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語網(wǎng)_語文知識_初中語文_小學語文_教案試題_中考高考作文

首頁 > 文言專題 > 詩詞欣賞

杜甫《八陣圖》原文、注釋、翻譯、在線朗讀與賞析

[移動版] 杜甫

 

第二句是從具體的方面來寫,說諸葛亮創(chuàng)制八陣圖使他聲名更加卓著。對這一點古人曾屢加稱頌,如成都武侯祠中的碑刻就寫道:“一統(tǒng)經(jīng)綸志未酬,布陣有圖誠妙略!薄敖详噲D猶布列,蜀中相業(yè)有輝光。”而杜甫的這句詩則是更集中、更凝煉地贊頌了諸葛亮的軍事業(yè)績。頭兩句詩在寫法上用的是對仗句,“三分國”對“八陣圖”,以全局性的業(yè)績對軍事上的貢獻,顯得精巧工整,自然妥帖。

在結(jié)構(gòu)上,前句劈頭提起,開門見山;后句點出詩題,進一步贊頌功績,同時又為下面憑吊遺跡作了鋪墊!敖魇晦D(zhuǎn),遺恨失吞吳!边@兩句就“八陣圖”的遺址抒發(fā)感慨!鞍岁噲D”遺址在夔州西南永安宮前平沙上。

據(jù)《荊州圖副》和劉禹錫《嘉話錄》記載,這里的八陣圖聚細石成堆,高五尺,六十圍,縱橫棋布,排列為六十四堆,始終保持原來的樣子不變,即使被夏天大水沖擊淹沒,等到冬季水落平川,萬物都失故態(tài),唯獨八陣圖的石堆卻依然如舊,六百年來巋然不動。前一句極精煉地寫出了遺跡這一富有神奇色彩的特征!笆晦D(zhuǎn)”,化用了《詩經(jīng)。邶風。柏舟》中的詩句“我心匪石,不可轉(zhuǎn)也”。

在作者看來,這種神奇色彩和諸葛亮的精神心志有內(nèi)在的聯(lián)系:他對蜀漢政權(quán)和統(tǒng)一大業(yè)忠貞不二,矢志不移,如磐石之不可動搖。同時,這散而復(fù)聚、長年不變的八陣圖石堆的存在,似乎又是諸葛亮對自己赍志以歿表示惋惜、遺憾的象征,所以杜甫緊接著寫的最后一句是“遺恨失吞吳”,說劉備吞吳失計,破壞了諸葛亮聯(lián)吳抗曹的根本策略,以致統(tǒng)一大業(yè)中途夭折,而成了千古遺恨。當然,這首詩與其說是在寫諸葛亮的“遺恨”,無寧說是杜甫在為諸葛亮惋惜,并在這種惋惜之中滲透了杜甫“傷己垂暮無成”(黃生語)的抑郁情懷。這首懷古絕句,具有融議論入詩的特點。但這種議論并不空洞抽象,而是語言生動形象,抒情色彩濃郁。詩人把懷古和述懷融為一體,渾然不分,給人一種此恨綿綿、余意不盡的感覺。

【賞析二】

懷古詩是人與歷史的對話。杜甫入蜀之后,對諸葛亮的濟世之才情有獨鐘,這是他到夔州(今重慶市奉節(jié)縣)不久,就諸葛亮遺跡所作的一首懷古詩!三國志·諸葛亮傳》說傳主“推演兵法,作八陣圖”,但對其遺址何在,眾說不一。奉節(jié)縣永安宮南的長江沙灘上的八陣圖,由于這首杜詩而格外馳名。詩中頌揚了諸葛亮在魏蜀吳三分天下的斗爭中,為創(chuàng)立蜀國基業(yè)的蓋世功勛。與此相對應(yīng),他在長江灘上擺下的八陣圖,使他的名聲更加卓著了。八陣圖乃是由天、地、風、云、龍、虎、鳥、蛇八種陣勢構(gòu)成的戰(zhàn)陣,在長江灘上則聚石為兵,縱橫棋布為六十四個石堆。夏天洪水沖淹,這些石堆也巋然不動,因而有“江流石不轉(zhuǎn)”之句,也象征著諸葛亮忠貞不渝和名垂千古。

但是把八陣圖留在這里,作為劉備征吳敗歸的救援措施,實在不合諸葛亮聯(lián)吳抗魏的戰(zhàn)略思想,因此它既是諸葛成名的歷史見證,又留下了未能完成統(tǒng)一大業(yè)的歷史遺恨!斑z恨失吞吳”一句,由于漢字的多義性而出現(xiàn)解釋上的分歧!稏|坡志林》記載,蘇軾曾夢見杜甫對他說:“世人多誤會吾《八陣圖》詩,以為先主(劉備)、武侯(諸葛亮)欲與關(guān)公報仇,故恨不能滅吳,非也。吾意本謂吳蜀唇齒之國,不當相圖。晉之能取蜀者,以蜀有吞吳之志。以此為恨耳!倍鸥璋岁噲D思考著諸葛亮的功名與遺恨,蘇軾借夢境來解讀杜甫思考中的謎,他們都在探究著歷史上一個“有缺陷的輝煌”。

【賞析三】

杜甫對于諸葛亮所抱持的態(tài)度,始終是既敬又愛,而且充滿了惋惜感,這從他在蜀期間所寫的《武侯廟》、《蜀相》、《諸葛廟》、《古柏行》、《夔州歌》十絕之九、《詠懷古跡》五首之五、《上卿翁請修武侯廟遺像缺落時崔卿權(quán)夔州》以及《八陣圖》等詩,可以得到證實,這不只是因諸葛亮的作為可佩,同時也是杜將己身的人格投射至這位歷史人物所致。

在這些詩當中,杜甫皆把諸葛亮視為一個歷史上偉大的悲劇性人物,譬如在“詠懷古跡五首。之中說諸葛亮在謀略及政治實務(wù)上可以比美伊尹、呂望,他領(lǐng)兵作戰(zhàn)指揮若定的優(yōu)異表現(xiàn)可以讓蕭何、曹參為之黯然失色,但是蜀漢終于還是被消滅了,杜說這是漢的氣數(shù)已盡,天要亡漢,怪不得諸葛亮徒勞無功,究竟他已是“志決身殲軍務(wù)勞”了。

《八陣圖》雖然只是一首短短的五言絕句,同樣的對于詩中主人翁的“功”、“名”有明確的肯定:言其功則說他“功蓋三分國”;言其名則說他“名成八陣圖”。“蓋”在這里可能有二義,一是“乃在于”,一是“超過”,于此寧取后者,以加強其功之大。杜說諸葛亮之功超過三國時代的任何一人,而他是因八陣圖而成名。實則諸葛亮之名應(yīng)成于其“伯仲之間見伊呂,指揮若定失蕭曹”,成于其“鞠躬盡瘁,死而后已”,而不只是那八六十四的方陣,杜以八陣圖暗喻諸葛的用兵謀略,以小喻大,以有限暗示無限,正是詩之所以為詩的重要因素。

【賞析四】

這是杜甫初到夔州時見到當年諸葛亮“八陣圖”的遺跡,而吊古感詠。意很簡單,頭句“三分國”即三分天下;二句對仗,很工;三句意江邊八陣的石頭,水淹水退,幾百年不動;末句說諸葛亮不能阻止劉備伐吳,引為生平遺恨。

平心而論,這首詩看不到太出奇之處,所以新編的一些《唐詩選》或《杜詩選》未收入。但古代的名選本,卻多收錄,如《唐詩三百首》、乾隆的《唐宋詩醇》、沈德潛的《唐詩別裁集》等。

舊本所以多收,我想可能是詩體因素為主,一般七律、五律皆以老杜為最多,七古、五排等也不少,到五絕總不能不收吧?所以《三百首》唯一收杜甫的五絕就是這個。很多人都知道,杜甫長于并極大貢獻于五、七律、古風,而稍不善或不喜絕句,在杜甫遺今的1400多首詩中,七絕只有107首,五絕則只有31首,且水平(尤其后者)不及其上述者。

隨機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