四]萬里合信,不議同情,周之白魚,曷足比焉?[五]今上無天子,海內(nèi)淆亂,符瑞之應(yīng)昭然著聞,宜荅天神,以塞髃望!惫馕溆谑敲兴驹O(shè)□場于鄗南千秋亭五成陌。
[六]
注[一]縣名,今趙州高邑縣也。鄗音火各反。
注[二]續(xù)漢書曰:“強華,潁川人也!睆娨羝鋬煞。
注[三]四七,二十八也。自高祖至光武初起,合二百二十八年,即四七之際也。
漢火德,故火為主也。
注[四]謂強華奉赤伏符也。
注[五]尚書中候曰“武王伐紂,度孟津,中流白魚躍入王舟,長三尺,赤文有字,告以伐紂之意”也。
注[六]□謂筑土,場謂除地。秦法,十里一亭。南北為阡,東西為陌。其地在今趙州柏鄉(xiāng)縣。水經(jīng)注曰,亭有石□,□有圭頭碑,其陰云常山相隴西狄道馮龍所造!
*(廟)*之東,枕道有兩石翁仲,南北相對焉。
六月己未,即皇帝位。燔燎告天,[一]禋于六宗,[二]望于髃神。[三]其祝文曰:“皇天上帝,后土神只,眷顧降命,屬秀黎元,為人父母,[四]秀不敢當(dāng)。
髃下百辟,不謀同辭,[五]咸曰:‘王莽篡位,秀發(fā)憤興兵,破王尋、王邑于昆陽,誅王郎、銅馬于河北,平定天下,海內(nèi)蒙恩。上當(dāng)天地之心,下為元元所歸!痆六]讖記曰:‘劉秀發(fā)兵捕不道,卯金修德為天子。’[七]秀猶固辭,至于再,至于三。髃下僉曰:‘皇天大命,不可稽留!也痪闯小!庇谑墙ㄔ獮榻ㄎ洌笊馓煜,改鄗為高邑。
注[一]天高不可達(dá),故燔柴以祭之,庶高煙上通也。爾雅云:“祭天曰燔柴。”
燔音煩。燎音力吊反。
注[二]精意以享謂之禋。續(xù)漢志:“平帝元始中,謂六宗為易卦六子之氣,水、火、雷、風(fēng)、山、澤也。光武中興,遵而不改。至安帝即位。初改六宗為天地四方之宗,祠于洛陽之北戌亥之地!
注[三]山林川谷能興致云雨者皆曰神。不可篃至,故望而祭之。尚書曰:“望于山川篃于髃神!
注[四]屬音燭。
注[五]詩大雅曰:“百辟卿士。”鄭玄注云:“百辟,畿內(nèi)諸侯也!
注[六]元元謂黎庶也。元元由言喁喁,可矜憐之辭也。
注[七]卯金,劉字也。春秋演孔圖曰:“卯金刀,名為[劉],赤帝后,次代周!
是月,赤眉立劉盆子為天子。
甲子,前將軍鄧禹擊更始定國公王匡于安邑,大破之,[一]斬其將劉均。
注[一]安邑,縣,屬河?xùn)|郡,今蒲州縣也。
秋七月辛未,拜前將軍鄧禹為大司徒。丁丑,以野王令王梁為大司空。[一]壬午,以大將軍吳漢為大司馬,偏將軍景丹為驃騎大將軍,大將軍耿弇為建威大將軍,偏將軍蓋延為虎牙大將軍偏將軍朱佑為建義大將軍,中堅將軍杜茂為大將軍。
注[一]野王,縣,屬河內(nèi)郡,故城在今懷州。時據(jù)赤伏符文,故從縣宰而超拜之,事具梁傳。
時宗室劉茂自號“厭新將軍”,[一]率觽降,封為中山王。
注[一]王莽號新室,言欲厭勝之。
己亥,幸懷。[一]遣耿弇率強弩將軍陳俊軍五社津,[二]備滎陽以東。使吳漢率朱佑及廷尉岑彭、[三]執(zhí)金吾賈復(fù)、[四]揚化將軍堅鐔等十一將軍[五]圍朱鮪于洛陽。
注[一]縣名,屬河內(nèi)郡,故城在今懷州武陟縣西。天子所行必有恩幸,故稱幸。
注[二]水經(jīng)注曰:“鞏縣北有五社津,一名土社津。有山臨河,其下有穴,潛通淮浦。有渚,謂之鮪渚!眳斡[云“武王伐紂至鮪水”,即此地。
注[三]前書“廷尉,秦官”也。聽獄必質(zhì)于朝廷,與觽共之。尉,平也,故稱廷尉。
注[四]前書曰:“中尉,秦官,武帝改為執(zhí)金吾!蔽,御也,掌執(zhí)兵革以御非常。
注[五]鐔音徒南反。
八月壬子,祭社稷。癸丑,祠高祖、太宗、世宗于懷宮。進(jìn)幸河陽。更始廩丘王田立降。[一]
注[一]廩丘,縣,屬東郡,*[故]*城在今濮州雷澤縣北也。
九月,赤眉入長安,更始奔高陵。辛未,詔曰:[一]“更始破敗,棄城逃走,妻子裸袒流□道路。[二]朕甚愍之。今封更始為淮陽王。[三]吏人敢有賊害者,罪同大逆!
注[一]漢制度曰:“帝之下書有四:一曰策書,二曰制書,三曰詔書,四曰誡敕。
策書者,編簡也,其制長二尺,短者半之,篆書,起年月日,稱皇帝,以命諸侯王。
三公以罪免亦賜策,而以隸書,用尺一木,兩行,唯此為異也。制書者,帝者制度之命,其文曰制詔三公,皆璽封,尚書令印重封,露布州郡也。詔書者,詔,告也,其文曰告
某官云[云],如故事。誡敕者,謂敕刺史、太守,其文曰有詔敕某官。它皆仿此。”
注[二]□音人勇反!酰⒁。
注[三]淮陽,郡,故城在今陳州宛丘縣西南。
甲申,以前*(高)*密令卓茂為太傅。[一]
注[一]高密,縣,屬高密國,今密州縣,故城在今縣之西南。卓以平帝時為密令,故曰“前”。
辛卯,朱鮪舉城降。
冬十月癸丑,車駕入洛陽,幸南宮漤非殿,遂定都焉。[一]
注[一]蔡質(zhì)漢典職儀曰:“南宮至北宮,中央作大屋,復(fù)道,三道行,天子從中道,從官夾左右,十步一韂。兩宮相去七里!庇致尻枌m閣名有漤非殿。臣賢案:俗本或作御北殿“”者,誤。
遣岑彭擊荊州髃賊。
十一月甲午,幸懷。
劉永自稱天子。
十二月丙戌,至自懷。
赤眉?xì)⒏,而隗囂?jù)隴右,盧芳起安定。[一]破虜大將軍叔壽擊五校賊于曲梁,戰(zhàn)歿。[二]
注[一]郡名,今涇州縣。
注[二]曲梁屬廣平國,今洺州縣也。
二年春正月甲子朔,日有食之。[一]大司馬吳漢率九將軍擊□鄉(xiāng)賊于鄴東,大破降之。庚辰,封功臣皆為列侯,大國四縣,余各有差。下詔曰:“人情得足,苦于放縱,快須臾之欲,忘慎罰之義。[二]惟諸將業(yè)遠(yuǎn)功大,誠欲傳于無窮,宜如臨深淵,如履薄冰戰(zhàn)戰(zhàn)栗栗,日慎一日。[三]其顯效未詶,名籍未立者,大鴻臚趣上,[四]朕將差而錄之!辈┦慷」ёh曰:“古帝王封諸侯不過百里,[五]故利以建侯,取法于雷,[六]強干弱枝所以為治也。今封諸侯四縣,不合法制!钡墼唬骸肮胖鰢,皆以無道,未嘗聞功臣地多而滅亡者。”乃遣謁者即授印綬,[七]策曰:“在上不驕,高而不危;制節(jié)謹(jǐn)度滿而不溢。敬之戒之。傳爾子孫,長為漢藩!盵八]
注[一]續(xù)漢志曰:“在危八度。虛、危,齊地。賊張步擁兵據(jù)齊,至五年乃破!
注[二]尚書曰:“罔不明德慎罰,亦克用勸!笨装矅⒃啤吧餍塘P,亦能用勸善”也。
注[三]太公金匱曰:“黃帝居人上,惴惴若臨深淵;舜居人上,矜矜如履薄冰;禹居人上栗栗如不滿日。敬勝怠則吉,義勝欲則昌,日慎一日,壽終無殃!
注[四]續(xù)漢志曰:“大鴻臚,卿一人,中二千石,掌諸王入朝及拜諸侯封者!
趣音促。
注[五]史記太史公曰:“武王、成、康所封數(shù)百,而同姓五十,地不過百里!
注[六]易屯卦震下坎上,震為雷,初九曰“利建侯”,又曰“震驚百里”,故封諸侯地方百里以法雷也。
注[七]前書曰:“謁者,秦官,掌賓贊受事,員七十人,秩比六百石!敝信d但三十人。蔡質(zhì)*[漢]*典職儀曰:“皆選儀容端正,任奉使者!鼻皶唬骸爸T侯王,金璽盭綬。列侯,金印紫綬!北X音戾,草名也。似艾,可染綠,因以名綬也。
注[八]藩,屏也。言建諸侯所以為國之藩蔽也。詩大雅曰:“四國于藩。”
壬午,更始復(fù)漢將軍鄧曄、輔漢將軍于匡降,皆復(fù)爵位。
壬子,起高廟,建社稷于洛陽,立郊兆于城南,始正火德,色尚赤。[一]
注[一]漢禮制度曰:“人君之居,前有朝,后有寢。終則制廟以象朝,后制寢以象寢。光武都洛陽,乃合高祖以下至平帝為一廟,藏十一帝主于其中。元帝次當(dāng)?shù)诎,光武第九故立元帝為祖廟,后遵而不改!崩m(xù)漢志曰:“立社稷于洛陽,在宗廟之右,皆方□,四面及中各依方色,無屋,有墻門而已!卑谆⑼ㄔ唬骸疤熳又醴轿逭,諸
侯之□半天子之□。社者,土也,人非土不立,非谷不食,故封土立社,示有土也。稷者五谷之長,得陰陽中和之氣,故祭之也!
續(xù)漢書曰:“制郊兆于洛陽城南七里,為□,八陛,中又為重□,天地位皆在□上。
其外□上為五帝位,青帝位在甲寅,赤帝位在丙巳,黃帝位在丁未,白帝位在庚申,黑帝位在壬亥。其外為壝,重營皆紫,以象紫宮。營有信道以為門,日月在營內(nèi)南道,日在東月在西。北斗在北道之西。外營、中營凡千五百一十四神,高皇帝配食焉。北郊在洛陽城北四里方□,四陛。地只位南面,西上;高皇后配,西面,皆在□上;地理髃后從食皆在□下;中岳在末;四岳各依其方,淮、海俱在東,河在西,濟在北,江在南余山川各如其方!睗h初土德,色尚黃,至此始明火德,□幟尚赤,服色于是乃正。
是月,赤眉焚西京宮室,發(fā)掘園陵,[一]寇掠關(guān)中。大司徒鄧禹入長安,遣府掾奉十一帝神主納于高廟。[二]
注[一]園謂塋域,陵謂山墳。
注[二]漢官儀曰:“司徒府掾?qū)偃蝗,秩千石。”十一帝謂高祖至平帝。神主,以木為之,方尺二寸,穿中央,達(dá)四方。天子主長尺二寸,諸侯主長一尺,虞主用桑。
練主用栗。韂宏舊漢儀曰:“已葬,收主,為木函,藏廟太室中西壁坎中,去地六尺一寸祭則立主于坎下!
真定王楊、臨邑侯讓謀反,[一]遣前將軍耿純誅之。
注[一]楊,景帝七代孫。讓即楊弟。
二月己酉,幸修武。[一]
注[一]縣名,屬河內(nèi)郡,本殷之寧邑。韓詩外傳曰:“武王伐紂,勒兵于寧,改曰修武!苯駪阎菘h也。
大司空王梁免。壬子,以太中大夫宋弘為大司空。
遣驃騎大將軍景丹率征虜將軍祭遵等二將軍擊弘農(nóng)賊,破之,因遣祭遵圍蠻中賊張滿。[一]
注[一]蠻中,聚名,故戎蠻子國,在今汝州西南,俗謂之麻城。
漁陽太守彭寵反,攻幽州牧朱浮于薊。
延岑自稱武安王于漢中。
辛卯,至自修武。
三月乙未,大赦天下,詔曰:“頃獄多冤人,用刑深刻,朕甚愍之?鬃釉疲骸塘P不中則民無所措手足!痆一]其與中二千石、諸大夫、博士、議郎議省刑法!
注[一]論語之文。
遣執(zhí)金吾賈復(fù)率二將軍擊更始郾王尹遵,破降之。[一]
注[一]“遵”或作“尊”。
驍騎將軍劉植擊密賊,戰(zhàn)歿。[一]
注[一]密,縣,屬河南郡,今洛州縣。
遣虎牙大將軍蓋延率四將軍伐劉永。夏四月,圍永于睢陽。更始將蘇茂殺淮陽太守潘蹇而附劉永。
甲午,封叔父良為廣陽王,兄子章為太原王,章弟興為魯王,舂陵侯嫡子祉為城陽王。[一]
注[一]城陽,國,故城在今沂州臨沂縣南。
五月庚辰,封更始元氏王歙為泗水王,[一]故真定王楊子得為真定王,周后姬常為周承休公。[二]
注[一]泗水,國,今兌州縣也。
注[二]武帝封周后姬嘉為周子南君,成帝封姬延為周承休公,常即延之后。承休所封故城在今汝州東北。
癸未,詔曰:“民有嫁妻賣子欲歸父母者,恣聽之。敢拘執(zhí),論如律!
六月戊戌,立貴人郭氏為皇后,子強為皇太子,大赦天下。增郎、謁者、從官秩各一等。[一]丙午,封宗子劉終為淄川王。[二]
注[一]前書曰:“郎官掌守門戶,出充車騎。有議郎、中郎、侍郎、郎中,秩六百石已下!
注[二]淄川,國,今淄州縣。
秋八月,帝自將征五校。丙辰,幸內(nèi)黃,[一]大破五校于羛陽,降之。[二]
注[一]縣名屬魏郡,今相州縣。
注[二]羛陽,聚名,屬魏郡,故城在今相州堯城縣東。諸本有作“茀”者,誤也。
左傳云:“晉荀盈如齊逆女,還,卒于戲陽!倍蓬A(yù)注云:“內(nèi)黃縣北有戲陽城。”戲與羛同音許宜反。
遣游擊將軍鄧隆救朱浮,與彭寵戰(zhàn)于潞,隆軍敗績。
蓋延拔睢陽,劉永奔譙。[一]
注[一]今亳州縣。
破虜將軍鄧奉據(jù)淯陽反。
九月壬戌,至自內(nèi)黃。
驃騎大將軍景丹薨。
延岑大破赤眉于杜陵。[一]
注[一]縣名,屬京兆,周之杜伯國,在今萬年縣東南。
關(guān)中饑,民相食。
冬十一月,以廷尉岑彭為征南大將軍,率八將軍討鄧奉于堵鄉(xiāng)。[一]
注[一]水經(jīng)注曰:“堵水南經(jīng)小堵鄉(xiāng)!痹诮裉浦莘匠强h。堵音者。
銅馬、青犢、尤來余賊共立孫登為天子于上郡。[一]登將樂玄殺登,以其觽五萬余人降。
注[一]春秋保干圖曰:“賊臣起,名孫登,巧用法,多技方!鄙w立以應(yīng)之。上郡故城在今涇州上縣東南。
遣偏將軍馮異代鄧禹伐赤眉。
使太中大夫伏隆持節(jié)安輯青徐二州,招張步降之。[一]
注[一]爾雅曰:“輯,和也!币艏。
十二月戊午,詔曰:“惟宗室列侯為王莽所廢,先靈無所依歸,朕甚愍之。其并復(fù)故國。若侯身已歿,屬所上其子孫見名尚書,封拜!盵一]
注[一]屬所謂侯子孫所屬之郡縣也。錄其見名上于尚書,封拜之。
是歲,蓋延等大破劉永于沛西。[一]初,王莽末,天下旱蝗,黃金一斤易粟一斛;至是野谷旅生[二]麻□尤盛,野蠶成繭,被于山阜,人收其利焉。
注[一]沛,今徐州縣也。
注[二]旅,寄也。不因播種而生,故曰旅。今字書作“稆”,音呂,古字通。
三年春正月甲子,以偏將軍馮異為征西大將軍,杜茂為驃騎大將軍,大司徒鄧禹及馮異與赤眉戰(zhàn)于回溪[一]禹、異敗績。
注[一]溪名也,俗名回坑,在今洛州永寧縣東。
征虜將軍祭遵破蠻中,斬張滿。
辛巳,立皇考南頓君已上四廟。
壬午,大赦天下。
閏月乙巳,大司徒鄧禹免。
馮異與赤眉戰(zhàn)于崤底,大破之,[一]余觽南向宜陽,[二]帝自將征之。己亥,幸宜陽。甲辰,親勒六軍,大陳戎馬,大司馬吳漢精卒當(dāng)前,中軍次之,驍騎、武韂分陳左右。赤眉望見震怖,遣使乞降。丙午,赤眉君臣面縛,[三]奉高皇帝璽綬,[四]詔以屬城門校尉。[五]戊申,至自宜陽,己酉,詔曰:“髃盜縱橫,賊害元元,盆子竊尊號,亂惑天下。
朕奮兵討擊,應(yīng)時崩解,十余萬觽束手降服,先帝璽綬歸之王府。斯皆祖宗之靈,士人之力,朕曷足以享斯哉![六]其擇吉日祠高廟,賜天下長子當(dāng)為父后者爵,人一級!
注[一]崤,山名;底,阪也。一名嵚岑山,在今洛州永寧縣西北。
注[二]縣名,屬弘農(nóng)郡,韓國都也,故城在今洛州福昌縣東韓城是也。
注[三]面,偝也。謂反偝而縛之。
注[四]蔡邕獨斷曰:“皇帝六璽,皆玉螭虎紐,文曰‘皇帝行璽’、‘皇帝之璽’、
‘皇帝信璽’、‘天子行璽’、‘天子之璽’、‘天子信璽’,皆以武都紫泥封之!
玉璽譜曰:“傳國璽是秦始皇初定天下所刻,其玉出藍(lán)田山,丞相李斯所書,其文
曰‘受命于天,既壽永昌’。高祖至霸上,秦王子嬰獻(xiàn)之。至王莽篡位,就元后求璽,不與,以威逼之,乃出璽投地。璽上螭一角缺。及莽敗,李松持璽詣宛上更始;更始敗,璽入赤眉;劉盆子既敗,以奉光武!
注[五]前書曰“城門校尉,掌京師城門屯兵,秩比二千石”也。
注[六]享,當(dāng)也。
二月己未,祠高廟,受傳國璽。
劉永立董憲為海西王,[一]張步為齊王。步殺光祿大夫伏隆而反。
注[一]海西,縣,屬瑯邪郡。
幸懷。遣吳漢率二將軍擊青犢于軹西,大破降之。[一]
注[一]軹,縣,屬河內(nèi)郡,故城在今洛州濟源縣東南。
三月壬寅,以大司徒司直伏湛為大司徒。[一]
注[一]續(xù)漢志曰:“光武即位,依武帝故事置司徒司直,建武十一年省。”
彭寵陷薊城,寵自立為燕王。
帝自將征鄧奉,幸堵陽。夏四月,大破鄧奉于小長安,斬之。
馮異與延岑戰(zhàn)于上林,破之。[一]
注[一]關(guān)中上林苑也。
吳漢率七將軍與劉永將蘇茂戰(zhàn)于廣樂,大破之。[一]虎牙大將軍蓋延圍劉永于睢陽。
注[一]廣樂地闕,今宋州虞城縣有長樂故城,蓋避隋煬帝諱。
五月己酉,車駕還宮。
乙卯晦,日有食之。[一]
注[一]續(xù)漢志曰:“日在柳十四度。柳,河南也。時樊崇謀作亂,其七月伏誅!
六月壬戌,大赦天下。
耿弇與延岑戰(zhàn)于穰,大破之。[一]
注[一]穰,縣,屬南陽郡,今鄧州縣。
秋七月,征南大將軍岑彭率三將軍伐秦豐,戰(zhàn)于黎丘,大破之,獲其將蔡宏。
庚辰,詔曰:“吏不滿六百石,下至墨綬長、相,有罪先請。[一]男子八十以上,十歲以下,及婦人從坐者,自非不道,詔所名捕,皆不得系。[二]當(dāng)驗問者即就驗。女徒雇山歸家。”[三]
注[一]續(xù)漢志曰:“縣大者置令一人,千石;其次置長,四百石;小者三百石。
侯國之相亦如之。皆掌理人,并秦制!
注[二]詔書有名而特捕者。
注[三]前書音義曰:“令甲:女子犯徒遣歸家,每月出錢雇人于山伐木,名曰雇山!
蓋延拔睢陽,獲劉永,而蘇茂、周建立永子紆為梁王。
冬十月壬申,幸舂陵,祠園廟,因置酒舊宅,大會故人父老。[一]十一月乙未,至自舂陵。
注[一]光武舊宅在今隨州棗陽縣東南。宅南二里有白水焉,即張衡所謂“龍飛白水”也。
涿郡太守張豐反。[一]
注[一]涿郡故城在今幽州范陽縣。
是歲,李憲自稱天子。西州大將軍隗囂奉奏。[一]建義大將軍朱佑率祭遵與延岑戰(zhàn)于東陽斬其將張成。[二]
注[一]時鄧禹承制命囂為西州大將軍,專制涼州、朔方事。
注[二]東陽,聚名也,故城在今鄧州南。臨淮郡復(fù)有東陽縣,非此地也。
四年春正月甲申,大赦天下。
二月壬子,幸懷。壬申,至自懷。
遣右將軍鄧禹率二將軍與延岑戰(zhàn)于武當(dāng),破之。[一]
注[一]武當(dāng),縣,屬南陽郡,有武當(dāng)山,今均州縣也。
夏四月丁巳,幸鄴。己巳,進(jìn)幸臨平。[一]
注[一]縣名,屬鉅鹿郡,故城在今定州鼓城縣東南。
遣大司馬吳漢擊五校賊于箕山,大破之。[一]
注[一]吳漢傳曰東郡箕山。
五月,進(jìn)幸元氏。辛巳,進(jìn)幸盧奴。
遣征虜將軍祭遵率四將軍討張豐于涿郡,斬豐。
六月辛亥,車駕還宮。
七月丁亥,幸譙。遣捕虜將軍馬武、偏將軍王霸圍劉紆于垂惠。[一]
注[一]垂惠,聚名,在今亳州山?h西北,一名禮城。
董憲將賁休以蘭陵城降,憲圍之。[一]虎牙大將軍蓋延率平狄將軍龐萌救賁休,不克蘭陵為憲所陷。
注[一]前書曰賁赫。賁音肥,今姓作*(賁)**[奔]*音*(奔)*。蘭陵,縣,屬東海郡,故城在今沂州丞縣東。
秋八月戊午,進(jìn)幸壽春。[一]
注[一]今壽州縣。
太中大夫徐惲□殺臨淮太守劉度,惲坐誅。
遣揚武將軍馬成率三將軍伐李憲。九月,圍憲于舒。[一]
注[一]縣名,故城在今廬州廬江縣西。
冬十月甲寅,車駕還宮。
太傅卓茂薨。
十一月丙申,幸宛。遣建義大將軍朱佑率二將軍圍秦豐于黎丘。十二月丙寅,進(jìn)幸黎丘。
是歲,征西大將軍馮異與公孫述將程焉戰(zhàn)于陳倉,破之。
五年春正月癸巳,車駕還宮。
二月丙午,大赦天下。
捕虜將軍馬武、偏將軍王霸拔垂惠。
乙丑,幸魏郡。[一]
注[一]今相州也。
壬申,封殷后孔安為殷紹嘉公。[一]
注[一]成帝封孔吉為殷紹嘉公,安即吉之裔也。
彭寵為其蒼頭所殺,漁陽平。[一]
注[一]秦呼人為黔首。謂奴為蒼頭者,以別于良人也。
大司馬吳漢率建威大將軍耿弇擊富平、獲索賊于平原,大破降之。[一]復(fù)遣耿弇率二將軍討張步。
注[一]平原,郡,今德州縣也。
三月癸未,徙廣陽王良為趙王,始就國。
平狄將軍龐萌反,殺楚郡太守孫萌而東附董憲。
遣征南大將軍岑彭率二將軍伐田戎于津鄉(xiāng),大破之。[一]
注[一]南郡有津鄉(xiāng),故城在今荊州江陵縣東。
夏四月,旱,蝗。
河西大將軍竇融始遣使貢獻(xiàn)。
五月丙子,詔曰:“久旱傷麥,秋種未下,朕甚憂之。將殘吏未勝,獄多冤結(jié),元元愁恨感動天氣乎?其令中都官、三輔、郡、國出系囚,[一]罪非犯殊死一切勿案,[二]見徒免為庶人。務(wù)進(jìn)柔良,退貪酷,各正厥事焉!盵三]
注[一]前書音義曰:“中都官謂京師諸官府也。國謂諸侯王國也!
注[二]殊死謂斬刑。殊,絕也。左傳曰:“斬其木而弗殊。”一切謂權(quán)時,非久制也。并見前書音義。
注[三]臣賢案:范曄序例云“帝紀(jì)略依春秋,唯孛彗、日食、地震書,余悉備于志”。流俗本于此下多有“甲申,白虹見,南北竟天”者,誤。它皆放此。
六月,建義大將軍朱佑拔黎丘,獲秦豐;而龐萌、蘇茂圍桃城。[一]帝時幸蒙,[二]因自將征之。先理兵任城,乃進(jìn)救桃城,大破萌等。
注[一]任城國有桃聚,故城在今兗州任城縣北。
注[二]縣名,屬梁國,故城在今宋州北。
秋七月丁丑,幸沛,祠高原廟。[一]詔修復(fù)西京園陵。進(jìn)幸湖陵,征董憲。[二]又幸蕃,[三]遂攻董憲于昌慮,大破之。[四]
注[一]前書音義曰:“原,再也!敝^已立廟,更立者為原。
注[二]湖陵,縣,屬山陽郡,故城在今兗州方與縣東,一名湖陸。
注[三]縣名,屬魯國,故城在今徐州滕縣。蕃音皮。
注[四]昌慮,縣,屬東海郡,故城在今徐州滕縣東南。古邾國之濫邑也。左傳曰邾庶其以濫來奔“”,即此地。
八月己酉,進(jìn)幸郯,[一]留吳漢攻劉紆、董憲等,車駕轉(zhuǎn)徇彭城、下邳。吳漢拔郯,獲劉紆,漢進(jìn)圍董憲、龐萌于朐。[二]
注[一]縣名,屬東?,故城在今泗州下邳縣東北。郯音談。
注[二]縣名,屬東海郡,故城在今海州朐山縣西。音其于反。
冬十月,還,幸魯,使大司空祠孔子。
耿弇等與張步戰(zhàn)于臨淄,大破之。[一]帝幸臨淄,進(jìn)幸劇。[二]張步斬蘇茂以降,齊地平。
注[一]臨淄,今青州縣。
注[二]縣名,故城在今青州壽光縣南,故紀(jì)國城也。
初起太學(xué)。[一]車駕還宮,幸太學(xué),賜博士弟子各有差。
注[一]陸機洛陽記曰:“太學(xué)在洛陽城故開陽門外,去宮八里,講堂長十丈,廣三丈!
十一月壬寅,大司徒伏湛免,尚書令侯霸為大司徒。
十二月,盧芳自稱天子于九原。[一]
注[一]縣名,屬五原郡,故城在今勝州銀成縣。
西州大將軍隗囂子恂入侍。
交址牧鄧讓率七郡太守遣使奉貢。[一]
注[一]交址,郡,今交州縣也。南濱大海。輿地志云:“其夷足大指開析,兩足并立指則相交。”址與趾同,古字通。應(yīng)劭漢官儀曰:“始開北方,遂交于南,為子孫基址也!逼呖ぶ^南海、蒼梧、郁林、合浦、交址、九真、日南,并屬交州,見續(xù)漢書。
詔復(fù)濟陽二年傜役。[一]
注[一]濟陽,縣,故城在今曹州冤句縣西南;士寄项D君初為濟陽令,以哀帝建平
元年帝生于濟陽宮,故復(fù)之。前書音義曰:“復(fù)謂除其賦役也。復(fù)音福!
是歲,野谷漸少,田畝益廣焉。
?庇
一頁三行出自景帝生長沙定王發(fā)劉攽東漢書刊誤謂“生”當(dāng)作“子”。按:集解引惠棟說謂東觀記世祖紀(jì)云“世祖光武皇帝,高祖九世孫,承文、景之統(tǒng),出自長沙定王發(fā)定王生舂陵節(jié)侯”,本書自明,范氏易其文而義反晦耳。
一頁一二行本屬零陵*(冷)**[泠]*道縣據(jù)汲本改。
一頁一二行故城*(今)*在*[今]*隨州棗陽縣東據(jù)張□讀史舉正改。
二頁一行今*(郴)**[貴]*州縣王先謙謂郁林今潯州府貴縣,貴縣唐為貴州縣,作郴“”誤。今據(jù)改。
二頁五行庭中骨起按:殿本、集解本“庭中”作“中庭”。
二頁八行王莽*[始]*建國六年據(jù)刊誤補。
二頁一五行天鳳六年改為地皇按:張□謂據(jù)前書“六”當(dāng)作“七”。
三頁一0行孛星光芒短蓬然按:姚范援鶉堂筆記謂前書文紀(jì)文穎注“孛星光芒短,其光四出蓬蓬孛孛也”,則此注“蓬然”當(dāng)重一“蓬”字。
三頁一三行謂*[武冠]*武官冠之據(jù)刊誤補。
四頁八行更始元年正月甲子朔張□讀史舉正及黃山后漢書校補并謂據(jù)下文“二月辛巳”,則正月甲子非朔。今按:是年正月壬子朔,此或衍“朔”字,或“甲子”為“壬子”之斗。
四頁一一行前書曰按:張□謂引前書非本文,“書”下當(dāng)有“音義”二字。
四頁一三行屬南*[陽]*郡按:張□謂“南”下當(dāng)有“陽”字。今據(jù)補。
四頁一三行故城在今鄧州南陽縣南*(在)*淯水之陽據(jù)殿本刪。
五頁一行得定武侯家丞印按:沉家本后漢書瑣言謂前書無“定武”,未知是班奪,抑東觀記誤也。
五頁八行*[郾]*音于建反據(jù)汲本、殿本補。
六頁八行欲分留守之按:通鑒“留”作“兵”。
六頁一三行*(詔)**[昭]*如海濱據(jù)殿本改,與前書莽傳合。
七頁四行驃騎大將軍武帝置自霍去病始按:錢大昕廿二史考異謂去病為驃騎將軍,無“大”字。
七頁一一行鉦鼓之聲聞數(shù)百里按:袁宏后漢紀(jì)“數(shù)百里”作“數(shù)十里”。御覽二八三引同。
七頁一二行城中負(fù)戶而汲按:御覽二八三引“戶”作“楯”。
八頁七行謂營頭之星也按:御覽三二八引“謂”上有“所”字。
八頁八行光武遂與營部俱進(jìn)按:張文虎舒蓺室隨筆謂“營部”不辭,通典一五八引營部“”上有“諸”字,通鑒同。“諸”字不可少。
九頁一四行賢萬人曰杰殿本、集解本“賢”下有“過”字。按:白虎通圣人篇作萬人曰杰“”。
九頁一五行少年子弟按:前書莽傳“子”作“朱”。殿本同,考證謂監(jiān)本作“于”,宋本作“宋”。
一0頁四行秩*(比)*二千石據(jù)前書百官公卿表刪。按:前書云“自司隸至虎賁、校尉秩皆二千石”,此“比”字疑即“皆”字之脫其下半。
一0頁九行*(并)*音其物反據(jù)刊誤刪。
一0頁一0行□□按:“□”原斗“□”,徑據(jù)汲本、殿本改正。
一一頁五行諸*(事)*曹*[掾]*史刊誤謂案文多一“事”字。按:百官志作“諸曹掾史”,今據(jù)改。
一一頁一三行東觀記*(曰)*林作臨字按:于文明衍“曰”字,今刪。
一二頁一三行王莽和*(戎)**[成]*卒正邳彤亦舉郡降按:邳彤傳“和戎”作“和成”,張□謂當(dāng)從彤傳。又沉家本謂按邳彤傳“戎”作“成”,注引東觀記亦作“成”,只此傳誤。水經(jīng)濁漳水注引作“和城”,城成書多通用也。今據(jù)改。又按:汲本“彤”
作“肜”。
一三頁二行縣名屬涿郡按:張□謂案前志,薊屬廣陽國,續(xù)志屬廣陽郡,皆無“屬涿郡”之文。
一五頁六行有*[常]*侍曹尚書據(jù)刊誤補。
一六頁一一行郡*[名]*有瑯邪山故城*[在]*今海州朐山縣東北刊誤謂“郡”下少一名“”字,“城”下少一“在”字。今據(jù)補。
一六頁一五行大肜渠帥樊重按:耿弇傳“故大肜渠帥重異”,李注“重姓,異名”,此作“樊重”,似斗。
一七頁一一行臧*(矜)**[競]*音作鄢按:集解引惠棟說,謂“矜”當(dāng)作“競”,隋書經(jīng)籍志范漢音訓(xùn)三卷陳宗道先生臧競撰。今據(jù)改。
一九頁五行乃遣吳漢率耿弇陳俊馬武等十二將軍按:“十二”當(dāng)作“十四”。集解引惠棟說謂耿弇傳光武遣弇與吳漢、景丹、蓋延、朱佑、邳彤、耿純、劉植、岑彭、祭遵、堅鐔、王霸、陳俊、馬武十三將軍,并弇為十四也。
二一頁三行臣聞帝王不可以久曠按:李慈銘后漢書札記謂“王”當(dāng)作“位”。
二二頁八行□*(廟)*之東據(jù)刊誤刪。
二三頁六行名為*[劉]*據(jù)刊誤補。
二三頁八行擊更始定國公王匡于安邑按:“公”下原衍“主”字,徑據(jù)汲本、殿本刪。
二三頁一二行偏將軍朱佑為建義大將軍按:王先謙謂“佑”當(dāng)作“祜”,詳下朱佑傳?庇。
二四頁五行尉平也按:前書顏師古注作“廷,平也”。
二四頁一0行*[故]*城在今濮州雷澤縣北也按:張森楷?庇浿^“城”上當(dāng)有“故”字今據(jù)補。
二四頁一五行其文曰告某官云*[云]*據(jù)刊誤補。
二五頁三行以前*(高)*密令卓茂為太傅據(jù)殿本考證引何焯說及集解引錢大昕說刪。
按:錢氏謂茂作令在河南之密,非高密,紀(jì)衍“高”字。
二五頁四行卓以平帝時為密令按:集解引何焯說,謂“卓”應(yīng)改“茂”。
二七頁二行蔡質(zhì)*[漢]*典職儀曰據(jù)刊誤補。
二七頁三行草名也按:“草”原作“華”,徑據(jù)汲本、殿本改。
二七頁九行故立元帝為祖廟按:刊誤謂以世數(shù)言之,元帝乃是光武考,非祖也,作祖“”字誤。
二七頁一五行地理髃后從食按:“后”當(dāng)作“神”,續(xù)志可證。
二八頁七行真定王楊臨邑侯讓按:錢大昕謂劉植、耿純傳“楊”皆作“揚”,耿純
傳“臨”作“林”。二八頁九行-二九頁二行二月己酉幸修武辛卯至自修武三月乙未大赦天下校補引洪亮吉說謂己酉、辛卯不同月,下“三月”二字當(dāng)在“辛卯”上,范史誤倒。黃山謂本年正月甲子朔,則二月己酉已屆望后矣,不惟二月無辛卯,即三月亦不當(dāng)有乙未。袁紀(jì)書“三月乙酉,大赦天下”,不作“乙未”也。范書日月蹐駁之處不可枚舉書闕有閑,無從悉正。
二九頁一四行故真定王楊子得為真定王汲本、殿本“得”作“德”。按:得德古通作。
三0頁二行成帝封姬延為周承休公常即延之后按:沈家本謂按前書恩澤侯表“延”
作“延年”,疑此注奪“年”字。常者,延年四世孫也。惟表云更為周承休侯,與此異。
三七頁一行今姓作*(賁)**[奔]*音*(奔)*據(jù)刊誤改。
三九頁一六行蕃音皮殿本“皮”作“反”。按:張森楷?庇浿^前書地理志注引應(yīng)劭音皮又引白裒說,陳蕃子為魯相,改讀為皮云云以實之。而胡三省據(jù)通典,謂“皮”
乃“反”之誤,非是真有皮音。近人酷信應(yīng)說,乃謂蕃通作番,番皮雙聲云云,非也。
四0頁一五行故城在今勝州銀成縣汲本、殿本“成”作“城”。按:成城古多通作。
更多有關(guān)后漢書 二十四史 的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