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語網(wǎng)_語文知識_初中語文_小學語文_教案試題_中考高考作文

首頁 > 文言專題 > 文言文經(jīng)典名著

史記·儒林列傳原文、注釋與翻譯

[移動版] 作者:佚名

公孫弘為學官,悼道之郁滯①,乃請曰:“丞相御史言:制曰‘蓋聞導民以禮②,風之以樂③;橐稣,居室之大倫也④。今禮廢樂崩,朕甚愍焉⑤,故詳延天下方正博聞之士,咸登諸朝。其令禮官勸學,講議洽聞興禮⑥,以為天下先。太常議,與博士弟子,崇鄉(xiāng)里之化⑦,以廣賢材焉’。謹與太常臧、博士平等議曰:聞三代之道,鄉(xiāng)里有教,夏日校,殷曰序,周日庠。其勸善也,顯之朝廷;其懲惡也,加之刑罰。故教化之行也,建首善自京師始⑧,由內及外。今陛下昭至德,開大明⑨,配天地,本人倫,勸學修禮,崇化厲賢,以風四方,太平之原也。古者政教未洽⑩,不備其禮,請因舊官而興焉。為博士官置弟子五十人,復其身(11)。太常擇民年十八已上(12),儀狀端正者,補博士弟子?h道邑有好文學,敬長上,肅政教,順鄉(xiāng)里(13),出入不悖所聞者(14),令相長丞上屬所二千石(15),二千石謹察可者,當與計偕(16),詣太常,得受業(yè)如弟子。一歲皆輒試,能通一藝以上,補文學掌故缺;其高弟可以為郎中者(17),太常籍奏(18)。即有秀才異等,輒以名聞。其不事學若下材及不能通一藝,輒罷之■而請諸不稱者罰。臣謹案詔書律令下者(19),明天人分際(20),通古今之義,文章爾雅(21),訓辭深厚(22),恩施甚美。小吏淺聞,不能究宣(23),無以明布諭下。治禮次治掌故(24),以文學禮義為官,遷留滯(25)。請選擇其秩比二百石已上,及吏百石通一藝以上,補左右內史■大行卒史;比百石已下,補郡太守卒史:皆各二人,邊郡一人。先用誦多者(26),若不足,乃擇掌故補中二千石屬(27),文學掌故補郡屬(28),備員。請著功令。佗如律令(29)!敝圃唬骸翱伞!弊源艘詠,則公卿大夫士吏斌斌多文學之士矣(30)。

①悼:恐懼。道:思想、學說,此指儒學。郁滯:滯結不通暢,此指思想、學說不能被宣揚貫徹。②制:帝王的命令。③風:教化,感化。④居室:指夫婦關系。⑤愍:憂慮。⑥洽聞:識見廣博。⑦這句意思是說要重視發(fā)展地方教育。崇:尊崇。鄉(xiāng)里,周制二十五家為里,一萬二千五百家為鄉(xiāng),此泛指地方上、民間。化,教化。⑧首善:首先實施教化并成為榜樣。⑨大明:日、月。此以日月的光輝比喻贊美皇上的至德。⑩洽:協(xié)合融洽。(11)復:免除賦稅徭役。(12)已:通“以”。(13)順:和順,友愛。(14)悖:違背。所聞:指所學。(15)上屬:指向上舉薦。屬,交付。所二千石:此指縣令、侯國相、縣長、縣丞所隸屬的上級郡守和諸侯王國相。(16)計:指郡守下屬的上計吏。偕:偕同。(17)高弟:一作“高第”,才優(yōu)而學業(yè)品第高。(18)籍奏:記入名籍上奏。(19)案:同“按”,考察,此指深入領會旨意。(20)天人分際:天道和人事的界限與相互關系。(21)爾雅:近于雅正。(22)訓辭:教誨的話。(23)究宣:盡宣,即透徹無誤地講解。(24)按:《史記會注考證》認為此句“次治”二字系衍文,因為“治禮”“掌故”本身都是官職。(25)遷留滯:此指晉升緩慢造成了人才積壓。(26)誦多者:指熟知經(jīng)書能大量誦講的人。(27)中二千石屬:即指前言左右內史和大行官的卒史。屬,屬官。(28)郡屬:即指前言郡太守卒史。(29)佗(tuō,脫):同“他”,其他。(30)斌斌:同“彬彬”。文質兼?zhèn)洹?

公孫弘曾拜為博士,他害怕儒學被阻滯得不到傳揚,當了丞相后就上奏請求說:“丞相御史啟稟皇上:陛下曾下令說 ‘聽說為政者應該用禮儀教導百姓,用音樂感化他們;橐鲋拢耸欠驄D間最重要的倫理關系。如今禮樂被破壞廢棄了,我深感憂慮。所以大力延請?zhí)煜缕返路秸龑W識廣博的人都來入朝做官。我下令禮官勤奮學習,講論儒術,要學識淵博,復興禮樂,以此作為天下人的表率。又命太常商議,給博士配置弟子員生,使民間都崇尚教化,來開拓培養(yǎng)賢才的道路’。根據(jù)陛下旨意。臣與太?钻、博士平等認真商議決定:聽說夏、商、周三代的治國之道,是鄉(xiāng)里之間都有教育的場所,夏代稱校、殷代稱序,周代稱庠(xiáng,詳)。他們勉勵為善者,就讓他在朝中顯達揚名;懲治作惡者,就施以刑罪。所以教化的實施,要首先從京城開始樹立榜樣,再從京城推廣到地方。如今陛下已經(jīng)明示無上的恩德,放射出日月般的光輝,它符合天地之大道,是以整飭人倫為根本,鼓勵術學,講究禮儀,崇尚教化,獎勵賢良,以此使海內四方從風向善,這正是實現(xiàn)太平之治的本原!古代的政治教化不協(xié)和,禮儀不完備,現(xiàn)在請求借助原有的官職來興盛它。請為博士官配置弟子五十人,免除他們的賦稅徭役。讓太常從百姓中挑選十八歲以上儀表端正的人,補充博士弟子。郡國、縣、道、邑中有喜好經(jīng)學,尊敬長上,嚴守政教,友愛鄉(xiāng)鄰,出入言行皆不違背所學教誨的人,縣令、侯國相、縣長、縣丞要向上級郡守和諸侯王國相舉薦,經(jīng)其認真察看合格者,應與上計吏同赴京師太常處,接受和博士弟子相同的教育。他們學滿一年都要考試,能夠精通一種經(jīng)書以上的人,補充文學掌故的缺官;其中成績好名次高的可以任用為郎中,由太常造冊上奏。若是特別優(yōu)異出眾的,可直接將其姓名向上呈報。那些不努力學習才能低下者,和不能通曉一種經(jīng)學的人,就要罷斥,并懲罰舉薦他們的不稱職的官吏。臣認真領會陛下所下達的詔書和律令,它們闡明了天道和人道關系,貫通了自古及今的治國義理,文章雅正、教誨之辭含義深刻豐富,它恩德無量將深深造福于社稷百姓。但是小官吏們見識淺陋,不能透徹地講解詔書律令,無法明白地將陛下的旨意傳布曉喻天下。而治禮、掌故之職,是由懂經(jīng)學禮儀的人擔當?shù),他們的升遷很緩慢造成了人才積壓。因此請求挑選其中官秩比同二百石以上的人,和百石以上能通曉一種經(jīng)學的小吏,升補左右內史、大行卒史;挑選比同百石以下的人補郡太守卒史:各郡定員二人,邊郡定員一人。優(yōu)先選用熟知經(jīng)書能大量講誦的人,若人數(shù)不夠,就選用掌故補中二千石的屬吏,選用文學掌故補郡國的屬吏,將人員備齊。請把這些記入考選學官的法規(guī)。其它仍依照律令。”皇上批示說:“準奏。”從此以后,公卿大夫和一般士吏中就有很多文質彬彬的經(jīng)學儒生了。

申公者,魯人也。高祖過魯,申公以弟子從師入見高祖于魯南宮。呂太后時,申公游學長安,與劉郢同師。已而為楚王,令申公傅其太子戊。戊不好學,疾申公①。及王郢卒,戊立為楚王,胥靡申公②。申公恥之,歸魯,退居家教,終身不出門,復謝絕賓客,獨王命召之乃往③。弟子自遠方至受業(yè)者百余人④。申公獨以《詩》經(jīng)為訓以教⑤,無傳(疑)⑥,疑者則闕不傳。

蘭陵王臧既受《詩》,以事孝景帝為太子少傅,免去。今上初即位,臧乃上書宿衛(wèi)上⑦,累遷,一歲中為郎中令。及代趙綰亦嘗受《詩》申公,綰為御史大夫。綰、臧請?zhí)熳,欲立明堂以朝諸侯⑧,不能就其事,乃言師申公。于是天子使使束帛加璧安車駟馬迎申公⑨,弟子二人乘軺傳從⑩。至,見天子。天子問治亂之事,申公時已八十余,老,對曰:“為治者不在多言,顧力行何如耳(11)。”是時天子方好文詞,見申公對,默然。然己招致,則以為太中大夫,舍魯邸(12),議明堂事。太皇竇太后好老子言,不說儒術(13),得趙綰、王臧之過以讓上(14),上因廢明堂事,盡下趙綰、王臧吏,后皆自殺。申公亦疾免以歸,數(shù)年卒。

弟子為博士者十余人:孔安國至臨淮太守,周霸至膠西內史,夏寬至城陽內史,碭魯賜至東海太守,蘭陵繆生至長沙內史,徐偃為膠西中尉,鄒人闕門慶忌為膠東內史。其治官民皆有廉節(jié),稱其好學。學官弟子行雖不備(15)。而至于大夫、郎中、掌故以百數(shù)。言《詩》雖殊,多本于申公。

①疾:厭惡,憎恨。②胥靡:禁錮。③王:指魯恭王劉余。④百余人:《漢書·儒林傳》作“千余人”。⑤訓:解釋詞義。⑥無傳:沒有闡發(fā)經(jīng)義的著述。傳,講解經(jīng)義的文字。⑦宿衛(wèi)上:為皇上當宮禁中值宿警衛(wèi)。⑧明堂:天子宣明政教的地方,凡朝會及祭祀、慶賞、選士、教學等大典,均于其中進行。⑨束帛:聘問的禮物,帛五匹為束。安車駟馬:四馬所拉可以安坐的車,這是高官告老或者征召有重望的人時,皇上賜予的一種敬老尊賢的優(yōu)待。⑩軺傳:一馬或二馬拉的驛站之車,供使者乘用。(11)力行:努力實干。(12)邸:侯王或朝見皇帝的官員在京城的住所。(13)說:同“悅”。喜歡。(14)讓:責備。(15):品行。備:完備,完美。

申公,是魯國人。高祖經(jīng)過魯國,申公以弟子身分跟著老師到魯國南宮去拜見他。呂太后時,申公到長安交游求學,和劉郢同在老師浮丘伯門下受業(yè)。畢業(yè)后劉郢封為楚王,便讓申公當他的太子劉戊的老師。劉戊不好學習,憎恨申公,等到楚王劉郢去世,劉戊立為楚王,就把申公禁錮起來。申公感到恥辱,就回到魯國,隱退在家中教書,終身不出家門,又謝絕一切賓客,唯有魯恭王劉余招請他才前往。從遠方慕名而來向他求學的弟子有百余人。申公教授《詩經(jīng)》,只講解詞義,而無闡發(fā)經(jīng)義的著述,凡有疑惑處,便闕而存之,不強作傳授。

蘭陵人王臧向申公學《詩》之后,用它事孝景皇帝,當了太子少傅,后免官離朝。當今皇上剛即位,王臧就上書請求入宮為皇上值宿警衛(wèi)。他不斷得到升遷,一年中做到郎中令。而代國人趙綰也曾向申公學習《詩經(jīng)》,他當了御史大夫。趙綰、王臧請示皇上,想建造明堂用來召集諸侯舉行朝會。他們不能說服皇上同意此事,就舉薦老師申公。于是皇上派遣使臣攜帶貴重的禮物束帛和玉璧,駕著駟馬安車去迎請申公,趙綰、王臧二位弟子則乘坐著普通的驛車隨行。申公來到,拜見天子。天子向他詢問社稷安危之事,申公當時已年高八十多歲,人老了,他回答說:“當政的人不必多說話,只看盡力把事做得如何罷了。”這時天子正喜好文詞夸飾,見申公如此答對,默然不樂。但是已經(jīng)把申公招到朝中,就讓他做了太中大夫,住在魯邸,商議修建明堂的事宜。太皇竇太后喜好老子學說,不喜歡儒術,她找出趙綰、王臧的過失來責備皇上,皇上因此停止商議建造明堂的事,把趙綰、王臧都交付法官論罪,后二人皆自殺。申公也以病免官返回魯國,數(shù)年后逝世。

申公弟子中拜為博士者有十幾人:孔安國官至臨淮太守,周霸官至膠西內史,夏寬官至城陽內史,碭魯賜官至東海太守,蘭陵人繆生官至長沙內史,徐偃官至膠西中尉,鄒人闕門慶忌官至膠東內史。他們管理官吏和百姓都廉潔有節(jié)操,人們稱贊他們好學。其他的學官弟子,品行雖不完美,但是官至大夫、郎中和掌故的人也有百余。他們講解《詩經(jīng)》雖然有所不同。但是大多都依循申公的見解。

清河王太傅轅固生者,齊人也。以治《詩》,孝景時為博士。與黃生爭論景帝前。黃生曰:“湯武非受命①,乃弒也②!鞭@固生曰:“不然。夫桀紂虐亂,天下之心皆歸湯武,湯武與天下之心而誅桀紂,桀紂之民不為之使而歸湯武,湯武不得已而立,非受命為何?”黃生曰:“冠雖敝,必加于首;履雖新③,必關于足④。何者,上下之分也。今桀紂雖失道,然君上也;湯武雖圣,臣下也。夫主有失行,臣下不能正言匡過以尊天子⑤,反因過而誅之,代立踐南面⑥,非弒而何也?”轅固生曰:“必若所云,是高帝代秦即天子之位,非邪?”于是景帝曰“食肉不食馬肝,不為不知味;言學者無言湯武受命,不為愚!彼炝T。是后學者莫敢明受命放殺者⑦。

竇太后好《老子》書,召轅固生問《老子》書。固曰:“此是家人言耳⑧!碧笈虎幔骸鞍驳盟究粘堑⿻酡猓俊蹦耸构倘肴Υ条梗11)。景帝知太后怒而固直言無罪,乃假固利兵,下圈刺豕,正中其心,一刺,豕應手而倒。太后默然,無以復罪,罷之。居頃之,景帝以固為廉直,拜為清河王太傅。久之,病免。

今上初即位,復以賢良征固,諸諛儒多疾毀固,曰“固老”,罷歸之。時固已九十余矣。固之征也,薛人公孫弘亦征,側目而視固(13)。困曰:“公孫子,務正學以言(14),無曲學以阿世(15)!”自是之后,齊言《詩》皆本轅固生也。諸齊人以《詩》顯貴,皆固之弟子也。

①受命:指受天命而理所當然地繼承天子之位。②弒:孔子著《春秋》,凡子殺父、臣殺君,一律以“弒”記之,表明其犯上作亂的不義性質。這里黃生把商湯、周武誅殺桀、紂稱為“弒”,也含有否定指責之意。③履:鞋。④關于足:穿在腳上。關,貫,穿。⑤正言匡過:用直言勸諫糾正君主的過失。⑥踐南面:指身居君臨天下的天子之位。踐,踩,踏上。南面,古代以坐北朝南為尊位,故天子諸侯朝見群臣,皆南面而坐。⑦此句是說從此再無人膽敢爭論湯武受命和放逐殺死桀紂的是非了。明,搞清是非曲直。⑧家人:仆役,屬庶民階層。按:《漢書·儒林傳》此句無“是”字。⑨按:轅固生的話不僅對老子學說大不敬,而且暗中冒犯了竇太后的自尊——她即出身庶民,并親自做過宮中女婢,因而使竇太后十分生氣。詳見卷四十九《外戚世家》。⑩此句意思是譏諷、斥罵儒家之書如同防人治罪的律令。城旦,秦漢時一種判罰四年苦役的刑名,白天戍邊,防衛(wèi)敵寇入侵,夜晚修筑長城。(11)豕:豬。(12)諛儒:好阿諛逢迎他人的儒生。(13)側目而視:不敢用正眼看人,畏懼之意。(14)正學:正直的學問。此指用嚴肅求實的態(tài)度研究儒學經(jīng)典,不做曲解。(15)無:通“毋”。不。曲學:歪曲的學問,于“正學”相對。此指出于個人功利目的有意曲解儒學經(jīng)典。阿世。迎合世俗。

清河王劉承的太傅轅固生,是齊國人。因為研究《詩經(jīng)》,孝景帝時拜為博士。他和黃生在景帝面前爭論。黃生說:“湯王、武王并不是秉承天命繼位天子,而是弒君篡位!鞭@固生反駁說:“不對。那夏桀、殷紂暴虐昏亂,天下人的心都歸順商湯、周武,商湯、周武贊同天下人的心愿而殺死桀、紂,桀、紂的百姓不肯為他們效命而心向湯、武,湯、武迫不得已才立為天子,這不是秉承天命又是什么?”黃生說:“帽子雖然破舊,但是一定戴在頭上;鞋雖然新,但是必定穿在腳下。為什么呢?這正是上下有別的道理。桀、紂雖然無道,但是身為君主而在上位;湯、武雖然圣明,卻是身為臣子而居下位。君主有了過錯,臣子不能直言勸諫糾正它來保持天子的尊嚴,反而借其有過而誅殺君主,取代他自登南面稱王之位,這不是弒君篡位又是什么?”轅固生答道:“如果非按你的說法來斷是非,那么這高皇帝取代秦朝即天子之位,也不對嗎?”于是景帝說:“吃肉不吃馬肝,不算不知肉的美味;談學問的人不談湯、武是否受天命繼位,不算愚笨!庇谑菭幷撝瓜。此后學者再無人膽敢爭辯湯、武是受天命而立還是放逐桀紂篡奪君權的問題了。

竇太后喜歡《老子》這本書,召來轅固生問他讀此書的體會。轅固生說:“這不過是普通人的言論罷了。”竇太后惱怒道:“它怎么能比得上管制犯人似的儒家詩書呢!”于是讓轅固入獸圈刺殺野豬。景帝知道太后發(fā)怒了而轅固直言并無罪過,就借給他鋒利的兵器。他下到獸圈內去刺殺野豬,正中其心,一刺,野豬便應手倒地。太后無語,沒理由再治他的罪,只得作罷。過不久,景帝認為轅固廉潔正直,拜他為清河王劉承的太傅。很久之后,他因病免官。

當今皇上剛即位,又以品德賢良征召轅固入朝。那些喜好阿諛逢迎的儒生們多有嫉妒詆毀轅固之語,說“轅固老了”,于是他被罷官遣歸。這時轅固已經(jīng)九十多歲了。他被征召時,薛邑人公孫弘也被征召,卻不敢正視轅固。轅固對他說:“公孫先生,務必以正直的學問論事,不要用邪曲之說去迎合世俗!弊源酥,齊人講《詩》都依據(jù)轅固生的見解。一些齊人因研究《詩經(jīng)》有成績而仕途顯貴,他們都是轅固的弟子。

韓生者,燕人也。孝文帝時為博士,景帝時為常山王太傅。韓生推《詩》之意而為《內外傳》數(shù)萬言①,其語頗與齊魯間殊②,然其歸一也③;茨腺S生受之。自是之后,而燕趙間言《詩》者由韓生。韓生孫商為今上博士。

①推:推究,探求!秲韧鈧鳌罚褐浮俄n詩內傳》和《韓詩外傳》。南宋之后僅存《韓詩外傳》,清人輯《內傳》佚文附于其后。②此句是說韓詩講解《詩經(jīng)》的用語與齊魯兩地都不相同。③歸:歸結,此指傳授《詩經(jīng)》的目的。

韓生,是燕郡人。孝文帝時當博士,景帝時任常山王劉舜的太傅。韓生推究《詩》的旨意而撰述了《內傳》《外傳》達數(shù)萬言,書中的用語和齊、魯兩地頗為不同,但是旨歸是一致的;茨腺S生受業(yè)于他。自此之后,燕趙一帶講《詩》的人都因循韓生的見解。韓生的孫子韓商是當今皇上委任的博士。

伏生者,濟南人也。故為秦博士。孝文帝時,欲求能治《尚書》者,天下無有,乃聞伏生能治,欲召之。是時伏生年九十余,老,不能行,于是乃詔太常使掌故朝錯往受之①。秦時焚書,伏生壁藏之。其后兵大起,流亡,漢定,伏生求其書,亡數(shù)十篇,獨得二十九篇,即以教于齊魯之間。學者由是頗能言《尚書》②,諸山東大師無不涉《尚書》以教矣③。

伏生教濟南張生及歐陽生,歐陽生教千乘兒寬④。兒寬既通《尚書》,以文學應郡舉,詣博士受業(yè),受業(yè)孔安國。兒寬貧無資用,常為弟子都養(yǎng)⑤,及時時間行傭賃⑥,以給衣食。行常帶經(jīng),止息則誦習之。以試第次⑦,補廷尉史。是時張湯方鄉(xiāng)學,以為奏讞掾⑧,以古法議決疑大獄⑨,而愛幸寬。寬為人溫良,有廉智,自持⑩,而善著書、書奏,敏于文,口不能發(fā)明也(11)。湯以為長者(12),數(shù)稱譽之。及湯為御史大夫,以兒寬為掾,薦之天子。天子見問,說之。張湯死后六年,兒寬位至御史大夫。九年而以官卒(13)。寬在三公位,以和良承意從容得久(14),然無有所匡諫(15);于官,官屬易之(16),不為盡力。張生亦為博士。而伏生孫以治《尚書》征,不能明也。

自此之后,魯周霸、孔安國,洛陽賈嘉,頗能言《尚書》事。孔氏有古文《尚書》(17),而安國以今文讀之(18),因以起其家(19)。逸《書》得十余篇(20),蓋《尚書》滋多于是矣。

①朝錯:即晁錯。朝:通“晁”。②《尚書》:我國現(xiàn)存最早的上古典章文獻匯編,也收有商和西周的一些史料。相傳為孔子編選,是儒家經(jīng)典之一。③山東:古時泛指殽山或華山以東的廣大地區(qū)。④兒(ní泥):姓,同“倪”。⑤都養(yǎng):為眾人當炊事員。⑥間行:暗中行動。傭賃:受雇做工。⑦第次:等次,排列順序。⑧奏讞掾:負責呈報罪案的屬官。讞,審判定案。掾,古代屬官的通稱。⑨此句是說以先秦儒學經(jīng)義為法,依據(jù)它來判決疑難大案。獄,訟事。⑩自持:自我把握。(11)此句是說兒寬口拙,不善于把事理說清楚。發(fā)明:闡發(fā)明白。(12)長者:此指品行忠厚的人。(13)九年:卷二十二《漢興以來將相名臣年表》記兒寬在御史大夫位八年。(14)承意:奉迎他人的旨意。從容:指善于周旋調解糾紛。(15)匡諫:匡正諍諫。(16)官屬:長官的屬吏。易:輕視。(17)古文《尚書》:用秦漢以前的古文字體寫成的《尚書》文本,和伏生所傳授的用漢代時興的隸書體寫成的今文《尚書》在詞語、字句、篇章、解釋以及一些內容評價上都有出入。相傳孔子舊宅墻壁中存留的古文《尚書》,是景帝之子魯恭王劉余發(fā)現(xiàn)的,計四十五篇,比伏生講授的二十九篇多出十六篇。(18)此句是說用古文字體寫成的《尚書》一般人看不懂,于是孔安國用當時通行的隸書體把它們重新摹寫一遍,并作出一些解釋。這就是古文《尚書》學派的開始。(19)起其家:興起了他的學術流派。家:家法。(20)逸:散失。


伏生,是濟南郡人。先前做過秦朝博士。孝文帝時,他想找到能研究《尚書》的人,遍尋天下不得,后聽說伏生會講授,就打算召用他。當時伏生已年壽九十余歲,人很老了,不能行走,于是文帝就下令太常派掌故晁錯前往伏生處向他學習。秦朝焚燒儒書時,伏生把《尚書》藏在墻壁里。后來戰(zhàn)亂大起,伏生出走流亡,漢朝平定天下后,他返回尋找所藏的《尚書》,已丟失了幾十篇,只得到二十九篇,于是他就在齊魯一帶教授殘存的《尚書》。自此學者們都很會講解《尚書》,殽山以東諸位著名學者無不涉獵《尚書》來教授學生了。

伏生教濟南人張生和歐陽生,歐陽生教千乘人寬。寬精通《尚書》之后,憑借經(jīng)學方面的成績參加郡中選舉,前往博士官門下學習,從師于孔安國。兒寬家貧沒有資財,時常當學生們的廚工,還經(jīng)常偷偷外出打工掙錢,來供給自己的衣食之需。他外出時常?唇(jīng)書、休息時就朗讀體會它。依照考試成績的名次,他補了延尉史的缺官。當時張湯正愛好儒學,就讓兒寬做自己的掾(yuàn,院)吏,負責呈報案情。兒寬根據(jù)經(jīng)義古法論事判決疑難大案,因而張湯很寵用他。兒寬為人溫和善良,有廉潔的操守和聰敏的智慧,能把握自己的言行,而且擅長著書、起草奏章,文思敏捷,但是口拙不會闡述。張湯認為他是忠厚之人,多次贊揚他。等到張湯當了御史大夫,就讓兒寬當掾吏,向天子舉薦他。天子召見詢問兒寬后,很喜歡他。張湯死后六年,兒寬便官至御史大夫,在職九年去世。兒寬身居三公之位,由于性情謙和馴良,能順從皇上之意,善于調解糾紛,而得以官運久長,但是他沒有匡正勸諫過皇上的過失。居官期間,屬下的官員輕視他,不為他盡力。張生也當了博士官。而伏生的孫子也因研究《尚書》被征召,但是他并不能闡明《尚書》的經(jīng)義。

從此以后,魯人周霸、孔安國,洛陽人賈嘉,都很會講授《尚書》的內容?准矣杏孟惹毓盼淖珜懙摹渡袝,而孔安國用時下隸書字體把它們重新摹寫講讀,因此就興起了他自己的學術流派。孔安國得到了《尚書》中失傳的十幾篇,大約自此《尚書》的篇目就增多起來了。

 

查看更多史記 列傳 文言文翻譯資料
隨機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