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語網(wǎng)_語文知識_初中語文_小學語文_教案試題_中考高考作文

首頁 > 文言專題 > 文言文翻譯

韓非子·難四原文與翻譯

[移動版] 作者:佚名

韓非子·難四原文與翻譯

衛(wèi)孫文子聘于魯,公登亦登。叔孫穆子趨進曰:“諸侯之會,寡君未嘗后衛(wèi)君也。今子不后寡君一等,寡君未知所過也。子其少安。”孫子無辭,亦無悛容。穆子退而告人曰:“孫子必亡。亡臣而不后君,過而不悛,亡之本也!

或曰:天子失道,諸侯伐之,故有湯、武。諸侯失道,大夫伐之,故有齊、晉。臣而伐君者必亡,則是湯、武不王,晉、齊不立也。孫子君于衛(wèi),而后不臣于魯,臣之君也。君有失也,故臣有得也。不命亡于有失之君,而命亡于有得之臣,不察。魯不得誅衛(wèi)大夫,而衛(wèi)君之明不知不悛之臣。孫子雖有是二也,臣以亡?其所以亡其失,所以得君也。

或曰:臣主之施,分也。臣能奪君者,以得相也。故非其分而取者,眾之所奪也;辭其分而取者,民之所予也。是以桀索岷山之女,紂求比干之心,而天下離;湯身易名,武身受詈,而海內(nèi)服;趙咺走山,田氏外仆,而齊、晉從。則湯、武之所以王,齊晉之所以立,非必以其君也,彼得之而后以君處之也。今未有其所以得,而行其所以處,是倒義而逆德也。倒義,則事之所以敗也;逆德,則怨之所以聚也。敗亡之不察,何也?

衛(wèi)國的孫文子到魯國進行國事訪問,魯襄公登上臺階,他也同時登上臺階。魯卿叔孫穆子快步上前對孫文子說:“各國諸侯聚會,敝國君主從來沒有列在衛(wèi)君后面。現(xiàn)在您不比敝國君主后一步,敝國君主不知道有什么過錯。請您稍慢一點!睂O文子沒有回答,也沒有悔改的神色。叔孫穆子回來告訴別人說:“孫文子一定會滅亡。忘記臣子的身份而不走在君主后面,有了錯誤又不改悔,這是滅亡的根源!

有人說;天子失去治國之道,諸侯起而討伐,所以才有商湯、周武王出現(xiàn)。諸侯失去治國之道,大夫起而討伐,所以才有田氏代齊、三家分晉的事。如果做臣子卻討伐君主的人必定滅亡,那么商場、武王就不能稱王天下,韓、趙、魏三家和田氏也不能立國了。孫文子在衛(wèi)國掌握了君主的權(quán)勢,后來又不以使臣的身份對待魯君,他名義上是臣子而實際上成了君主。君主有失,所以臣子有得。不斷定有失的君主滅亡,卻斷定有得的臣子滅亡,這是不明察。魯國不能處罰衛(wèi)國的大夫,而衛(wèi)君的明察又識別不了不知悔改的臣子,孫文子雖然有忘記使臣身份和不知悔改這兩種表現(xiàn),又怎么會滅亡呢?他正是因為忘記了自己的這種過失,所以才能取得君主的權(quán)勢。有人說:君臣的設立是名分制度規(guī)定的。臣子能奪得君主的位置,是因為他比君主更得民心。所以不屬本分而取得的,是民眾要奪回的;辭去本分而取得的,是民眾所給予的。因此夏桀索得珉山的琬、琰二女,商紂取出比干的心臟,結(jié)果天下人都離心離德;商湯自身改變姓名,武王自身受到責罵,結(jié)果海內(nèi)的人都臣服了;趙盾進山避難,田氏出外當仆人,結(jié)果齊、晉兩國民眾都歸附他們。那么成湯、武王之所以稱王天下,田氏和三晉中的趙氏之所以立國,原因不一定在他們原來的君主身上,而是成湯他們得到民眾擁護以后才當上君主的,F(xiàn)在孫文子還沒有得到民眾的擁護,卻像君主一樣去做,這是違反義和德的。違反義,是事情失敗的原因;違反德,是怨恨聚集的原因。連失敗和滅亡都不了解,為什么呢?

魯陽虎欲攻三桓,不克而奔齊,景公禮之。鮑文子諫曰:“不可。陽虎有寵于季氏而欲伐于季孫,貪其富也。今君富于季孫,而齊大于魯,陽虎所以盡詐也。景公乃囚陽虎。

或曰:千金之家,其子不仁,人之急利甚也;腹宀弦,爭國而殺其兄,其利大也。臣主之間,非兄弟之親也。劫殺之功,制萬乘而享大利,則群臣孰非陽虎也?事以微巧成,以疏拙敗。群臣之未起難也,其備未具也。群臣皆有陽虎之心,而君上不知,是微而巧也。陽虎貪于天下,以欲攻上,是疏而拙也。不使景公加誅于拙虎,是鮑文子之說反也。臣之忠詐,在君所行也。君明而嚴,則群臣忠;君懦而暗,則群臣詐。知微之謂明,無救赦之謂嚴。不知齊之巧臣而誅魯之成亂,不亦妄乎?

或曰:仁貪不同心。故公子目夷辭宋,而楚商臣弒父;鄭去疾予弟,而魯桓弒兄。五伯兼并,而以桓律人,則是皆無貞廉也。且君明而嚴,則群臣忠。陽虎為亂于魯,不成而走,入齊而不誅,是承為亂也。君明則誅,知陽虎之可濟亂也,此見微之情也。語曰:“諸侯以國為親!本龂绖t陽虎之罪不可失,此無救赦之實也,則誅陽虎,所以使群臣忠也。未知齊之巧臣而廢明亂之罰,責于未然而不誅昭昭之罪,此則妄矣。今誅魯之罪亂以威群臣之有奸心者,而可以得季、孟、叔孫之親,鮑文之說,何以為反?

魯國的陽虎想攻打季孫、叔孫、孟孫三家,失敗后逃奔齊國,齊景公很敬重他。鮑文子勸諫說:“不行。陽虎得寵于季孫卻想攻打季孫,是貪圖季孫的財富,F(xiàn)在您比季孫還富,而齊國又比魯國大,這是陽虎要全力欺詐的原因!庇谑蔷肮途薪岁柣ⅰ

有人說:有千金財富的家庭,兒子們不和睦,因為人們追求利益的心情非常迫切。齊桓公是五霸之首,為了爭當國君而殺掉哥哥公子糾。因為當國君利大。君臣之間沒有兄弟之間的親情。劫殺的結(jié)果,能統(tǒng)治大國而享有大利,那么群臣哪一個不是陽虎呢?事情因辦得隱蔽巧妙而成功,因辦得疏忽笨拙而失敗。群臣還沒有作亂,是因為條件還不具備。群臣都懷著陽虎一樣的心思,而君主不知道,可見群臣辦得隱蔽而巧妙。陽虎貪心,天下的人都知道,可見他干得疏忽而笨拙。不叫齊景公去處罰齊國巧妙的奸臣,卻叫他去處罰笨拙的陽虎,這是鮑文子的話說反了。臣子的忠順或欺詐,取決于君主的所作所為。君主明察而嚴厲,群臣就會忠順;君主懦弱而昏庸,群臣就會欺詐。能察覺隱情的叫明,不赦免罪行的叫嚴。不知道齊國隱蔽巧妙的奸臣而去處罰魯國已經(jīng)作亂的笨臣,不是很荒謬的嗎?有人說:仁者和貪者心地不同。所以公子目夷讓出君位,而楚國商臣卻逼死父王;鄭公子去疾把君位讓給弟弟,而魯桓公殺掉哥哥自當國君。五霸都是從事兼并的,而以齊桓公為標準來衡量人,那就沒有忠貞廉潔的人了。再說君主明察而嚴厲,群臣就會忠順。陽虎在魯國作亂,失敗后逃跑,逃到齊國而不殺他的話,這是讓他在齊國繼續(xù)作亂。君主明察就會用刑,因為知道陽虎會助成叛亂,這是看到了隱微的陰謀。俗話說:“諸侯把別國作為親戚!本鲊绤,就不能放過陽虎的罪行,這是不赦免罪行主張的實施。殺了陽虎,是為了讓群臣忠順。不知道齊國巧妙的奸臣而免掉對公開作亂者的懲罰,追究還沒有發(fā)生的事情而不懲罰明擺著的罪過,這是荒謬的。現(xiàn)在如能懲處在魯國作亂的罪犯陽虎,用來警告臣子中那些心懷不良的人,從而又可以博得魯國季孫、孟孫;叔孫的親善,鮑文子的話,怎么就說反了呢?

 

查看更多韓非子資料
隨機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