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有春申,魏有信陵”四個相同的主謂結(jié)構(gòu)的句式排比,顯示“合從締交”的廣。接著以“明智而忠信,寬厚而愛人,尊賢而重士”三個相同的聯(lián)合結(jié)構(gòu)的詞組排比,顯示上述四君子的謀略才干。再以“……中山之眾”,“……杜赫之屬為之謀”,“……樂毅之徒通其意”,“……趙奢之倫制其兵”四個基本相同的帶有長串定語的主語以及相同謂語形式的句子,顯示“天下之士”合從締交,戮力攻秦的力量。最后更以“追亡逐北,伏尸百萬,流血漂櫓;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河山。強國請伏,弱國入朝”八個結(jié)構(gòu)異同交錯的四言句,顯示秦乘勝前進奪天下,摧枯拉朽攻諸侯的聲勢。排比句式使文章氣勢奔放,如果只是一式到底,那又機械呆板了,將多種句式的排比句組合起來,則整齊與參差結(jié)合,相為映照,文章便張弛有致、氣韻流轉(zhuǎn)了。作者為了集中排比,以“秦無亡矢遺鏃之費”的對比條件,著力渲染,且有言過其實之弊。據(jù)《史記·六國表》載,周慎靚王三年(前318)有“五國共擊秦,不勝而還”之事,并沒有“九國之師”齊出動的情況。作者簡單概括了戰(zhàn)國時代所有的人才,且加以排比,突出了聲勢浩大的氣氛,和秦日后的崩潰作了鮮明對比!哆^秦論》中多用排比,而句式多變,組合有異,這也是本文格高調(diào)響的一個原因。
潛義伏理,氣蘊于內(nèi)。作者寫秦氣銳勢盛,是為了說明這是施仁義的結(jié)果?墒琴Z誼只將施仁布義隱嵌于字里行間,反而鋪張揚厲地大寫追亡逐北、席卷天下的聲勢,待到文末點題后,回顧前文一審視細察,始覺作者原來處處設伏,密而不漏。作者于第1段就帶出了秦能輕取易攻的原因:“商君佐之,內(nèi)立法度,務耕織,修守戰(zhàn)之具;外連衡而斗諸侯”。由于采取了商鞅的符合社會發(fā)展趨勢的對內(nèi)、對外政策,司馬遷也認為這屬仁義之舉。他說:“地形險阻,所以為固也;兵革刑法,所以為治也。猶未足恃也。夫先王以仁義為本,而以固塞之法為枝葉,豈不然哉!”作者敘秦的每一階段,都緊扣住這點。本文題旨在于“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而于前文卻明寫、詳寫“攻守之勢”,暗寫、略寫“仁義之施”,氣蘊于內(nèi),象呈于外,使人首先從氣勢磅礴的文辭上得到感染,直到最后才將內(nèi)蘊的含義加以挑明,讀者撥除疑念,釋除懸念,把握主旨,則頓覺原來的潛義伏理騰躍而出,熠然生輝,戛然作響。
反復比照,導出題旨。作者為了導出論述中心,反復比照,逐步深化。先是遠比,以敘述設置比照條件。作者寫陳涉的出身卑微,才能平庸
7/7 首頁 上一頁 5 6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