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語網(wǎng)_語文知識_初中語文_小學語文_教案試題_中考高考作文

首頁 > 文言專題 > 文言文翻譯

《宋史·蘇軾傳》“蘇軾,字子瞻,眉州眉山人”原文與翻譯

[移動版] 作者:

軾謂提舉官曰:“違制之坐,若自朝廷,誰敢不從?今出于司農(nóng),是擅造律也。”蘇軾對提舉官說:“違反詔令的罪責,如果出自朝廷,誰敢不服從?現(xiàn)在出于司農(nóng)寺,這是擅自制定法令。”

提舉官驚曰:“公姑徐之。”提舉官吃驚地說:“你慢一點推行新法。”

未幾,朝廷知法害民,罷之。 不久,朝廷知道這法令有害于百姓,撤銷了它。

 

有盜竊發(fā),安撫司遣三班使臣領悍卒來捕,卒兇暴恣行,至以禁物誣民,入其家爭斗殺人,且畏罪驚潰,將為亂。有強盜作案,安撫司派三班武官帶領驕悍的兵卒來捕捉,兵卒兇暴橫行,至于誣陷百姓藏有宮禁之物,進入人家爭斗殺人,而后又畏罪逃散,將要作亂。

民奔訴軾,軾投其書不視,曰:“必不至此。”百姓奔走告訴蘇軾,蘇軾把控訴書扔在地上不看,說:“一定不至于這樣。”

散卒聞之,少安,徐使人招出戮之。逃散的兵卒聽說了這件事,稍為安心,蘇軾慢慢地派人招引他們出來殺掉。

徙知徐州。調(diào)任徐州知州。

河決曹村,泛于梁山泊,溢于南清河,匯于城下,漲不時泄,城將敗,富民爭出避水。黃河在曹村決口,泛濫到梁山泊,流入南清河,匯集于徐州城下,水位上漲如不及時排泄,城墻將要被浸壞,富裕的百姓爭著出城避水。

軾曰:“富民出,民皆動搖,吾誰與守?吾在是,水決不能敗城。”蘇軾說:“富人出去了,百姓都動搖,我和誰守城?我在這里,水一定不能沖塌城墻。”

驅(qū)使復入。又把富人重新趕進城去。

軾詣武衛(wèi)營,呼卒長曰:“河將害城,事急矣,雖禁軍且為我盡力。”蘇軾到武衛(wèi)營去,對卒長說:“河水將要沖壞城墻,事情緊急,你們雖是禁軍,姑且給我出力。”

卒長曰:“太守猶不避涂潦,吾儕小人,當效命。”卒長說:“太守尚且不躲避水患,我等小人,應當效命。”

率其徒持畚鍤以出,筑東南長堤,首起戲馬臺,尾屬于城。他就率領兵卒拿著畚箕鐵鍬出去,筑起東南長堤,從戲馬臺開始,直到城墻。

雨日夜不止,城不沉者三版。雨日夜下個不停,城墻沒有被淹沒的僅有三版。

軾廬于其上,過家不入,使官吏分堵以守,卒全其城。蘇軾住在堤上,路過家門也不進去,派官吏分段防守,最終保全了這座城。

復請調(diào)來歲夫增筑故城,為木岸,以虞水之再至。他又請求調(diào)發(fā)第二年的役人來增筑舊城,又用木頭筑堤岸,以防水再來。

朝廷從之。 朝廷同意了他的做法。

 

徙知湖州,上表以謝。調(diào)任湖州知州,上表謝恩。

又以事不便民者不敢言,以詩托諷,庶有補于國。又因為有些事對百姓不利而不敢說,用詩來諷刺,以求有益于國家。

御史李定、舒亶、何正臣摭其表語,并媒薛所為詩以為訕謗,逮赴臺獄,欲置之死,鍛煉久之不決。御史李定、舒亶、何正臣摘取他章表中的話,并且引申附會他所作的詩說是誹謗皇上,逮捕進御史臺監(jiān)獄,想處以死罪,羅織罪名很久不能判決。

神宗獨憐之,以黃州團練副使安置。神宗獨自憐惜他,把他作為黃州團練副使安置。

軾與田父野老,相從溪山間,筑室于東坡,自號“東坡居士。” 蘇軾與農(nóng)夫老翁,一起在溪谷山林間生活,在東坡建造房屋,自稱“東坡居士。”

 

三年,神宗數(shù)有意復用,輒為當路者沮之。元豐三年,神宗幾次有意重新起用蘇軾,常被當權的人阻止。

神宗嘗語宰相王珪、蔡確曰:“國史至重,可命蘇軾成之。”神宗曾對宰相王珪、蔡確說:“國史極其重要,可以叫蘇軾來完成。”

珪有難色。王珪面有難色。

神宗曰:“軾不可,姑用曾鞏。”神宗說:“蘇軾不可以的話,姑且用曾鞏。”

鞏進《太祖總論》,神宗意不允,遂手扎移軾汝州,有曰:“蘇軾黜居思咎,閱歲滋深,人材實難,不忍終棄。”曾鞏進呈《太祖總論》,神宗不滿意,就手書圣旨叫蘇軾移居汝州,曾說:“蘇軾貶斥在外反省過錯,過了幾年認識更深,人才實在難得,不忍心終身摒棄。”

軾未至汝,上書自言饑寒,有田在常,愿得居之。蘇軾未到汝州,上書自稱饑寒,有田產(chǎn)在常州,愿意在那里居住。

朝奏入,夕報可。早上上奏,晚上就答復允準。

 

道過金陵,見王安石,曰:“大兵大獄,漢、唐滅亡之兆。蘇軾路過金陵,見到王安石,說:“大的軍事行動和大刑獄,是漢、唐滅亡的預兆。

祖宗以仁厚治天下,正欲革此。祖宗用仁厚治理天下,正要改變這些。

今西方用兵,連年不解,東南數(shù)起大獄,公獨無一言以救之乎?”現(xiàn)在對夏用兵,連年不停,東南又多次興起大獄,你沒有一句話去補救嗎?”

安石曰:“二事皆惠卿啟之,安石在外,安敢言?”

隨機推薦